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13

第13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3)

【释义】 本条论述病证的分类方法以及五邪中人的变化。

前一段,是古代医家的疾病分类和计数方法。头、项、腰、脊、臂、脚等六者,病兼上下而在外,通谓之阳病。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九者,病兼脏腑而在内,通谓之阴病。阳病中有营病、卫病、背卫交病的不同,阴病中有虚与实的区别。五脏病各有十八病,谓五脏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而为病,有在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所以说五脏病各有十八,五个十八,合为九十病。六微,谓六淫之邪,中于六腑,腑病较脏病为轻,所以称为六微。

后一段,文中指出风邪属阳邪,其性善动,多在午前侵犯肌表,多为浮缓脉,寒邪多属阴邪,日暮之时,阴盛阳衰,故常在日暮中于经络,脉多紧急。寒气归阴,故极寒伤经。与此相反,热气归阳,故极热伤络。湿邪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居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雾邪为轻清之邪,其性升散,常居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饪之邪指膏粱厚味,属于不易消化之物,饮食不节易致脾胃损伤,或形成宿食。至于原文中“清、浊、大、小、前、暮、上、下”都是相对的,不可拘泥。然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从五邪致病的规律及其临床表现,指导医者临床,通过观察病人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推测疾病的病因,从而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的思维方法,为后世的病因辨证及审证求因奠定了基础,对于祖国医学中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14】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释义】 本条论述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

一般说来,表里同病,当先解表,表解之后,方可治里,否则易导致外邪内陷而加重病情。但疾病千变万化,临证时要知常达变。本条主要说明表里同病时,要辨虚实、分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表里同病的治法有三:一是先表后里,此为常法;二是表里同治;三是先里后表,此为变法。临证采用何法,应根据正气的强弱和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

表里同病,里虚为甚时,宜先里后表。表证误用下法,易导致表邪内陷。如果患者素体肾阳不足,外邪内陷,则易形成少阴阳虚、阴寒内盛之变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下利不止,夹杂不消化食物。在此状态下,即使表邪未尽,仍有身体疼痛等表证,也不可按常规方法的先解表后救里,而应当速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急救回阳,否则便有阳亡阴脱之变。若服用理中汤或四逆汤后,脾肾之阳恢复,腹泻停止,而身体疼痛等表证仍在者,可转方用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其表证。

救里宜急,是因为误治,里气大虚,如不立即止利,阳气阴液将进一步耗竭。此时虽有表证,亦不可强行解表,汗则亡阳。在里阳恢复之后,为何还要“急救其表”呢?这是因为少阴阳气初复,如不及时解表,恐邪气再次内陷。因为正气已经虚弱,及时解表也不可使用麻黄汤一类方药峻汗,而只宜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表里同病,里证属虚者,应按本条所论,先治其里,后治其表。若表里同病,里证属虚而较轻者,也可采用表里同治之法,如桂枝人参汤、桂枝新加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甘草附子汤等,酌情选用。

【原文15】 夫病痼疾①,加以卒病②,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词解】

①痼疾(gu固):指旧病,久病。

②卒病:指新病,急病。

【释义】 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新旧疾病同时存在时,其治则与表里同病时的治则是一样的。痼疾是旧病,属本;卒病是新病,属标,新旧同病,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应先治新病以防其进一步传变,使病情不致发展至严重的地步。如果新病与旧病俱急,应标本兼顾。另一方面,旧病日久,根深难拔,而新病邪浅易除。一般来说,痼疾加卒病有属于表里同病的,即痼疾属里,卒病属表,此时先治卒病,近乎于上条原文“急当救表”者。当然,表里同病除急当救里、急当救表外,也有表里证并重的,又当表里同治。

【原文16】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②,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词解】

①所得:指适合病人的饮食居住等的因素。

②所恶:指病人厌恶的饮食居处等因素。

【释义】 临床应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

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性都是不相同的,由此疾病的性质是不同的,因而适应病情的饮食居处也是不同的。病人的所得、所恶、所不喜,要随疾病的性质不同而变化。如病人脾胃虚寒,适合病人的饮食是以热熟易消化的食物为佳,温暖的居处,又服温补脾胃的药物,由此所得,则脾胃虚寒能够治愈。反之,给病人以生冷黏滑不易消化的食物,寒冷潮湿的居处以及苦寒伤胃气的药物,由此所恶和所不喜,则脾胃虚寒必更加严重。故临证问病人的喜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护理都有重大的意义。此外,遇到病人突然想吃平素不喜的食物,这是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助长病气而引起发热,也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此条也说明了问诊在临床上的另一重要作用。正如《难经·六十一难》说:“问而知之,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这一点对临床上的一些难辨之证尤为重要。

【原文17】 夫诸病在脏①,欲攻之②,当随其所得③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词解】

①在脏:这里泛指在里。

②欲攻之:攻作“治”字解。

③所得:指所依凭或依据之意。

【释义】 本条论述治疗杂病,应掌握疾病的症结所在而审因论治的原则。

诸病在脏,指病邪在里痼结不解,往往与体内痰、水、瘀血、宿食等有形之邪相结合,医者当审因论治,攻逐其有形实邪,实邪清除,无形之邪失去依附,则病易痊愈。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审其因,若为热与水结而伤阴者,当与猪苓汤利其水,水去而热除,渴亦随之而解,其他疾病亦当如此治疗,故曰:“余皆仿此”。

二、小结

本章作为全书的首篇,是在《内经》、《难经》理论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调护、预防等方面,都以举例的形式作了原则性的提示,对全书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本章的许多观点,尤其是治则部分,都具体贯穿在各章文中。因此,学习本章时应与以后各章相互联系,彼此对照。

本章从广义上阐发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故列“上工治未病”于首条,是有深刻意义的。要预防疾病,就要内养真气,外避邪气;一旦发病,就要早期治疗,并根据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五脏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举肝为例,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说明。

本章从邪正两方面阐述了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正常的气候,常为影响人体发病的外在条件,但是否发病,关键还在于正气的强弱,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而邪入经络,深入脏腑的疾病,内因是发病的关键。本章还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病因学说,为后世病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诊断方面,对望色泽、闻语声、视呼吸、问病情、察脉象,都作了示范性的介绍,并提示诊断要四诊合参,注意疾病发生的新久浅深。四时气候的变化,可影响色脉。这些原则性的论述,提示后人在临证时要认真收集疾病各方面资料,全面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辨明疾病的本质,作出正确的诊断。此章也为后世诊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疾病的治疗,强调虚实必须异治,表里当分缓急,新久宜有先后,攻邪当随其所得等,通过举例提出了原则性的指示,对病人的饮食居处等护理方面也提出了要求。

全章条文虽不多,但所述内容简明扼要,全面精炼,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的辨证论治的特点,故理解并学好本章对学习以下各章,培养整体辨证的中医思维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