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02

第2章 概 论(1)

著作简况

一、书名含义

《金匮要略》是什么意思?其涵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是颇令初学者费解和思考的问题。

若仅从字面上理解,金是贵重的金属,金匮就是用贵重金属制造的柜子。其应用于政治文化领域,原始含义本是用贵重金属制造的藏书匣柜,其借喻含义则转化为国家收藏特别重要文件、档案或特别贵重书籍文献的地方,并以“金匮石室”名之,如《汉书·高帝记》中就有“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的记录。《警世通言》中描述:武王病危,周公告天,愿以身代,藏册金匮,无人知晓。

武王驾崩,成王继位,疑其篡逆,周公恐惧,辞官避祸。天降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册,知周公忠,复其相位。历代帝王都铸造金匮保存档案,以期留芳万世。雍正皇朝制造的金匮,至今还被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高1米多,重166千克,雕琢十分精美,专供存放皇家档案,如圣训、诏书、重要册文、重要奏章等。史学家将历代帝王档案研究文献称之为《金匮藏珍》。历史上也有以之形容著作珍贵而用为书名的,如《汉书·艺文志》中就载有风水方位之书《堪舆金匮》,世传六壬占卜书《黄帝金匮玉衡经》也成书于汉代。宋代词人洪适的《蝶恋花》中有“金匮诗人新得句,江山应道来何暮,好向金门联步武,看看紫诏催归去”的借喻。当代文人钱钟书《饱蠹楼书记》也有“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的诗句。文学著作中以之为书名的尚有《金匮藏宝》、《金匮之盟》等。医药学著作中也早有使用“金匮”名称的,如起源于春秋战国并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素问·金匮真言论》名篇,其内容是论述人体五脏阴阳属性及其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预防与治疗等。《晋书·葛洪传》也有“洪著金匮药方百卷”的记录。

要略的本义就是重要的纲领、题录、提要、纲目等,用于图书名称,则是阐明要旨的概说,或是提要性的、概括性的、重点方面的论述。据高诱释《淮南要略训》的“要略”二字,谓“鸿烈二十篇,略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也”,可见“要略”二字含有择其重点、简明扼要之意。明代吕坤撰有《社学要略》,记述元代社学概况,并提出自己的社学主张和办社宗旨。古今以之命名的著作还有《稼穑要略》、《律学要略》、《佛理要略》、《禅定要略》、《沙弥律仪要略》、《语言要略》、《文学理论要略》、《中国文法要略》等。医药学著作中也有使用“要略”名称的,如清代叶桂撰写的《幼科要略》,就是专门论述儿科疾病证治的著作,其中对小儿的一些杂病如伏气、风温、夏热、厥逆、疳、胀、痧疹、惊等的辨证和方药作了简要的叙述,现存的有清刻本、中西医学群书本等。此外,以“要略”命名的医药学著作尚有《温疫要略》等。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东汉及其以前的医疗经验,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病名为纲,将脏腑经络病机和八纲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治杂病的专著,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有不少医家对该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例如,比张仲景稍晚些的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在看到这本书后,就深为其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药应用规律所折服,盛赞“此书可以活人”(《魏志·华佗传》)。唐代名医孙思邈赞誉张仲景著作中所载录的辨证治疗方法和方药是“特有神功”。宋代林亿等在校勘该书的序言中写到:“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金代张元素也称本书“治杂病若神”,并对书中方药疗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元代朱丹溪认为:“圆机活法,《内经》具举,与经意合者,仲景书也”(《丹溪心法》)。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引易水张氏说:“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后世名医方有执称赞:“前乎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俱备,惟仲景此书。”更有医家颂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诚医宗之正派,启万世之法程,实医门之圣书也”(吴谦:《医宗金鉴》)。

据此观之,《金匮要略》这个名称,原是本书记载的辨证治疗方法确实可靠,方药应用效果显著,因而在其流传过程中得到众多医家的高度重视、推崇和珍爱,才被世人赠予此超乎寻常的褒奖之辞和特殊赞美之誉,其基本含义和真实目的,都是为了彰显这本书的贵重价值,因其确是一本十分难得的活人法宝,而其记录的内容又非常简明扼要,是治疗多种疾病和挽救病人生命的对症真方,也是极为重要的中医药学典籍,可为万世学习研究运用之宝书,必须妥善保管,严格看护,绝对不能损毁,也万万遗失不得。诚然,将其藏置于金属制做的书柜之中,是最为安全和保险的了。宋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蠹简中搜集到的仲景书就已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玉函”即是用玉制作的匣子,世谓“黄金有价玉无价”,足见其贵重无比。此处用之,也即藏书于玉匣中保管的意思,与“金匮石室”的含义相同,都是昭示这本书超过金玉宝器,十分珍稀贵重。至于仲景书究竟是在何朝何代被定为“金匮”、“玉函”之名的,现在已经难予确切考证。但从《晋书·葛洪传》中“洪著金匮药方百卷”的史实分析,其“金匮药方百卷”应与仲景书密切相关,因“金匮药方百卷”非一人之力所能及,其独创的可能性尤小,应是对前人医疗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当时医疗经验的总结,当属“编”与“著”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应该收有仲景书的内容,故仲景书被赋予“金匮”、“玉函”名称的约略时间,当在葛洪医事前后,即在晋代的可能性较大。

二、成书背景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县)人,生活于公元150-219年。

据宋·林亿《伤寒论·序》载:“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由此可知,张仲景自幼年时起就聪明颖悟过人,文化水平高,道德品行好,颇受当地民众尊敬。他曾跟随同郡名医张伯祖学习,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最终成为一位成就卓著的医药学大家。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晚年完成的医药学著作,成书于公元200-219年。当时封建割据,政治昏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贫病交加。曹植在《说疫气》中形容当时的惨况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在大疫流行期间,张仲景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他在本书序言中描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亲人亡故的伤痛,生灵涂炭的灾难,激发了张仲景献身医药、精究方术、治病救人与著书济世的社会责任感,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其学习医药、继承发展、发奋努力、著书立说的过程清晰可见,终于给后人留下了一份至为宝贵的医药学遗产。

三、流传过程

《伤寒杂病论》成书之时,造纸术尚未发明,只能抄于竹木简片,数量有限,且保存不便。再者,从东汉至西晋的那一段历史时期,战乱频繁,原著遭虫蠹火焚的可能性存在。后有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和编次,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定名为《伤寒论》。《伤寒杂病论》原著十六卷。后人仅能看到“伤寒”十卷,而未见到完整的“杂病”六卷。其杂病部分,只能从其他医书,如《脉经》、《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中看到所引用的杂病论之部分内容。

北宋仁宗时,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着手搜集整理各类医药学著作,该书才被校正医书局的工作人员发掘出来。据《金匮要略方论序》中说:“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据此可知,北宋时所搜集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已非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全貌,而是其节略本。该书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以及妇科证治等。经临床使用验证,发现疗效甚高。

但由于该书是节略本,文中“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这样就难免有“救疾治病,其有未备”的缺憾。宋英宗时,林亿等奉朝廷之命,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由于在此之前,“伤寒”部分已据其他版本先行校订,并被编次成《伤寒论》出版发行,为避免重复,故将此书的上卷论伤寒删去,而只保留了中卷论杂病和下卷论方剂以及妇人病证治部分。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临床查对,“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又把下卷方剂部分,分别列在各病证之下,重新编为上、中、下三卷。此外,还采集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以及后世医家的一些良方,分类附在每篇之末,“以广其法”。因是节略本,所以将此书重新命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参阅林亿等编校的《金匮要略方论》序)。由于宋代文化较为繁荣,而且当时雕刻制板的印刷术已经发明应用,造纸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更由于政府对医药科技工作的重视,给古籍的整理和出版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因而该书才得到认真校订、正式刊刻和发行推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成为当时从事中医药工作者的必读之书。后世见到的《金匮要略》(或简称《金匮》)之各种注本以及发挥本等,均源之于此。

四、内容安排

全书共二十五篇,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为全书的总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脉象、治则等方面作了举例说明,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从第二篇“痉湿暍病”到第十七篇“呕吐哕下利病”属于内科范围的疾病。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则属于外科病。第十九篇“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将不便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第二十至二十二篇专论妇产科疾病。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等。

本书二十五篇包括六十多种疾病,如痉病、湿痹、中暍、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疟疾、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五脏风寒、肝著、肾著、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疸、惊悸、吐衄、下血、瘀血、胸满、呕吐、哕、下利、痈疡、肠痈、浸淫病、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妇人妊娠病(包括恶阻、腹痛、下血、小便难等)、妇人产后病(包括痉病、郁冒、大便难、腹痛、卒中、下利、烦乱等)、妇人杂病(包括热入血室、经水不利、带下、漏下、腹痛、转胞、梅核气、脏燥、前阴疾患等)及尸厥、客忤、溺死、缢死的解救方法等。兹将各篇内容要点介绍如下:

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述脏腑经络先后患病的脉象、症状和诊治法则。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传变他脏;一经有病,可传变他经;经络受邪,可传入脏腑;脏腑有病,可影响到经络。因此,病有先后之分,治有缓急之法。这对于杂病的辨治来说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所以将本篇列于首篇。

2.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论述痉、湿、暍三种病证。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角弓反张为特征;湿病,是以身重、骨节烦痛为特征;暍病,是以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自汗、烦渴、脉弱为特征。由于三证均由外感诱发,初起都有太阳表证,故合为一篇。

3.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论述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百合病是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为、语言的失调,以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狐惑病是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的疾病;阴阳毒是以发斑、咽痛为特征的一种感染疫毒引起的病变。虽然三种疾病的病因、证治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某些相似的症状,如百合病有“常默默,欲卧不能卧”,而狐惑病有“默默欲眠……卧起不安”;狐惑病有“蚀于喉”,而阴阳毒有“咽喉痛”,这些症状均须加以鉴别,所以合为一篇讨论。

4.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专论疟疾,对于疟疾的脉证分类、治法、方药及转归,本篇都有较明确的论述,可以补《素问》“疟论”、“刺疟”等篇的不足,对后世论疟很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