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25

第25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2)

【原文9】 咳而脉沉①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上九味,(一个口一个父)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词解】 ①沉:沉脉,脉象的一种。

【释义】 本条论述咳嗽上气饮邪偏里的证治。

沉则主里,咳嗽者,是由于脾虚不运,水饮内结,充溢三焦,上迫于肺则咳嗽,吐痰;外溢于肌表则身肿;治用逐水温阳,健脾利湿,止咳平喘治法。方用泽漆汤。泽漆,大戟之苗也。主消痰逐水;紫参,利大便通水道;桂枝、人参、生姜、甘草,健脾胃扶正;白前平喘,黄芩清郁热,以成扶正驱邪之法。

本条与上条互参,以脉定证,分别表里上下之病机差异。

【辨治要点】

主证:咳嗽上气,身肿脉沉。

成因:饮停阳郁,上迫于肺。

治法:逐水涤饮,止咳平喘。

方药:泽漆汤(半夏、紫参、泽漆、生姜、白前、甘草、黄芩、人参、桂枝)。

本条与上条互参,以脉定证,分别表里上下之病机差异。

【原文10】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①,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甘草各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词解】 ①不利:干燥不利,咳痰不爽。

【释义】 本条论述虚火上炎所致气逆证治。

肺胃津液亏损,燥火内盛,虚火上炎,故咳逆上气;或津气亏少,不养于肺而成肺痿。皆治以清养肺胃之法。用麦门冬汤,养胃气,以助上焦,胃气生,津液充足,则肺有所养,虚火咳喘自平。故此法亦治虚热肺痿。盖以津液亏少,不养肺气。麦门冬汤,培土生金法也。

【辨治要点】

主证:咳嗽上气,咽喉干燥不利,咳痰不爽。

成因:阴虚内热,灼伤肺金,肺气痿弱。

治法:清养肺胃,止逆下气。

方药:麦门冬汤(麦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

本方证前人多谓即是肺痿之属于虚热者。《肘后方》即用本方“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此外,劳嗽不愈,胃虚呕吐,津枯噎嗝,大病差后咽燥虚喘等证,用之亦多有良效。

【原文11】 肺痈,喘不得卧①,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词解】 ①喘不得卧:喘促不能平卧。

【释义】 本条论述肺痈实证喘甚的证治。

肺痈邪实壅闭,气机出入受阻,咳喘不得平卧,胸痛。此正盛邪实,病在初期,痈脓微成,遂用开肺逐邪之法。用葶苈子泻肺去实,一击而去。

【辨治要点】

主证:咳喘不得平卧,胸痛。

成因:肺痈邪实,气机受阻。

治法:泻肺逐痰。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

葶苈大枣泻肺汤为泻肺峻剂,适用于肺痈初期,肺壅特甚,属于形气俱实者。

如脓成转虚,本方即当禁用。

【原文12】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①,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词解】 ①浊唾腥臭:吐出脓痰,气味腥臭。

【释义】 本条论述肺痈成脓的证治。

由于热毒壅肺,肺气不利,故咳而胸满;肺主皮毛,邪热郁肺,故振寒脉数;热邪在肺而不在胃,故咽干不渴;热壅血瘀,蓄结痈脓,内溃外泄,则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病延日久,正气亦伤,这种证情不适宜用峻猛的方剂。用桔梗汤之桔梗开散肺壅,以排脓痰,生甘草解毒清热,兼能补气。方后说“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是说明本方具有排脓祛痰,解毒清热之功,使腐去而新生,服药后吐痰排出脓血是有效的征象。

【辨治要点】

主证:咳嗽胸满,振寒脉数,咽喉干燥,时吐浊唾涎沫,日久吐脓如米粥。

成因:邪热壅肺,血肉腐溃。

治法:祛痰排脓,清热解毒。

方药:桔梗汤(桔梗、甘草)。

“振寒脉数”,是肺痈成脓的特征之一,这与一般表证的恶寒发热显然有所区别,故不用解表剂而用桔梗汤排脓解毒。

【原文13】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①,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煎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词解】 ①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样子。

【释义】 本条论述饮热迫肺的肺胀证治。

本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通调失职,而生水饮。此邪实闭肺,肺气愈降不得。气逆于上,症见咳喘,脉浮大,目胀如脱。脉证俱实,治用发汗透邪降逆之法。

越婢汤主于发越阳气;加半夏则降逆平喘也。

【辨治要点】

主证:咳喘,脉浮大,目胀如脱。

成因:风寒外束,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泻热,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其人喘,目如脱状”,是饮热迫肺肺胀的主证。尤其是“目如脱状”,形象地描述了肺气胀满,气壅于上,两目胀突的症状。

【原文14】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①,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词解】 ①心下有水:水饮内停于心下。

【释义】 本条论述内饮夹热兼外寒的肺胀证治。

心下素有水饮,复感风寒,外内合邪,致使肺气壅塞不利,而有咳喘,脉浮,饮邪生热,故烦;心下有水,谓宿疾也,必有其证可参。治以解表化饮之法,兼以清解郁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辨治要点】

主证:咳嗽上气而喘,饮停心下,烦躁脉浮。

成因:表有风寒,内挟水饮。

治法: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芍药、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

肺胀咳喘之证,原因甚多,在病机表现上,也就互有差异。如本条是由内饮外寒,饮甚于热,故用麻黄配桂枝宣散表寒,配细辛、干姜以散水气,佐少量之石膏以清郁热;前条是饮热互结,热甚于饮,故重用石膏清热,配麻黄以发越水气。

附 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千金》甘草汤。

甘草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原文15】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方见咳嗽门中。

【释义】 本条进一步论述肺痈应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的临床证治。

痰热火毒,壅塞于肺,气机被阻,故就胸满而胀,喘鸣迫塞。肺气壅塞,不能通调水道,水气泛溢,故一身面目水肿。肺气不能主持其外窍,则鼻塞清涕出,而不能闻香臭酸辛等味。治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泄肺气以除脓毒。

有谓本方所称之肺痈,当是壅塞之壅。《素问·大奇论》:“肺之雍(同‘壅’,《甲乙经》、《太素》均作‘痈’),喘而两满。”因为本方没有载明肺痈的症状,只是外感兼蓄水证。先解其外感,再下其水饮,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泻肺汤,这种说法,值得参考。

二、小结

肺痿是肺气痿弱不振,有虚热、虚寒之分,临床以虚热为多见,虚热肺痿的病机为津伤阴虚,内热熏肺,其主证为吐浊唾涎沫,脉数虚。治疗采用麦门冬汤润肺养胃,并清虚火。虚寒肺痿的病机为上焦阳虚,肺中虚冷,气不布津,临床表现为频吐涎沫,不渴不咳,遗尿或小便频数,头眩,治疗用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

肺痈是由感受风热邪气而起,病情变化约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以发热恶寒,咳嗽胸痛为主,治宜辛凉解表。酿脓期以胸痛加剧,壮热振寒,脉数,咳唾浊沫为主,治宜清热泻肺,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溃脓期以浊唾腥臭,咯吐脓血,形如米粥为主,治宜排脓解毒,用桔梗汤。

本章所论咳嗽上气,是以上气为主症,如咳嗽而不上气,则不属本章范围。上气有虚实之分,虚者为肾不纳气所致。实者有痰与饮之别,属于痰浊壅肺者,以咳逆上气,时时吐唾,但坐不得眠为主症,治用皂荚丸涤痰去浊。属于饮者,有寒饮与寒饮夹热之分,寒饮郁肺,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为主症者,用射干麻黄汤散寒化饮,宣肺降逆;寒饮夹热,上迫肺系明显者,以咳喘胸满,脉浮为特征,治用厚朴麻黄汤散寒化饮,兼清郁热;寒饮夹热,正虚饮溢,内结胸胁明显者,以咳喘身肿,胸胁引痛为特征,治用泽漆汤逐饮通阳,兼清郁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