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26

第26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本章论述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奔豚气病是一种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发作性疾病,其气攻冲,如豚之奔状,发作后如常人,故名。其病因病机,虽然多与情志变化有关,但有在肝、在肾和属寒、属热的不同。

一、原著精读

【原文1】 师曰:病有奔豚①,有吐脓②,有惊怖③,有火邪④,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词解】

①奔豚:病名。奔亦作贲,豚亦作犯,音义相同。豚为小猪,有谓系江豚,奔豚又称奔豚气,是形容症状如豚之奔窜故名。

②吐脓:指吐脓血。

③惊怖:指一种因惊怖而得的情志病。

④火邪:谓误用温针、艾灸、火熏等法所引起的病变。

【释义】 本条论述奔豚气病的病因和主证。

奔豚气病的成因与惊恐关系密切,但并不单纯指惊吓和恐惧,如《诸病源候论》认为奔豚气病“起于惊恐忧思所生”。所以这里的“惊恐”两字应理解为概括了多种精神方面的刺激。奔豚气病的症状特点是其病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痛苦异常,难以忍受,随后冲气渐渐平复,一如常人。另外,本条原文虽然指出奔豚,吐脓、惊怖、火邪四种病的发生均与惊恐发作有关,但火邪病据《伤寒论·太阳病》的记载,多因误用火法而发生,不是因惊而得火邪;至于吐脓一证,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和《呕吐哕下利病》等篇中,都未提及由惊而得,吐脓起于惊恐,于理难解。本章专论奔豚气病,本条所涉及的吐脓、惊怖、火邪三种病由于原文简略,医理不详,恐有脱简。

【原文2】 奔豚,气上冲胸①,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川芎当归黄芩芍药各二两半夏生姜各四两生葛五两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词解】 ①气上冲胸:气逆上冲于胸。

【释义】 本条论述肝郁化热奔豚的证治。

此种奔豚气的发病机制在肝,且与冲脉有关。冲脉起于下焦,上循咽喉,如因惊恐恼怒等精神刺激,肝郁化火,循冲脉上逆,就可以发生奔豚,自觉一股气从少腹上冲胸部;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故见腹中疼痛;肝与胆互为表里,肝郁少阳之气不和,则见往来寒热,但这种往来寒热是奔豚发于肝的特征,并非所有奔豚必具之症。治疗用奔豚汤清热降逆,和血调肝。方中李根白皮(李子树根的白皮)性味咸寒,专治奔豚气。据《名医别录》记载:“李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长沙药解》指出其“入足厥阴肝经”,“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故为本方主药而重用;黄芩、生葛根清热,半夏、生姜降逆,以加强李根白皮的清热下气之功;当归、芍药、川芎和血调肝;芍药配甘草可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清肝热,降逆气,和肝气,热清气下,肝血调和,则气冲腹痛、往来寒热等症自消。

【辨治要点】

主证: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成因:惊恐恼怒,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

治法:疏肝清热,降逆平冲。

方药:奔豚汤(甘草、川芎、当归、黄芩、芍药、半夏、生姜、生葛根、甘李根白皮)。

本方清肝泄热,降逆下气,对热性奔豚确有疗效。若奔豚反复发作,肝热伤阴,形体消瘦,舌红少苔少津者,方中生姜、川芎、半夏等辛温之品须慎用,可重用李根白皮。本方亦可治疗肝胃不和,气逆上攻之胁痛,胸膈胀闷,噫逆呕呃,或往来寒热,或口苦咽干,舌苔白微黄,脉弦者。若无李根白皮,可用川楝子代替,亦有用桑根白皮代者。若胁肋脘腹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呕吐较重者,加代赭石、竹茹;胸胁胀痛者,可加枳实,木香。

本方加味可治疗湿热性痢疾、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性结膜炎、小儿腮腺炎(痄腮)属肝郁化火兼湿热者。

【原文3】 发汗后,烧针①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词解】 ①烧针:针灸治疗中的一种方法。用时先将毫针刺入病人应刺的穴位,再用艾绒裹在针柄上,点燃艾绒,依靠针体传热的作用以治疗疾病。

【释义】 本条论述汗后阳虚,寒气上逆而发奔豚的证治。

药物加烧针发汗,过汗而伤心阳,心阳虚则下焦肾中阴寒之气乘虚循冲脉上逆凌心,故气从少腹上冲至心;寒邪从针处侵入,局部寒凝血瘀,故针处形成硬结,色红,状如果核。本证可辨证为阳虚阴盛,内外皆寒,寒气上逆。治当内外并治,汤药与艾灸同用。以艾灸其红肿硬块处,取其温经散寒以引寒邪外出;内服桂枝加桂汤温散内外寒邪,平冲降逆。桂枝加桂汤药物虽然与桂枝汤完全相同,重用桂枝,意在加强散寒平冲之功而不在散寒解表,故主治奔豚气而非太阳表证。方名虽为桂枝加桂汤,但病症不属于太阳中风兼证。对于本证的成因与治疗应灵活理解,不必拘泥其致病方式。

【辨治要点】

主证:核起而赤,气从少腹上至心。

成因:汗出伤阳,寒邪入侵,阴寒内盛,上凌心阳。

治法: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历代注家对本方加桂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说加桂枝,以振奋心阳,降逆平冲;一说加肉桂,以温肾纳气,散下焦沉寒。临床可根据病机,症状的不同,灵活变化运用。

【原文4】 发汗后,脐下悸①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

【词解】 ①脐下悸:指脐以下有跳动的感觉。

【释义】 本条论述过汗后阳虚,引动下焦素有之水气,欲作奔豚的证治。

欲作奔豚者,非谓非奔豚之病,乃奔豚将至“气上冲心胸”之谓也。心主火于上,肾主水于下,心阳足则能镇摄肾水不泛。病者下焦素有水饮内停,复因外感太阳表证发汗太过,心阳受损,下焦水饮乘虚而有上逆之势,故自觉脐以下有跳动感,犹如奔豚之将作。另外,根据病机及以方测证,本证当有小便不利一症,治疗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通阳利水,宁心防冲。方中重用茯苓利水宁心;桂枝助心阳,降冲逆,并能助茯苓化气行水:炙甘草益气和中;大枣培土制水,养心宁神。四药合用,水饮得利,心阳得复,心神得宁,冲逆得防。茯苓先煎,其力始胜,更能提高行水之效:方用甘澜水煎煮,其意有待进一步研讨。

【辨治要点】

主证:脐下悸动,小便不利。

成因:素有水饮,复因过汗,心阳受损,水饮内动。

治法:通阳利水,宁心降逆。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以上两条,虽均由误汗所致之变证,但二者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有无水饮。本条是汗后阳虚,水饮内动,所以重用茯苓,上条是因汗后感寒,阳虚阴乘,所以不用茯苓而重用桂枝。同时,上条是奔豚已发,本条是奔豚欲作。两者在病情上亦有微甚的不同。

二、小结

奔豚气病的症状特点为气从少腹上冲,上至心下,或上冲咽喉,发后气平冲止复如常人。奔豚气病大致分两类:由于情志刺激所发的,多偏热,为肝气奔豚,用奔豚汤治疗:由于阳虚寒水之气上冲的,多偏寒,为肾气奔豚,用桂枝加桂汤或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