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36

第36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

【释义】 本条论述支饮发生冒眩的证治。

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饮邪停于心下,上乘清阳之位,所以“其人苦冒眩”,即头目昏冒比较严重,甚至心下泛恶作呕,是痰饮病常见的症状。病机为脾虚饮泛,蒙蔽清阳。治以泽泻汤,健脾行饮,消阴通阳。方中重用泽泻利水消饮,降浊泻阴,白术健脾益气,运化水湿,两味相伍,使水湿浊阴之邪下降,清阳得升而冒眩自解。

【辨治要点】

主证:支饮,其人苦冒眩。

成因:脾胃虚弱,水停心下,上乘清阳。

治法:健脾行饮,消阴通阳。

方药:泽泻汤(泽泻、白术)。

本方为痰饮眩晕之要方,临证运用对证确有良效。对于梅尼埃综合征,突发性耳聋等属水饮所致者效甚佳。

【原文26】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释义】 本条论述支饮兼腹满的证治。

“支饮胸满”用厚朴大黄汤主之,《医宗金鉴》认为“胸满”当作“腹满”。即属支饮,当有胸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等症;因为肺合大肠,饮热郁肺,肺气壅遏,并累及其合,致肠腑气滞不通,故腹部胀满、大便秘结与腹部胀满并见。本方证总的病机为饮热郁肺,腑气不通。治疗用厚朴大黄汤下气逐饮,荡热通腑。方中厚朴温散降气,散湿除满;枳实导痰理气,开滞消痞;大黄之剂量最重,泻胃肠之滞热,以及水饮有形之邪气,诸药相合,可收痰饮湿满并治之功。

【辨治要点】

主证:支饮,胸腹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大便秘结。

成因:饮热郁肺,腑气不通。

治法:下气逐饮,荡热通腑。

方药:厚朴大黄汤(厚朴、枳实、大黄)。

本方与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同用大黄、厚朴、枳实,均有大便秘结、腹胀痛、脉实体实之证、热结气滞的病机以及泄热行气的治法。但小承气汤以下利谵语、有潮热与燥屎为主证,病为实滞阳明、热结旁流,治以荡热导滞、通因通用;厚朴三物汤以腹满疼痛、大便闭结为主证,病乃气滞热结在肠,治以行气除满、泄热止痛;而本方则以脘腹满胀、心下时痛为主证,病乃饮热互结于胸胃,治以逐饮荡热,行气开郁。且三方药量不同,故证情亦同中有异,临证当详辨之。

【原文27】 支饮不得息①,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词解】 ①不得息:指呼吸困难。

【释义】 本条论述支饮不得息的证治。

支饮阻肺,气机不利,故见呼吸困难。此外,当还有胸满或张口抬肩、口吐稀涎、咽干不欲饮、脉滑数等,治疗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方中葶苈子泻肺下气,破水逐饮,令肺气通降,则气行水降;大枣安中,补气血,益津液,以防泻下之虚。

【辨治要点】

主证:支饮,不得息,喘满,张口抬肩。

成因:饮停胸中,肺气不利。

治法:泻肺下气,破水逐饮。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

支饮与肺痈均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因肺痈初期,风热痰涎结聚于肺,气机被阻故“喘不得卧”;支饮痰浊壅塞于胸,肺气不利则“不得息”。由于病机相同,都属于痰涎壅塞,肺气不利,故异病可以同治。

凡渗出性胸膜炎、肺心病及心衰属饮热壅肺之急证实证者,本方加苏子效佳,或与《千金》苇茎汤合用。

【原文28】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释义】 本条论述支饮呕吐的预后和治疗。

本条呕吐是因饮邪停留心下,胃失和降所致。本条依据呕吐后渴与不渴的反应,判断心下支饮的预后:口渴为饮随呕去,胃阳渐复,病欲解之征;口反不渴为心下支饮吐之不尽,饮邪仍在胃中。故治以小半夏汤蠲饮降逆,和胃止呕。方中半夏辛温,降逆化饮,为治饮病的要药;生姜辛散,温中降逆,又能抑制半夏之悍性。本方中半夏原为生用,方后谓:“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者,乃久煎浓煎法,可减缓生半夏的毒性。现代临证半夏多用制半夏,如呕吐剧烈不止者,也可用生半夏,其量为3~5g,但须久煎(30~60分钟)。

【辨治要点】

主证:呕吐后,口反不渴。

成因:饮停心下,胃失和降。

治法:蠲饮降逆,和胃止呕。

方药:小半夏汤(半夏、生姜)。

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以频吐清稀涎沫而不渴为其特征,对梅尼埃病、贲门痉挛、溃疡病形成之幽门梗阻、胃扭转、胃癌、胃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或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引起的呕吐,及神经性呕吐,符合本证特征者均可以本方为主随症加减。

【原文29】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释义】 本条论述肠间饮聚成实的证治。

脾胃运化失职,肺气不能通调水道,致使水邪留滞肠间,腑气壅滞不通,故见腹中胀满;水饮不化,津液不能上承,所以口舌干燥,但不喜饮水;从导致腹满的原因分析,若为虚寒腹满,则少有口干舌燥,若为实热腹满,又常口渴引饮,仲景恐后人误诊,故自注曰“此肠间有水气”,意在突出本证主因是水饮内结。证即属饮邪内结,腑气不通的实证,治当用己椒苈黄丸宣上运中导水下行,前后分消。方中防己渗透肠间水气,椒目除心腹留饮,二药合用导水气从小便而出;葶苈开宣肺气,通利肠道,大黄荡涤肠胃,二药合用逐水从大便而去,诸药合用,前后分消,共奏攻坚逐饮,化气行水之功,使饮邪一去,气机复常,津液上承,出现“口中有津液”这一饮去病解之症。若服药后反增加口渴,则为饮热互结较重,可再加芒硝软坚破结,促其下泄。

【辨治要点】

主证:腹满,口舌干燥。

成因:肠间饮聚成实。

治法:荡热涤饮、前后分消。

方药: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

本方与甘遂半夏汤、五苓散三方皆为痰饮而设,病位均在于肠。其所异者,本方证属饮结于肠,居而不动,既不上逆,亦不下趋,症见腹满口燥,二便不利,治在通利二便,分消水饮;甘遂半夏汤证属饮结胃肠,水饮欲去,病势向下,症见心下续坚满,下利,治当因势利导,通因通用而攻逐水饮;五苓散证属肠间停水,饮邪上逆,病势向上,症见脐下动悸,头眩吐涎,小便不利。据此,三方的药物组成、病机病势、主证等均有显著不同。

本方证尚可兼见大便秘结、小便短黄、水肿、舌苔黄腻、脉沉弦有力、体实气盛诸症。本方对肺心病、心包炎、胸膜炎、哮喘、肝硬化腹水、急性肾功能衰竭、幽门梗阻等属饮邪内结,痰热壅滞的实证,均有一定疗效。但脾虚饮停者则当禁用,勿犯虚虚之戒。

【原文30】 卒呕吐①,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②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词解】

①卒呕吐:有突然呕吐的意思。

②眩悸:指头晕目眩,心悸而不安。

【释义】 本条论述支饮呕吐兼眩悸的证治。

水饮停积心下,则心下痞;膈间水饮因偶触寒邪,胃气上逆故突然呕吐;水饮上泛,清阳不升,则头目昏眩;水气凌心,则心下悸。治疗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蠲饮降逆,宁心定悸。方中生姜、半夏温寒散饮,降逆止呕;茯苓淡渗利水,导水下行,而有升清降浊之功。以上三味,健脾和胃,运化水湿,通调肺气,升清降浊,消散水饮,使痞消呕止,眩悸可除。

【辨治要点】

主证:卒呕吐,心下痞,眩悸。

成因:水停膈间,影响胃气和降。

治法:蠲饮降逆,宁心定悸。

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

本方与小半夏汤比较,皆有呕吐的症状,同用半夏、生姜止呕,散饮降逆。但小半夏汤主治呕而不渴,本方主治心下痞、眩悸、卒呕吐;小半夏汤证寒多饮少,本方证寒饮俱重;治疗方面,小半夏汤旨在降逆蠲饮,而本方意在降逆止呕,散寒祛饮。

【原文31】 假令瘦人①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②,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词解】

①瘦人:即第二条“其人素盛今瘦”的互词。

②癫眩:癫当作颠,《说文》:“颠,顶也。”癫眩即头目眩晕之意。

【释义】 本条论述下焦水逆的证治。

本条“瘦人”即第二条“其人素盛今瘦”的互词,由于脾运不健,水谷不化精微,反变生水饮,形体失养,故其人瘦弱。脾胃运化失常,肺失通调之职,膀胱气化不行,水饮积于下焦,其人小便不利,则水无去路,反逆而上行,水气相搏,故脐下悸动;水气上冲于胃,胃中失和,胃气上逆则呕吐涎沫;水气上蒙清阳故头目眩晕。故治疗当通阳化气利水,使水饮从小便而去,方用五苓散。方中茯苓、泽泻、猪苓淡渗利水,使水饮从小便而去;桂枝温化水气,又能使水饮表里分消;白术健脾利水,诸药合用,使饮消气化,脾气健运,诸症自愈。方后注云:“多饮暖水,汗出愈”,旨在补充水津,扶助胃阳,温行水气以发汗,使水饮内外分消。五苓散在《伤寒论》中多处出现,学习时应相互参考,有助于临床应用。

【辨治要点】

主证:瘦人脐下悸,吐涎沫,癫眩。

成因:饮结下焦,气化不行,逆而上泛。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

方药:五苓散(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本证与苓桂甘枣汤证,同有下焦水饮而见脐下悸,均用苓桂通阳利水。但后者为发汗后心阳虚弱,肾水无制,欲作奔豚,有气从少腹上冲之势,其平冲降逆、补土制水之力较强;本方证则为饮结下焦,气化不行,逆而上泛,症见癫眩、吐涎沫、小便不利,其化气行水之力较强。

凡水湿蓄积,小便不利的水肿、癃闭;水饮上冲的眩晕、晕厥、脑积水、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视网膜水肿、梅尼埃综合征、急性吐泻;水湿外淫,郁于肌肤的湿痹、湿疹、风疹等病症,见舌苔白滑或腻,脉弦紧者,以五苓散加减治疗均有效。

附 方: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释义】 本条论述痰饮吐后,邪少虚多的证治。

胸膈有痰饮宿水停积,胃气失于和降,饮随气逆,则呕吐。吐后饮邪不能尽去,加之呕吐能损伤胃气,脾胃虚弱,纳运失健,气机阻滞,虚气横逆胀满,故曰“气满,不能食”。此属脾胃气虚,痰饮阻滞之证,治以《外台》茯苓饮健脾益气,理气消痰。方中人参、白术、茯苓补脾益气,橘皮、枳实理气化痰,生姜温散痰饮,诸药相伍,使脾胃健运,饮化痰消,则能食矣。

【原文32】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释义】 本条论述咳家有水的证治。

咳家是指久咳的人。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有虚劳引起的咳嗽,脉象当见“虚数”;有燥气风热引起的咳嗽,脉象多“浮数”;风寒咳嗽,脉应“浮紧”;痰火咳嗽,脉多“滑数”;而今“其脉弦”,弦为水饮的脉象,下面提到为“有水”,水即是饮也,所以这里“咳家”是由于饮病引起的。膈间或胁肋有水饮,久留不去,饮邪上逆,阻碍气道,肺气失于肃降,故而出现久咳不止。咳嗽因饮邪所致者,治疗当去其饮。因饮在膈间胸胁,故治疗方剂与悬饮相同,用十枣汤“蠲饮破癖”,饮去则咳嗽自止。

【原文33】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①,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词解】 ①不卒(猝)死:不能在短期死亡的意思。

【释义】 本条论述支饮久咳的治疗。

支饮病日久不愈,则称为“支饮家”。由于支饮久留膈上,饮邪结实,胸阳被郁,故胸中疼痛,心烦。支饮渍入肺中,故咳嗽不已。久病支饮,阳气痹于胸,饮邪塞于肺,心肺俱病,有突然死亡之危。若不(猝)死,说明正气未衰,甚至拖延百日或一年(说明时间较长),正气犹存,生机未绝,仍然可治。从治疗原则看,不宜姑息对待,当去其水饮,以除去病根,应根据脉证,必要时采用十枣汤以攻破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