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38

第38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

本章论述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的辨证论治。由于这些疾病大都涉及到口渴和小便的变化,主要病变在于肾与膀胱,所出方治,有的可互相通用,故合为一章论述。

消渴,出自《内经》,以多饮、多食、多尿,久则形体消瘦症为特点,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上消在于肺,以口干舌燥,渴而饮多为主;中消在于胃,以消谷善饥而多食为主;下消在于肾,以多饮多尿为主。消渴,既属于杂病中的一个病,也属于热病过程中的一个证。作为消渴证,即口渴饮水反尿少,无多食多尿之症。本章所论以“病”为主,兼述其“证”,须以鉴别。

小便不利,指小便短少或尿出不畅,是一个症状,可出现于很多疾病之中。本章所述,涉及面较广,时病和杂病中的小便不利,均有论述。

淋病是以小便淋沥涩痛为主的病证。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后世分为石淋、血淋、膏淋、气淋、劳淋。文中虽仅论及血淋与石淋,但对后世五淋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原著精读

【原文1】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①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词解】 ①大坚:大便坚硬。

【释义】 本文论述消渴病的病机和症状。

寸口脉候心肺的病变。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营血虚衰,则不能充盈血脉,血少亦不能滋灌周身,阴血虚,则阳热盛,燥热内生,更耗伤气阴,故卫气不足,阳虚气浮,脉来浮而少力,血脉不充,营气虚少脉来迟而细弱。这种劳伤营血,阴血虚少,阳气浮动,燥热内生,势必导致消渴病变。

趺阳脉候胃气盛衰,胃热有余,热盛于内,气蒸于外,则消谷善饥,脉浮而数。

热盛阴伤,津液被灼则渴欲饮水,肠道失濡,燥屎内结,则大便坚硬。胃热气盛,降浊失常,脾受其制,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津偏渗于膀胱,故小便频数;小便过多,更耗劫津液,膀胱又为其所迫,津液不布,加重肠燥,故曰溲数即坚,这种胃热便坚,气盛溲数,数坚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必然导致消渴病的形成。

【原文2】 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词解】 ①消渴:此指消渴病多饮的症状。

【释义】 本文论述厥阴病的消渴不可使用下法。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而络于心,肝气上逆,热邪在上,则心中疼热;胃中有寒不能消化水谷,则饥而不欲食,食后即吐。故厥阴病的消渴,不过是热性病中的一种症状,是一时性的,与杂病的消渴病渐积而成不同。

【原文3】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①,肾气丸主之。

【词解】 ①饮一斗,小便一斗:形容饮水多,小便亦多。

【释义】 本文主要论述下消的证治。

肾藏精,为水火之脏,主水液。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发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至全身,化为汗尿排出体外。若内热津伤,一般应口渴小便短少。小便反多说明肾虚阳气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以摄水,水尽下趋。故用肾气丸补肾之虚,温养其阳,以恢复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除。

【辨治要点】

主证:消渴,饮水多,小便亦多。

成因:肾阳衰微,不能蒸津化气摄水。

治法:温补肾阳,蒸津化气。

方药:肾气丸(地黄、淮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

肾气丸在“血痹虚痨病”和“痰饮咳嗽病”篇中均治小便不利,在本章则治疗小便过多,前者因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后者则为肾阳不足,不能化气以摄水。虽然表现不同,但病本则一。

【原文4】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①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词解】 ①微热:微微发热。

【释义】 本条论述太阳膀胱表里皆病,而水蓄于下,津液不化的证治。

由于外感风寒,故脉浮,身有微热而有恶寒;表邪不解循经入腑,热不得泄,膀胱气化受阻,故小便不利。水停于下,气化失常,津液不能蒸腾上承故口渴。这种口渴,乃由下焦蓄水所致,故渴而饮水不多。证属太阳经腑同病,治宜利小便发汗,方用五苓散表里分消。桂枝疏风解肌,温化水液;茯苓、白术健脾和中,渗利水湿;猪苓、泽泻直泄膀胱湿浊,诸药相合,化气利水,通阳解表,方用散剂使其迅速发散,外窍通,内窍利,则诸症可愈。

【辨治要点】

主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成因:太阳经腑同病,气不化津。

治法:行气化津。

方药: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

【原文5】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①,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词解】 ①水逆:水入即吐。

【释义】 本条论述水逆证治。

外感邪气,循经入腑,与膀胱之水互结,水蓄于下,气因水阻,津不上布故口渴。

蓄水过多,上干于胃,胃失和降,故渴饮之水,拒而不纳,水入则吐。魏念庭认为“此名之曰水逆,其人小便亦必不利”。此与上条病机基本一致,故亦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利小便,蓄水得去,则诸症自解。

【辨治要点】

主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病因病机:太阳经腑同病,气不化津。

治法:行气化津。

方药: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

【原文6】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释义】 本文论述渴欲饮水不止的治法。

热渴饮水,水入而不能消解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所以渴欲饮水不止。

【辨治要点】

主证:渴欲饮水不止。

成因:阴虚燥热。

治法:滋阴清热,益水制火。

方药:文蛤散(文蛤)。

本文亦见于伤寒论太阳篇,不属于消渴病范畴,应予以区别。

【原文7】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①,小腹弦急②,痛引脐中。

【词解】

①小便如粟状:指小便排出粟状之物。

②弦急:即拘急。

【释义】 本条论述淋病的症状。

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一般以小便急迫、短、数、涩、痛为特点。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后世分为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从本条辨证来看,是论述石淋病证,即小便淋漓涩痛,排出小石沙如粟状之物。膀胱居小腹,因沙石停积,阻碍气机,故时有胀痛或小腹拘禁牵引脐部。这种石淋尿痛较之其他淋病尤甚。

【原文8】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①,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词解】 ①引食:引饮善食。

【释义】 本条再论消渴的病机与脉证。

趺阳脉候胃气的盛衰,脉数乃胃中热盛;消万物者莫甚于火,故胃中有热,消谷善饥,胃热伤津,上见烦渴引饮,下则肠道不润而便坚。饮水虽多,不解其热,胃热强盛,脾受其制,健运转输失常,津液不能正常施布,水液偏渗膀胱,故小便频数,而大便更坚,胃热则愈盛,消谷引饮之症愈剧。从而形成这种胃热中消的病证。

【原文9】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①。

【词解】 ①便血:这里是指尿血。

【释义】 本条论述淋家禁用汗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