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39

第39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2)

淋家,一般指患淋病日久不愈者;淋病之因,多由肾虚膀胱热盛或膀胱湿热所致。病延日久,阴分耗伤,肾虚更甚,虚热则愈剧。此时虽有外邪,亦不可辛温发汗,因辛温之品,既助邪热,又劫夺津液,如此伤阴助热,热伤血络,动其营血,迫血妄行,则导致尿血变证。

【原文10】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①,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茯苓三两薯蓣三两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词解】 ①水气:水饮之邪。

【释义】 本条论述小便不利,下寒上燥的证治。

肾为水脏主司气化,膀胱为州都之官,藏津液;液藏于膀胱而主司在肾,今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水气不行,故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水无出路,故水气内停;下焦阳虚,气不化水,不能蒸腾津液上潮于口,以致上焦燥热,其人苦渴。证属下寒上燥,单纯温阳,则上焦燥热更甚,单纯滋阴润燥,则又碍于肾阳之虚;然上浮之火,非滋不熄,下积寒水,非温不消,故治宜下温肾化气以消水,上滋其燥以生津,方用栝蒌瞿麦丸。方中附子补下焦之火,振奋肾气,化气有权,既可通利水道,又可蒸津上奉;茯苓、山药(薯蓣)补中土以制水;瓜蒌根(栝蒌根)清上焦之燥以生津止渴;瞿麦一味专通水道,清其源并治其流。诸药相伍,攻补兼施,阴阳同调,寒热杂投,并行不悖。服以蜜丸,量由小渐大,可见治疗此种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不能急于求成,法治之巧,足资后人研究。

【辨治要点】

主证:口渴,腹中冷,小便少,腰以下水肿。

成因:上燥下寒,阳虚水停。

治法:温肾化气,滋燥生津。

方药:栝蒌瞿麦丸(瓜蒌根、瞿麦、茯苓、山药、炮附子)。

据方测证,栝蒌瞿麦丸证在上可见眩晕,烦热,失眠;在下可有畏寒肢冷腹冷,腰以下水肿等症,属上热下寒证。瓜蒌根润燥生津,附子温阳化气,山药健脾,瞿麦茯苓淡渗利湿。温阳不伤津,润燥不碍阳,淡渗不劫阴,温润利并行不悖,是其配伍特点。

【原文11】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①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七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词解】 ①并:合用。

【释义】 本条论述小便不利的三种治法。

小便不利是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故其发病原因亦很多。这里一症而列三方,说明小便不利,证情复杂,治疗不能单一,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选方治疗,断不可一遇小便不利症,任选其中一方。至于如何运用,当以方测证,灵活掌握。

蒲灰散,由蒲灰七分,滑石三分组成。蒲灰凉血消瘀,通利小便,滑石清热利湿,利窍止痛,二药合用,能凉血化瘀,清热利湿,故此方所治小便不利,是由湿热下注,气阻血瘀,膀胱气化失司之证,临床除小便不利,可有尿短赤,或有血尿,或尿道疼痛,少腹拘急等症。

【辨治要点】

主证:小便不利,尿短赤,或有血尿,或尿道疼痛,少腹拘急。

成因:湿热下注,气阻血瘀,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凉血化瘀,清热利湿。

方药:蒲灰散(蒲灰、滑石)。

滑石白鱼散,由滑石、乱发、白鱼三味组成。滑石清泄湿热,乱发止血消瘀利小便,白鱼行血消瘀利小便,三味相伍,散瘀止血,清热利湿,故本方适用于少腹瘀血,湿热瘀滞的小便不利,症见尿黄赤,或血尿,少腹胀痛,尿时水道涩痛等,后世称之为血淋。

茯苓戎盐汤,由戎盐、茯苓、白术三味组成。戎盐即青盐,咸寒润下渗利,能助水,益精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三味相伍,共奏益肾清热健脾利湿之功。适用于中焦脾虚湿盛、下焦肾虚有热的小便不利。

【原文12】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释义】 本条论述热盛伤及气津的消渴证治。

消渴患者,多渴欲饮水,是因肺胃热盛,热能伤津,亦耗其气,气虚不能化津,津亏无以上润,故口干舌燥,饮水自救。饮水虽多,不能除热,气虚不复,津液不化,施布不能,饮入之水,或被热消,或下趋膀胱而小便频数。治以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甘寒清肺胃邪热;知母苦寒质润,可助石膏清泄阳明经热,滋阴润燥;人参大补元气,气旺则津生;粳米甘草固护胃气,既可益胃生津,又防寒凉之品损伤脾胃。相互配伍清热益气生津止渴,故用于肺胃热盛,气津两伤之消渴。

【辨治要点】

主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小便频数。

成因:肺胃热盛,气津两伤。

治法:清热益气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参)。

本条为热在阳明之经,并未入腑,既不宜早下,又不能苦寒直折,故立人参白虎法,对临证论治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原文13】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释义】 本条论述水热互结,郁热伤阴的小便不利证治。

脉浮发热,并非病邪在表,而是燥热在肺,郁蒸于皮毛,肺热上浮外达所致,故发热不兼恶寒。上源不清,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导致水气内停,与热互结,故小便不利;水与热结,热耗阴液,气化蒸腾失司,津液无以上承,故渴欲饮水。病为水热互结,故用猪苓汤清热利水以开下结,兼滋其燥。茯苓健脾渗湿;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和甘寒滑石相伍利水清热;阿胶甘平,滋阴补血以育阴。《汤液本草》认为“仲景猪苓汤用阿胶,滑以利水道”。从遣药配伍可见仲景立法之妙。

【辨治要点】

主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成因:水热互结伤阴。

治法:利水开结,清热育阴。

方药: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本条与前五苓散证俱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脉浮发热的症状,但其病机则不相同,五苓散是下焦蓄水证,而本条是水与热结之证,故前者以化气利水为主,本条则以清热利水开结育阴为主。临床当细审病因病机,方致论治不误。

二、小结

本章论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辨证论治。

消渴的病因病机,有肺胃津伤、胃热及肾虚等方面。治疗上提出肾虚消渴,用肾气丸温补肾气;水湿内停,津液不化的消渴,用五苓散化气行水;阴虚燥热者,用文蛤散益水制火;肺胃热盛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泄火,益气生津。

小便不利病,因其发病机制不同,治法各异,气化不行而水蓄下焦者,用五苓散温化水湿;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利水除热兼以滋阴;上热下寒,用栝蒌瞿麦丸温阳行水,生津润燥;少腹瘀血者,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消瘀利水;脾肾两虚者,用茯苓戎盐汤补虚利水。

淋病的辨证,论述了石淋的典型证候,并指出了淋病禁汗的原则,其具体治法,只要病机相同,可适当选用小便不利诸方,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