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41

第41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

【释义】 本条论述肝水的辨证。

肝水由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肝络阻滞,脾失健运,水湿内聚所致。其主证为腹大胀满,难以转侧,并见胁肋部疼痛不适。肝失条达,三焦气机不畅,影响到水液代谢,每见口中乏津,小便不利等,但也常可自行缓解,故曰“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原文15】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释义】 本文论述肺水的辨证。

肺水由肺失通调,水溢肌表所致,主症为身肿。肺主气,肺气虚而通调失职,则水不下输膀胱,见小便难。肺虚气衰,影响到大肠的传导功能,又可见大便溏泄。

【原文16】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释义】 本文论述脾水的辨证。

寒水内停,湿困于脾,脾失转输之常,不能升清降浊,水湿聚于中,而流走四肢,故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为水谷的精微,皆由脾胃所生,脾气虚,津液不生,故少气,口渴;脾虚不散精于肺,肺不通调水道以行决渎,故小便难。

【原文17】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释义】 本条论述肾水的症状。

肾水由肾阳虚衰,气化不行,水湿内聚所致。其主证为腹满胀大,脐肿而小便不通。水气浸淫于下而见阴下湿如牛鼻上汗,阳虚不达四肢而见两足逆冷,久病气血不荣于外而面反瘦。

【原文18】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释义】 本条论述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诸有水者,指一切水肿病而言。凡治水气病,腰以下肿者,其病在下在里,多因阳气衰弱,不能化气行水,水湿潴留于下而成,故治宜化气利水,渗利水湿,使腰以下之水从小便而排出;腰以上肿者,其病在上在表,多因外邪侵袭肌表,闭郁阳气,水湿停留于上在表所致,故治应宣通肺气,发汗散邪,使水邪从汗液而排出。

水之去路有二:在表者发汗;在里者渗利。此因势利导,使水气迅速而去。但临床所见,也有腰以上肿,而渗于里;腰以下肿,而溢于表。此多与肺气不开,脾气不运,肾气不降,三焦不利,大气不转,水湿不去有关。所以,在治疗上:腰以上肿,发汗去表邪,又要兼用渗利,使在里之水尽去;腰以下肿,既要渗利,又要兼开肺气,健运中州,使上窍通而下窍利,则水气尽去。本条以发汗、利水为治水两大法则。

然而,在本章中又有温阳化气,健脾化湿,调和营卫,益气固表,行水散结,温经通阳等法。

【原文19】 师曰:寸口脉浮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博。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词解】 少阳脉:主三焦之气,候脉部位在耳根之前,鬓发之后。

【释义】 本文以脉论病,强调了肺脾肾三焦与水气病的关系及血病及水的病机。

寸口脉主肺,沉迟之象,为寒水相合,肺气宣肃受阻,通调失职为肿。趺阳脉主胃,脉伏而不起,为脾胃之气已衰,故饮食不能运化,水液失于输布,见大便溏泄而身肿。少阳脉主候三焦之气,卑为沉而弱之象;少阴脉细为虚象。男子小便不利而身肿,女子则经水不通继而病水,称为血分。

【原文20】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①,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②,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词解】

①后病水:然后出现水肿。

②先病水:首先出现水肿。

【释义】 本条举妇人病为例,论血分与水分之异。

所谓血分,是因经水前断,经水渗出脉外而为水,经水先断的原因:一为血脉壅塞不通,经水渗于脉外而为水,水湿外溢,身体四肢皆肿;二为脾胃亏损,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血少而致经闭,经闭血滞,渗于脉外,亦成水肿。因血而病为水气病,属淤血者难化,属血虚者难补,血分深而难通,血不通则水不行,故曰:此病难治。

所谓水分,是因先病水肿,水湿壅闭,经脉不畅,后经水断而患。水分浅而易行,治当行水散湿,水去则经水自通,其病可愈,故曰:此病易治。

【原文21】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

【释义】 本条论述风水表虚的证治。

风邪侵袭肌表,故脉浮;卫气虚不能固表,故汗出恶风;营卫涩滞,水道不利,水留分肉,故身重。治宜防己黄芪汤,疏风益卫,利湿健脾。腹痛者,为肝脾不和,故加芍药调和肝脾。

【辨治要点】

主证: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成因:风邪袭表,卫虚不固。

治法:疏风利水,益卫固表。

方药:防己黄芪汤(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风水与风湿,均可用防己黄芪汤。但风水在表,以面目肿,按手足下陷而不起为特征;风湿在表,是以关节疼痛为主症。因同属表虚,病机一致,故同用一方,谓之异病同治。

本方长期服用治疗慢性肾炎,或用作急性肾炎的调理方,效佳。利水退肿者用汉防己,祛风止痛者用木防己。

【原文22】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①,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词解】 ①一身悉肿:全身水肿。

【释义】 本条论述风水挟热的证治。

风邪侵袭肌表,故恶风;肺的治节不利,决渎失司,水溢皮肤,故一身都肿;风客于表,正邪相争,气血向外,故脉浮;病在表,故不渴;风性疏泄,汗出则阳郁不甚,故无大热。治以越婢汤,发散风湿,清解郁热。方中麻黄、生姜发越阳气,宣散水湿;石膏清解郁热;甘草、大枣调和荣卫。恶风者加附子,因为汗多伤阳,而附子有温经化气,复阳止汗之力;水湿过盛,再加白术健脾除湿,表里同治,以增强消退水肿的作用。

【辨治要点】

主证:一身悉肿,汗出,口渴。

成因:风水在表,久郁化热。

治法:发汗利水,兼清郁热。

方药: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方后所注“恶风者加附子”,当与第二条“恶风则虚”互参。服用越婢汤后,若恶风加剧,为肾阳不足之症,故宜加附子,否则将出现“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的后果。此亦反证风水“本之于肾”的病机。

本方与防己黄芪汤均治脉浮汗出恶风的风水病,但本方治风水表实而挟郁热,后方治风水表虚兼水湿滞于肌肤。故本方重在发汗散水,兼清郁热,后方重在补卫固表,利水散湿,两者不难鉴别。

【原文23】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①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释义】 ①聂聂动:是形容其动而轻微。

【释义】 本条论述皮水的证治。

脾阳虚弱,水湿内停,里水外溢;肺气不足,通调无力,水湿停滞皮中,故四肢水肿,按之没指;水湿壅遏卫气,气行逐水,水气欲行不行,故四肢聂聂动。治宜防己茯苓汤,健脾益肺,行水利湿。方中防己、茯苓通行皮表,渗湿利水,导水下行;黄芪、桂枝益气温阳,以助行水化水之力;甘草与黄芪、茯苓一起共同健脾益肺,恢复运化通调之职。

【辨治要点】

主证: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成因:水溢肌肤,气虚阳郁。

治法:益气通阳,分清水湿。

方药: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均治水气在表,同用防己、黄芪、甘草以走表行水、制水。但后者即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加茯苓、桂枝而成。且前者所用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后者防己、黄芪各三两,茯苓六两,显然肌表之水特重,其祛除皮水的作用甚强。

【原文24】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释义】 本条论述里水的治法。

里水是由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肺气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留,泛于肌表而成。

里水湿郁化热,一身面目黄肿者,可用越婢加术汤,宣肺健脾,清解郁热,而行水湿;若水湿停于肌表,无热而身肿者,可用甘草麻黄汤内助肺气,外散水湿,使腰以上肌表寒水从汗而去。

【辨治要点】

(1)有热而身肿

主证:一身面目黄肿,发热而身肿,有汗出。

成因:水热在表,肺气不利。

治法:宣肺健脾,清解郁热,化湿利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白术、生姜、大枣、甘草)。

(2)无热而身肿

主证:一身面目黄肿,无热而身肿,不汗出。

成因:水湿在表,肺气不利。

治法:疏表宣肺,发汗利水(内助肺气,外散水湿)。

方药:甘草麻黄汤(甘草、麻黄)。

本章载方十首,用麻黄者六首,《集注》云:“麻黄能上宣肺气,下伐肾邪,外发皮毛之汗,内祛脏腑之湿,故仲景于水气病用之为主药。”其说可参。据《中风篇》附方《千金》越婢加术汤主疗中有“腠理开,汗大泄”的记述,可知越婢加术汤证应汗多,由内热所迫;而甘草麻黄汤证属皮水表实无汗。故二者的主要区别,在汗与热之有无。

【原文25】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①,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己。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词解】 ①脉沉小:脉沉并且细小。

【释义】 本条论述正水与风水的不同治法,以及水气病与虚胀的鉴别。

正水病,是因少阴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气,水湿停留于中,上逆于肺,故见腹满,喘息,脉沉小。治以麻黄附子汤,温阳宣肺,去水平喘。方中麻黄宣肺发汗,去水平喘;甘草健脾制水;附子温阳化湿。

风水病,是因风邪侵袭肌表,肺失通调水道,水湿留于体表四肢关节,故头面水肿,骨节疼,脉浮恶风。治以杏子汤,开肺祛湿。未见该方,后世多认为是麻杏石甘汤或甘草麻黄汤加杏仁。前者适用于风水兼肺有郁热;后者适用于风水而肺无郁热,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