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49562800000039

第39章 传播符号:政治修辞(1)

第一节 政治修辞界说

一、政治修辞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说过,“修辞术就像是辩证法和伦理学说的分支,后者可以被恰如其分地称作政治学。所以,修辞术也可以纳入政治学的框架。”政治信息在政治传播学中通常被定义为政治行动者或非党派人士通过各种媒介手段所传达的包含有自身政治意图的一切信息。基于这种理解,西方现代政治传播研究中的相关研究均被置于媒介这个内容环境下来进行。

琳达·李在《政治传播研究手册》一书中,把政治传播研究中的政治信息研究分为两条路经。其中,第一条路径就是针对政治修辞学的研究。这一路径的学者继承了西方政治传播研究的传统,将政治修辞看作政治传播的手段,将它应用于政治传播研究的全过程。大卫·洛伦佐又把政治传播的修辞研究归纳为两个流派。

一个是行为主义流派,认为修辞是信息的有效传播,是机构的刺激——反应过程。

另一个流派是亚里士多德流派。这一流派假设传播更多地依赖于人们说什么,而不是如何说。可以看出,这两个流派均承认政治修辞服务于政治目的,并进一步承认政治传播的主要技巧是政治修辞。从这种意义上看,西方政治传播研究史就是一部探究修辞与政治学之微妙关系的历史。

关于政治修辞的定义,有人认为:“政治修辞是政治活动中政治主体围绕政治利益而进行的修辞行为。”也有人说:“政治修辞是政治主体运用一定的政治语言,在政治过程中实现政治说服的技术和能力。”概言之,政治修辞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利益,运用一定的政治语言技巧所进行的修辞行为,其目的是说服受众、达到政治主体的政治目标。政治修辞学是政治学与修辞学相互融合的一个学科,其理论的发展以政治学与修辞学为基础。政治修辞服务于政治目的,是政治传播的主要技巧和手段,应用于政治传播的全过程。政治修辞服务于政治传播,服务于一定的文化和阶级统治。没有恰当的政治修辞,政治传播就难以有效进行。

二、言语行为与政治修辞

人们用符号进行交际的时候,符号是形式,思想是内容,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在特定的语境下,应选取最佳的形式。为获取最佳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就是修辞。所谓“最佳的表达效果”,包括语言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传播主体的表达目的的,适合传播对象与场合的得体、适度、适宜的表达。修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语言促使人们交流和合作,言语行为理论更是其中的一个用于言语交际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义、语用与交往行为不能分割,表意的过程同时也是完成行为的过程。交流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言语行为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意图的表达和辨识的过程,而言语交流的实质是意图的交际。

言语行为的理论核心为“言即行”,突出语言的意图、张力及言后的效果。言语行为理论被引入修辞学,成为言语修辞学。“任何语言运用行为也都是修辞行为,言语行为也就是修辞行为,言语行为也应该成为修辞学中的核心问题。”言语修辞学主要研究言语行为的规律与原则,以及如何利用言语手段提高言语行为的效果。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情景、受众、主题、论证、效果,也就是“谁说,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如何说,说的效果”。前五个要素即言语行为中的说话行为与行事行为,最后一个要素则为言语行为中的取效行为。政治修辞本质上是一种说服论证的技巧和能力,表明带有政治企图的主体针对目标受众、围绕自己的利益“如何说”的问题,在说话行为的同时完成了行事行为,其言后效果包括信息传输、情感表达、社会控制等。

为了让国内外受众承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政治主体总是大力利用媒体,采用一定的政治修辞方式,运用政治语言中恰当的措辞、神话、隐喻、象征、意识形态等,采用各种修辞格与修辞手段进行政治宣传、说服和沟通。“从合法化的角度来分析,在一场政治争论中,语言行动属于内在构成的权力份额。换句话说,‘以言行事’的一种具有细微差别的、想象性的、多维的使用,可以为政治斗争提供政治资源”,“选择言语行动,或借助语内表现行为选择行动的特殊方式、策略与技巧,这种时机也可以作为处理某种语言和文字能力的政治资源。”

三、新闻修辞与政治修辞

新闻修辞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寻求获得最佳修辞效果的方式、原则和规律等,即为提高新闻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加工。梵·迪克(Teun A.Van Dijk)说,“新闻修辞的形式不仅仅是建立在语法层次的音韵学、形态学或句法的基础上”,“它完全是通过运用提示新闻特征的各种相关性或显著性的方式来实现强调具体内容的目的”;“新闻修辞不仅局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相反,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段”,“新闻话语的修辞分析不可能完全地独立于它的语义和思想态度的分析之外。”新闻修辞存在于信息传播之中,诸多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制约着修辞手段的选择和运用。

修辞学的核心内容是修辞的劝说功能及其社会作用。修辞的目标是影响受众的观念和态度,并在他们身上唤起某种期望,而政治修辞的最终目标是维持或改变受众的某种政治倾向。政治修辞的受众对主体可能持反对、赞同、中立三种态度。

政治传播的目标是:坚定赞同态度受众、争取中立态度受众、说服反对态度受众。

当然,最主要的是中立受众群,或说是摇摆受众群。新闻媒体不仅传播政治信息,还影响公众的观念塑造与思维方式的转变,作为意见领袖发挥重要的舆论影响。

新闻媒体在传播报道的过程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有选择地陈述新闻事实,有条理地组织语言逻辑,简洁、清晰、有力地表达己方的观点,从而达到说服公众的目的。

新闻修辞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更重要的是要在情绪上感染受众,获得受众内心的情绪认同。新修辞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肯尼斯·博克提出:“旧修辞学的关键词是‘规劝’,强调‘有意’的设计;新修辞学的关键词是‘认同’,其中包括部分的‘无意识的’因素。”例如,通常情况下,同一条新闻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报道,尽管使用的语言符号与语法等不尽相同,但表达的含义与报道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在政治传播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往往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对新闻传播的外交内容进行渲染,通过语言符号的互动刺激公众,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强烈反应,支持政治主体执行的或提倡的外交政策。当然,受控于政治主体的新闻修辞有明显的负面作用。美国学者贝内特就曾指出,“从政治家的观点来看很明显,对一个民主社会的权力和影响取决于对信息的控制和策略运用”,“新闻则为人们提供了社会的肤浅的、扭曲的影像”。

第二节 政治修辞的要素与范式

一、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

从整体的政治修辞过程来看,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修辞的主体、政治修辞的情景、政治修辞的受众、政治修辞的主题、政治修辞的论证,以及政治修辞的效果。换一种说法,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关注的是:谁说,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如何说,说的效果。

1.政治修辞的主体

政治修辞主体是政治修辞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进行政治修辞的行为主体,例如谁运用政治语言、符号、手势、衣着等进行政治修辞。政治修辞的主体还可以是政府机关或政治组织。在特定情况下,政府为说服人们相信其获得、维持和运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就会采用一定的政治语言创作并发表政治话语,使人们认同政府对政治权力的掌握,并服从政府的政治权力。而那些在掌握政治权力之前追求和影响政治权力的政治人和政治组织,为了影响政治权力的运行,也会采用政治语言创作并发表政治话语,给政府的公共政策施加影响。例如,在政治部门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会针对记者采访的问题运用政治修辞进行回答,此时的新闻发言人就是政治修辞的主体。再比如,在我国汶川地震发生时,政府组织各界人士抗灾抢险,进行了多种救援活动,此时政府就是政治修辞的主体。

2.政治修辞的情景

肯尼思·博客曾说过:“修辞话语因修辞情景而产生。”这即是说,修辞情景是修辞的源泉和基础,政治修辞的情景就是政治修辞的源泉和基础,或者说是政治修辞的动力所在,它表明政治修辞主体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修辞活动,“既然政治权力是政治过程的核心,是政治行为的焦点,那么获得、维持和运行政治权力就成为政治过程最重要的政治行为。”那么,政治修辞的情景就是政治主体需要证明其获得、维持和运行政治权力时所要求的合法性的情景。从理论上讲,政治权力的获得是依靠暴力。依靠暴力获得的政治权力并不具备合法性,因为合法性是一种道义的力量,而不是一种物理的力量。那么,依靠暴力获得政治权力的政治主体就面临着合法性的问题,政治客体会对其拥有政治权力是否合法提出质疑。为了回答政治客体对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质疑,政治主体就要通过运用政治语言来说服政治客体相信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让政治客体服从其政治权力。在政治主体维持和运行其所拥有的政治权力时,会不断受到合法性的挑战。政治客体要求政治主体对其维持和运行政治权力等政治行为的正当性进行说明。特别是在政治社会的转型期,合法性危机是政治社会转型的常态。政治社会的转型时期肯定出现不同于先前的政治形势和政治环境。在新的政治形势和政治环境中,即使政治客体对政治主体的统治地位不进行挑战,但也会对具体的运行政治权力的行为进行质疑。

政治客体总是想知道政治主体做出某种政治行为的理由,否则就不会接受或认同那种政治行为,也就不会支持那种政治行为。所以说,“政治修辞情景就是政治主体需要运用政治语言证明其获得、维持和运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的环境。”以朱镕基在纽约经济俱乐部晚宴上的演讲为例。1999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访问美国,正值亚洲遭遇金融危机之时,朱镕基访美期间会见了许多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也就中美双边贸易合作达成了多项合作与共识。4月13日,朱镕基在纽约经济俱乐部晚宴上的演讲时这样说道:“我在华盛顿的时候,跟你们美国的,被你们称为‘拯救了世界经济的三位marketeers(市场管理者)’———格林斯潘先生、鲁宾先生和萨默斯先生进行了交谈……我刚才跟麦当那先生讲,日本人谈论了很久怎样建立bridging bank(搭桥银行)来解决他们的坏账问题。我相信,中国的坏账比例没有他们那么高。但到现在,我们也没看到他们建立了搭桥银行。

中国参照美国RTC(处置信托公司)的经济,已经成立了金融资立管理公司,把银行的不良贷款分出来了。这样有利于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改善,同时也有利于回收不良贷款。总之,我认为美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一次访问中间,我们也确实学习了很多东西。”朱镕基的这次演讲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他以诚挚的话语表明了此次美国之行的收获与对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更寄托了中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繁荣经济的美好愿望。

3.政治修辞的受众

政治修辞的受众是政治修辞的对象,是政治修辞的主体在对谁使用政治修辞,即对谁说。政治主体在进行政治修辞时,主要是为了获得受众对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认同,说服受众支持和服从其政治权力。当然,不同的政治修辞要针对不同的受众来进行,因此,政治修辞主体在传达政治信息进行政治说服之前,必须理解什么是受众,谁是受众。因此受众的重要性是政治修辞主体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正所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政治修辞主体必须在进行政治话语的创造和发表之前分析其受众。可以根据年龄、种族、民族、文化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政治倾向等对受众进行分类;可以了解受众的规模,比如有多少人成为受众;受众在什么时候才会听到或看到政治修辞主体的政治话语文本,既包括现场听众,也包括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网民;政治话语文本所需要的时间、政治话语发表的地点等等。

不管政治修辞的受众有多少种类,政治修辞最终是要维持或改变其受众的某种政治倾向。因此,只有那些潜在的需要保持或改变其政治倾向的那些受众,才是政治修辞的真正受众。从政治倾向来看,可以将受众分为对政治信息或政治修辞主体持反对态度的受众、持赞同态度的受众和持中立态度的受众。针对这三种不同的受众群体,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政治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