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广播影视剧本创作教程
49579700000056

第56章 现场2(11)

李琼久的书法艺术别具一格,韵味十足。他是在深入研究古文字和书法史的基础上从事书法创作的。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李琼久就逐一考察过乐山一带汉崖墓中的碑文。他从秦汉篆隶入手,取历代名家之长,熔为一炉,将篆、隶、真、行、草笔法注入孩儿体结构,字形大小因体而施,错落有致,自然流畅,粗放浑厚,回味无穷。这一幅“书出秦汉、画蜕曹张”和这一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似乎在透露着李琼久书法艺术的奥秘。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此时的李琼久就是大鹏,此时的嘉州画坛就是大鹏。一种展开双翼直薄云天的感觉,一种随心所欲轻舞飞扬的感觉,暖流一般在他周身游走。带着这种感觉,李琼久于1977年11月初来到北京,进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与著名国画大师李苦蝉、李可染、黄永玉、黄胄等人一起,成为国画创作组的首批成员。一年不到,李琼久独特的作画工具——猪鬃笔和他独特的书画风格,就使他名满京华。李苦蝉、黄永玉等人怀着欣喜之情,称李琼久和以他为代表的乐山国画家群为“嘉州画派”。

嘉州派出,峨眉梦圆;大器晚成,实至名归。

[画面依次出现滚滚大渡河、巍巍凌云山,大佛庄严,乌尤俊逸,峨眉雄秀;李琼久书“横冲直撞开辟世界,翻天覆地大干一场”,李琼久画《达摩一苇渡江图》、黄永玉作《李琼久先生像》,百花盛开的大地,旭日东升的河山。

解说词:

李琼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十五年了。他留给后来者的最后一句话是:“横冲直撞开辟世界,翻天覆地大干一场。”

他说过:“我的书画绝不与任何人撞车。”乐山、峨眉山、大小凉山记住了这句话。

他说过:“老年画家应当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青年画家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学习传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记住了这句话。

[插入字幕,伴与嘀嘀哒哒的打字声:

“李琼久,1907年生于四川省乐山市。1929年到四川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长期钻研民族绘画、书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嘉州画院院长、文化部美术创作员。著名中国画家、书法家。1990年11月10日病逝于成都,享年83岁。”

解说词:

他来到这个世上时,一无所有,只有一个关于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的梦。

他离开这个世上时,仍然一无所有,只有一个由他开创的嘉州画派。

这个已经实现的千古峨眉丹青梦,是生活给他的最好馈赠。

这个后继有人的千古嘉州画派,是他留给后世的无字丰碑。

2005年10月18日

大江东去

(电视系列专题片文学台本)

撰稿廖全京李牧雨第一集

(画面依次为:长江发源地的皑皑冰峰,千里雪野,长江上游的岷江、金沙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秀美景色。长江入海口的恢宏壮丽。乐山与眉山城内外自然与人文景观;三苏祠、苏东坡塑像及苏氏故居等掠影和特写。)

解说词

青藏高原,巍巍峨峨、莽莽苍苍的青藏高原。在这块由亚欧大陆和南亚次大陆相互挤压、撞击形成的“世界屋脊”之上,长江横空出世,奔腾而下,直扑东海。

长江,是中华大地的主动脉。亿万年来,流淌着这片大地的血气,这个民族的血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当年所说的“川”,是指黄河,也应当是指长江。黄河日夜流淌,长江日夜流淌,一个伟大的民族,一种悠久的文化,就在这永恒的流淌之中,凝聚成不朽的时间,凝聚成历史。

历史选择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这一片土地。准确地说,是宇宙在我们脚下的这个蓝色星球上,选择了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这个民族依托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大块宝地,历经五千年的开疆拓土,励精图治,民族交汇,变革更新,艰难而顽强地跨进了近代社会的门槛。回头看去,咆哮的黄河与汹涌的长江汇集起来的古老而年轻的筋脉血气,给予了中华民族无穷的力量。古老的黄河文化,后来居上的长江文化,哺育了一个又一个人才辈出、智者如云的时代,造就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崛起和腾飞。

此刻,长江静静地躺在上游两岸的群山之间。岷江、嘉陵江、大渡河,在这里显得格外温柔。这里的阳光、空气和水,都象玻璃一样透明,早霞一样新鲜,蓝天一样豁达而开朗。它们与这里碧绿的群山一起,织就了一个生命的摇篮,天才的摇篮。公元1037年,一位天才,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这片明丽的山水阳光之间诞生。他,就是若干年后被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以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方式纪念和追思的苏东坡。

眉山,峨眉山脚下的一座小城。不知是扑面而来的苍翠山色的熏染,还是不远处那绿如蓝的岷江流水的浸润,眉山县城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水灵灵的秀气。然而,这里毕竟是古嘉州的属地。当年民族大迁徙时,强悍的氐羌人从青藏高原的余脉下来,就是经过这里走向富饶的成都平原。1200多年前在这里拔地而起的凌云大佛,世世代代向世界张扬着大唐时代中国人的雄强之气,浩阔之气,威武之气。这一切,又往水做的肌肤里铸进了山做的骨架。眉山更显出她柔中有刚、绵里藏针的秉性。自从北宋一代苏东坡在这里降生,苏家父子三人从这里出发开始名震天下,小城眉山就像插上了翅膀,穿越时间,飞翔海外,成为举世瞩目的诗书之城。

(画面依次为:反映北宋都城风物人情的绘画、实物、图片、资料。《清明上河图》、《宋杂剧人物图》、活字排印的书页、宋代定窖、钧窖、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火药武器、罗盘、岳阳楼、岳麓书院等。宋人四大书:《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的掠影和特写。穿插出现欧洲中世纪庄园、城堡、教堂、十字军东征等历史场景。)

解说词

当苏东坡呱呱坠地,睁开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张望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正面临着历史的转型,显出一种难言的困惑与尴尬。

宋代的开国君主赵匡胤是一个相当务实的人。作为世俗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一改前朝的重农政策为留意发展商业,让市场经济冲破固有的局限;他吸取唐、五代“乱由兵起”的教训,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开创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新体制;他还明确宣称,赵宋政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形成文官、教育、文化、文化意识得到空前推崇和发展的氛围和局面。一时间,出现了经济繁荣、城市勃兴、运输发达、科技推进、文化昌盛的新气象。这时,处于地球另一部份的欧洲,正试图冲出它的黑暗时代。就在苏东坡出生的1037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康拉德二世发布了一道命令,给予较小的封建领主以世袭权,从而使西方的封建庄园制得到初步的巩固和加强。中世纪的人们从各个民族国家的雏形中看到了新欧洲的曙光。而在东方,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经历了由前期到后期的文化和思想转型,在北宋进入了它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这宋代科学技术的三项重大发明,就是这一时期的标志和象征。马克思曾经这样谈到宋人这三项伟大发明的世界意义:“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可是,令人困惑的是,拥有三大发明的宋代,不仅没有迎来资产阶级社会的黎明,而且面对北方的半游牧民族,如契丹、西夏、辽、金的挑战,屡战屡败,显得十分软弱。北宋的火药根本炸不退这些半汉化国家的马队,北宋的军旗从来没有能够在北方草原上飘扬。指南针、印刷术也没有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开放的精神,宋朝反而显得抱残守缺,苟且偷安。发展到后来,不仅民众贫困,国家也穷得叮铛响,国库根本拿不出银子来。加上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极其低下,高度封建极权造成监督机制在朝廷中的缺席,宋朝于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腐败无能的朝代,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朝代。从此,一度辉煌的中国封建社会就转入衰败,开始走下坡路了。

苏东坡遭逢的朝代,就是这样一个最强与最弱的奇异混合体。生活,有时候令人欢欣鼓舞,更多的时候却让人灰心丧气。命运注定了苏东坡遇到的皇帝并不都那么英明,他自己的仕途也就绝不会那么顺利。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了苏东坡想献身朝廷、奔波仕途、兼济天下,又想逃避政治、远离官场、独善其身的自相矛盾的双重个性。进取与退隐,先天的成为了终生困扰着他的生存难题。

(画面依次为:三苏塑象、三苏祠的特写、三苏祠内的环境细部、苏洵像、苏辙像等。)

解说词

知子莫若父。对于苏东坡的未来,他父亲苏洵似乎早就有所预料。所以,苏东坡出生不久,苏洵就给他取了一个单名“轼”。至于“东坡”,那是苏轼在六十岁左右时给自己取的号。后来,当苏洵感觉到儿子身上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的个性特点,可能会给他带来无法防范的伤害时,他写了一篇文章,对儿子说明当时给他取名“轼”的用意。他说,车的轮子、车的厢盖、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在一辆车上都各有各的用处。只有车轼,也就是露在外面的那根横木,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显得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尽管如此,如果去掉车轼,车也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子了。儿子,我之所以给你取名轼,就是担心你不懂得为人处事不可太直太露,而应该有所掩饰呵!

他没有想到,苏轼最终将使他失望。好在当苏轼屡遭贬斥、历尽风波的时候,苏洵已经不在人世,用不着再为儿子担惊受怕了。其实,认真地想一想,苏轼那种不懂得掩饰自己、真挚坦率、与人交谈时无论亲疏都吐以肺腑之言的个性,仍然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家庭教育多少有些关系。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给儿子取名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苏老泉苏洵作为北宋一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鉴赏家,不仅称得上学问文章出手不凡,而且对于变幻莫测的北宋官僚社会也称得上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大儿子苏轼和小儿子苏辙正可以看作是他的杰作。父子三人就占去“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足见这个家庭不一般的家学渊源和不一般的文化气氛。

苏轼一生都感激母亲。小时候眉山县城纱毂巷的那座小院,使他终生怀念。“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竹林、梨树、荷花盛开的池塘、青青的菜园,在一阵阵的书香中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父亲常常游学在外,日夕陪伴两个孩子的主要是母亲程氏夫人。这是一位极有修养的善良女子,一生信奉佛教。她教儿子读《左传》、《庄子》、《史记》、《汉书》。她注重儿子的知识积累,更注重儿子的人格训练。每当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日子,总会有一群一群的小鸟飞到苏家院子里来筑巢、栖息。程夫人珍惜生命,严禁家里人捕鸟和取鸟蛋。久而久之,鸟儿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愿意与人亲近。这时,苏轼兄弟和小伙伴们常常静静地守候在鸟窝边上,欣喜地看着毛绒绒的小鸟们,细心地给它们喂食,为它们梳理羽毛。就在与小鸟儿们不知不觉的心灵贴近过程中,少年苏轼开始获得了生命的根基,获得了诗人的爱与温柔之心。千万不要小看这件事,生命的价值和对生命的热爱在这里起步,在这里得到证实,在这里和平凡的生活细节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不可想象,一个连弱小的个体生命都不珍惜、不热爱的人,可以去热爱人类,并为人类作出哪怕是一点儿微小的贡献。灵魂超越肉体,善良战胜邪恶,智慧化解痛苦,光明取代黑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有人曾经把作家的童年比喻成风筝的线,这也许有些道理。我们往往忽略人的童年——那根牵着人的整个一生的线。我们往往忘了,我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大部份取决于童年时代无意识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来的见解和感情。苏轼的童年,除了受到父母的严格而慈爱的传统教育之外,整个文化环境的熏陶,使他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站到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上。苏轼恰逢一个高度重视儿童教育的时代。著名的《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就是宋朝人。当时,这一类的书,还有由宋人编写的《百家姓》、《童蒙训》、《小学》、《儿童识字课本》等等。孩子们懵懂初开,就置身在浓浓的读书风气之中。了解到这种背景,就可以理解苏轼小时候为什么会那么用心地把长达120卷的《汉书》手抄两遍了。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一个崇尚文人气质的社会,一个文人意识高扬的社会。面对这个社会,少年英才苏东坡作好了准备。这只年轻的鹰,起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