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49581300000036

第36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调查——以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安固村和纪太务村为例(3)

五、结论与思考

我们需要怎样的合作社?

在厦门,你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标有台湾某某产销班标志的成箱水果。台湾特色不仅体现在水果的芳香,也体现在“产销班”这种特殊的农业直销机制。

产销班,即是把农户的产前、产后问题融为一体,将农业纳入到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之中,它起于上世纪50年代,然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得益于现代超市连锁店的推动,这种现代化的农产品直销方式才正式确立。

直销方式运行流程如下:

产销班模式的成功,在于最大限度地延伸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农业生产与加工、包装以及销售连为一体,在此之中,农民的利益由于产业链的提升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回到大陆,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在大陆正式实施,《合作社法》的总则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遵循的原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此规定及台湾地区农业的经验,我们或许能探究出合作社发展的一条可循之路。

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并以代表农民利益为其不可撼动的准则。

《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在海峡对岸,台湾的农业合作组织也有明确的规定,各级农会的代表大会、理事会及监事会中,必须有三分之二的农民加入,此规定也是为了确保农民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企业+农户的方式曾被认为是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需要农业产业化的方式经营,企业曾被认为是推动这一发展、改革的最佳代表。然而,靠企业维持的合作社却仍然有其难以避免的弊端:企业和农户往往只靠一纸合同维持其合作关系,而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又并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导致了在合作社的运行过程中,企业和农户各顾各的利益,最终不欢而散,两败俱伤。

因而,合作社仅靠企业的带动远不能达到其应有的作用,尽管现今的观点普遍认为合作社应具有盈利的作用,但是如果企业的盈利要求与农户的致富需求无法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矛盾就有可能影响具体的运作以及劳动成果的分配。

这也是调查过程中,很多农户希望龙头企业带动组成合作社的原因,信誉在这其中起到了很大的“广告效应”,而对于农户来说,在与其根本利益紧密相关的合作社组成问题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显然更为重要。

第二,农业合作社必须遵循民主管理的原则。

“一人一票”制曾被认为是合作社的灵魂,以此可看出民主管理在合作社的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合作社通行的罗奇代尔原则明确规定:会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关,合作社一切重大事项必须经社员大会讨论、表决后决定。合作社管理人员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向全体社员负责。基层合作社的社员无论股份多少,都只有一票的权利,每人有同等的表决权。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特邀理事冯开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农民必须要参与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即使这可能不是直接的管理。

农民每人都应有一票的表决权,农民自己决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市场出售价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保障社员的民主、平等权利,避免少数人利用股份或者权力控制合作社。”

即使是以股份制发达而闻名的美国,合作社的规章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即每个人的认购股金不得超过合作社股金总额的20%,用这种方法防止一股独大的现象。尽管它可能脱离了“一人一票”制,而变成了“一人两票”或者“一人三票”制,但究其根本以及美国经济中的垄断规模,这个规定之于合作社来说仍然没有脱离民主管理这个限度。

第三,国家必须对合作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在立法上对合作社进行监管规范,这便是国家职能体现的一个标志。当然,在合作社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国家的监管仍然必不可少。

台湾产销班模式的建立正是得益于行政力量的主导,与西方不同,台湾的合作经济模式的建立完全依靠自上而下的推动,这其中就包括资金划拨、设备补助、技术指导等,在产销班模式建立初期一系列困难不断出现的时候,正是行政力量让产销班得以维持下去。这个看似依赖市场的产业模式,由于涉及到台湾地区的基础和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在其建立的时候便果断地运用了市场以外的“第三只手”。

当然,在合作社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希望看到“有形的手”充当市场推手的作用,而不是直接参与合作社的具体经营。一些时候,行政因素的过多干预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难以避免的发展困境。与合作社的具体事务相比,农业市场的稳定更多地决定着农村的稳定以及农民权益的保障。农业价格是否合理、农产品质量是否可靠、合作社是否合法等原则问题才应是“推手”所必须考虑的事务。

六、调查后记

2009年10月10日,我们的调查定稿的日子。如果说做“子牛杯”社会调查的过程可以看作一条线段的话,那么这一天应该就是线段的终点。

线段的起点是两年前,那时我们还坐在礼堂的后边,唯有冲动而毫无结果;一年前,我们因为苦于寻找选题而再次与调查失之交臂;四个月前,关于合作经济的调查正式开始;两个月前,我们前往平谷实地调查;十天前,正式开始写稿;两天前正文完成……

打印一份调查报告只需要40秒钟的时间,这是这个调查的最后一个步骤,或许是因为之前的费心,这个步骤似乎完成得过于庄重,以至于我们还要在封面的颜色上踟蹰许久。

印在这篇报告上的,除了这些文字和图表,还有两个场面:

第一是在安固村的一个农户家里,当我们结束采访的时候,女主人特意从自家冰箱里拿出冰棍,一定要塞到我们手里。我们的调查绝无可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甚至连最基本的安慰都算不上,但他们的乐观却能给予我们对这个社会最现实的慰藉。

第二是在南城的一家火锅店里,这是我们下笔前最后一次讨论选题。这个调查之所以能够完成,必须要感谢中国农业大学滕悦老师、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赵龙老师和厦门大学王腾老师的支持。实际上我们对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不尽一致,尤其是在农业市场化的问题上争论很大,可以说,这篇调查也是吵出来的成果。我们都绝不会轻易地接受另一个人的观点,往往就在这种聒噪的争论之中,看着火锅里的羊肉由红变白,再变老。从交易成本理论到罗纳德·科斯,从西部供销困境到台湾产销班,我们争论的话题一直与周围的觥筹交错格格不入,倒有些理想主义者的腾云驾雾,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篇调查的过程远比结果更有意义。就好像我们希望用纪实的手法来写经济问题一样,今天我们更希望从这篇调查报告中看到的,其实不过就是一个记录社会与我们自己的文本罢了。

教师评语

2007级新闻学的傅艺明、方仿妨、刘文杰和2007级传播学的钱天然同学,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当今“三农”问题,经过不懈努力,采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这篇社会调查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切入,结合合作社的具体范例,探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以及运行机制等问题。同学们深入农村,运用观察法、问卷法、文献法和访谈法等,认识和分析当今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同学们的调查不满足于反映现状,而是针对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相信他们的调查结论对政府相关部门解决问题能提供有益的参考。

农民合作社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对于傅艺明等新闻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有较大难度的。他们的调查研究虽然刚刚开始,但前景是让人乐观的。从这篇调查报告来看,选题重要,调查目的明确,调查方法恰当,搜集的材料生动翔实,叙事清晰,结构合理,文字顺畅,具有较高的质量。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他们对这个领域的调查研究,并加强相关知识的理论学习,可以说,这篇调查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未知领域的大门,而这远比一个奖项重要得多。

(方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