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49581300000037

第37章 扬州市杭集镇产业集群调查(1)

王肖邦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显示,近三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一直保持在3.2倍左右。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补贴以及公共消费品,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能要更大。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持续涌向城市,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流动劳动力大军”。

一方面是土地的生产能力有限,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过大;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口集中,劳动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不得不涌入城市,这成了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

有学者提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要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来吸收农村的劳动力,而对于现阶段城乡分割的体制,首先得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速度。可是,如何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一度异军突起,构成中国经济的一大景观。可事实证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乡镇企业的工业化模式,即所谓“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非但没能缩小城乡差距,反而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处于不稳定、低效率状态,并且最终没能阻止“民工潮”的爆发。

那么,除了传统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吸收农村劳动力?农民能否从建设中共享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成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本次调查选择在有“苏中第一镇”称号的杭集进行,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杭集镇产业集群的现状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从中找出某些可供借鉴的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经验。

二、杭集镇基本情况

杭集镇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郊,全镇面积3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3.6万人,另有外来从业人员2万人。现有工业企业480余家,个体工商户4000余户,其中包括江苏三笑集团、江苏琼花集团以及美国高露洁、比利时安泰士等大型企业。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65亿元,农业总产值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0亿元,人均GDP7418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杭集镇拥有独具特色的牙刷产业集群,年产牙刷40亿支,牙刷市场国内占有率达到80%以上。2003年被中国轻工产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牙刷之都”。此外,由牙刷产业衍生出的日用品产业、新型包装材料产业与牙刷产业一同构成当地三大支柱产业。

三、杭集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波特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定义产业集群:“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2005年,杭集镇牙刷行业总产值37.18亿元,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牙刷生产及配套企业近2000家,其中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企业25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7家,就业人员20000余人,年产牙刷47亿支,外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杭集的牙刷产业集群已具有相当规模。

(一)产业集群如何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所谓农村工业化,是指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升级的过程,而农村城镇化则是指二、三产业及农村人口逐步地向县城、建制镇及一般集镇转移的过程,二者同时发生,相互促进,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发展,而城镇化反过来进一步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杭集镇号称“苏中第一镇”,2006年65亿元的工业产值显示出当地工业之发达,牙刷产业集群则在当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要素的聚集

在杭集,成立一家牙刷企业并非难事,因为产业集群化推动了生产要素持续向杭集集聚。在杭集全民创业一条街两旁,云集了众多配套服务供应商、原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的店面,甚至许多大客户主动在杭集设立了办事处。从购买原料到销售产品,不出杭集便可完成,这为牙刷生产企业提供了相当的便利,同时大大降低了“外行人”跳入产业的门槛。

此外,“招收一名熟练的工人是很容易的事情”,当笔者来到杭集时,观察到街边林立着大大小小牙刷企业招工的广告牌,在一些工厂门口,前来应聘的工人排起了长队。数据显示,常住人口约3.6万人的杭集,外来从业人员便有2万人之多。

2.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一方面,成立一家牙刷企业的门槛较低,不断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行业,另一方面,客户、竞争者、供应商的集中促进了杭集牙刷产业专业化分工和广泛的社会化协作,所以即使有些牙刷企业规模较小,甚至是那种只有一两台机床的家庭作坊(这种家庭作坊在杭集非常普遍),也能很好地生存。

[案例一]A为杭集镇新生村村民,在一家中等规模的牙刷企业做销售员,同时拥有自己的家庭作坊。A盖了一栋二层小楼,起居在楼上,生产则在一层,房间里放置注塑机等设备,而院子内堆放原材料以及包装好的产品。

作坊的生产通常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承接大企业转包的加工活,完成大企业部分产品的初级加工,如生产牙刷柄;二是直接为宾馆生产一次性牙刷,与肥皂、洗发液、一次性拖鞋、浴帽、袋泡茶等旅游用品一起销售。

牙刷的生产通常包括如下环节:

购买原料→生产牙刷柄→为牙刷柄栽毛→卫生消毒→外包装→销售A的家庭作坊负责生产牙刷柄和外包装以及销售这三个环节,而栽毛和卫生消毒的环节则交给其他小型工厂完成,因为栽毛机投资大,而给牙刷卫生消毒,需要卫生许可证,家庭作坊通常不具备该条件。

家庭作坊生产牙刷柄所需石化原料无须从外地进货,因为南京石化这样的原料供应商在镇内就有销售点。A雇了7名工人操作机器,自己则主要负责销售和洽谈业务。

杭集当地的龙头企业是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三笑公司,随后,五爱、明星等企业纷纷做大,现在又有美国高露洁、比利时安泰士和广西两面针、安徽山鹰纸业等一批跨国公司和国内上市公司在杭集落户。然而中小企业、家庭作坊在这个产业中仍具备相当的竞争力。这些小企业或者家庭作坊虽不具备独立生产能力,通常需要协同完成生产,也无法同大中型企业展开中、高端市场的竞争,但利用灵活的机制以及低廉的成本,不但与大型企业之间建立了转包合作模式,更重要的是,抢占了相当一部分低端牙刷市场、旅游用品市场,而就中国国情,低端产品往往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3.人际传播与信息流通

由于地缘之便,杭集牙刷产业内部形成了多种特殊的沟通模式,比如面对面沟通,还出现了类似信息中介员这样的角色,帮助企业收集用工、市场等方面信息。

血缘、亲缘和朋友关系是当地人独有的社会资本,通过与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打探、交流,信息的流通变得更加直接、高效。

[案例二]杭集新生村村民B的舅舅,拥有一家中等规模的牙刷企业,在舅舅的指导下,B也于四年前创办了一家小型牙刷企业,并且不断从舅舅那里取得最新的行业信息,今年B已经买上别克轿车。

[案例三]C的情况与B则有所区别,“我决定办牙刷企业,是因为看见周围的朋友搞这一行都赚了钱”,但C的牙刷企业最初效益并不好,“由于刚进入这个行业,很多东西都不熟悉,没赚到钱,可又不想就这么放弃,怕被别人笑话,所以还是坚持下来了……后来到处打听、观察别人家的企业是怎么做的,现在终于有了点起色。”

[案例四]D在杭集广播站工作,这一职业带给D很多隐性资源,一方面可以更容易获取、掌握相关政策和生产、销售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人脉。

因此许多小企业、小作坊如需要招工或需要某些方面的信息就会找D帮忙,D实际上充当着一个信息中介的角色。D表示,等凑足了积蓄,他也准备购买设备,办一家企业。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知识以及需求和供给信息的流动和溢出在杭集变得更加自由、方便。需要格外指出的是,小企业在相互模仿、学习中,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进步方式,“如果再加上输不起面子的考虑,就产生了一种超出纯粹经济分析的努力行为”。

4.整体竞争力的形成以及产业创新、升级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谈道:“产业集群也帮助产业克服内在惯性与僵化、破解竞争过于沉寂的危机”。杭集存在大量性质、规模相近的牙刷企业,又由于彼此接近,隐性的压力和公开的竞争在所难免,企业经营者不甘人后的自尊要求以及客户的需求均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建自己的品牌。到目前,杭集拥有牙刷注册商标420多个,拥有专利350多项。

一方面是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另一方面,牙刷企业间也存在互助、合作的关系。例如,2001年为防止恶性竞争、竞相压价的情况发生,杭集镇自发成立牙刷产业协会,制定了相应的行规、行约,联合起来同原料供应商及下游买主争夺定价的主动权,从而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还提道,“一个产业的发展,通常会引发其他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杭集牙刷产业集群便在发展中逐渐延伸到原料、零件、设备、服务等上、下游产业,衍生出了日化产业和新型包装材料当地另外两个支柱产业。

(二)产业集群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吸收农村劳动力

牙刷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2006年杭集农业总产值仅为1亿元,工业总产值却达到了65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亿元,人均GDP7418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而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87元。当地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杭集大部分人家都盖起了二层小楼,而当地交通部门的数据显示,杭集镇仅轿车拥有量就有3000多辆。

[案例五]E,男,杭集人,在5A集团上班,全厂的动力设备总负责,年薪8万余元,另有奖金。E对自己的收入状况基本满意,但不认为自己在杭集算是富人,E举例,杭集仅宝马私家车便有十多辆。

[案例六]F,女,杭集人,在某牙刷企业上班,从事文字工作,月收入1500元,这样的收入足以维持正常的生活,但F认为自己在杭集收入偏低,生活状况不佳。

牙刷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是一个家庭作坊,维持生产通常也需要雇用七八名工人,聚集在杭集3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近2000家牙刷生产及配套企业,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吸引了周边农村甚至苏北、安徽劳动力纷纷涌入杭集。目前,常住人口约3.6万人的杭集,外来从业人员便达到2万人之多。

[案例七]G,男,安徽桐城人,28岁,听朋友介绍2002年来杭集从事塑料袋销售,此前曾在扬州市区打过工,G反映,从事销售虽然有很大风险,但目前的收入比打工时强。

[案例八]H,扬州市区人,曾在扬州某公交公司开车,后应聘来到杭集某厂上班,负责接运货物,月收入2000余元,目前计划创业成立一家物流公司。

调查中发现,杭集在苏北、安徽农村具有一定知名度,不少苏北、安徽农民通过乡亲、朋友介绍来到杭集,作为技术工人从事具体生产工作。杭集镇甚至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扬州市区人口前来打工,主要从事物流、会计、产品研发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