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49581300000045

第45章 教育之种何以遍地开花——我国偏远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现状调查(1)

王晓娜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大推动了我国文化建设。现如今义务教育几乎不收取任何费用。然而辍学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原因究竟为何?

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城市边缘地带,其教育与农村教育几乎没有差别。这样的地带显然和农村地区有交叉。如今,农民作为特殊群体,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国家颁布的惠农政策,在教育方面更是如此,而这些边缘地带,却成为政策落实的盲点,他们处于夹缝之中难以求得生存。

基于这种情况,本报告以吉林省通化市偏远落后地区为例,对那里的孩子和教育进行实地调查,为揭示城市边缘地带的教育现状,使社会关注那些濒临辍学的孩子,共同帮助边缘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尽绵薄之力。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国三农问题突出,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各省份均存在边缘落后地带,而这样的地带往往是城郊结合部,与我国的农村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交叉。因此通过对落后地区教育现状的调查,试图得出解决方案为最终目的,可望为提高国民文化水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也将大大促进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减少无知违法的现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彻底改善农村及其边远地区教育的落后现状,找出问题根源所在。

(二)研究对象

调查选取的是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小学和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第十四中学的学生和教师。通化市二道江区是吉林省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该地区两极分化严重。出现了一些“边区”地带,在这里,很多孩子受教育程度在初中或高中以下,甚至中途辍学,他们多集中在二道江小学和第十四中学。两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因此以这两所学校为调查入手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

考虑到该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不一,研究对象多样,故采用深访的形式,对不同身份的人进行比较细致的访问,映射当地教育普及状况。最后通过对高级官员的访问,得到进一步解决落实的措施。

1.深访对象

为了比较全面了解这类学校的生存现状,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部分在校学生及家长;辍学学生及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如校长)及部分教师;以及上层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如区政府教育部门主管人员、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等。此外,还对志愿者团队如东北师范大学爱心使者团成员及爱心学校负责人进行了访问。

2.对研究问题的细化

根据访谈对象,以及预期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的结论,将访谈分为两类:追根溯源、寻求措施。

(1)追根溯源

通过对当地学生、家庭等因素的探究总结出学生辍学以及教育不能普及的个人因素,并通过学校以及教师的访谈,初步映射社会环境,政府帮扶等方面的影响,来探究落后地区教育现状严峻的原因。

(2)寻求措施

通过对高级官员的访问,在进一步获得农村教育落后原因的同时,寻求一种解决办法,以及保证政策切实落实的措施。

二、调查结果及讨论

经过为期约一星期的采访,将所收集资料整合,我初步得出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并对其做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究。现在将调查所获知的当下偏远地区的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的现状进行展示,并探讨其出现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一)现状概述

1.天壤之别的教育环境

(1)危房陋室朗朗书声

二道江小学是二道江区历史最悠久的小学,曾有着辉煌的办学历史。可当我得知这所学校即将走向“不复存在”时,我脑子里充满了疑惑。2009年夏,二道江小学以零招生结束了招新。不仅如此,全校人数也是少得可怜,二年级8人,三年级24人,四年级15人,五年级21人,六年级30人。走进教学楼,楼梯扶手已经破旧不堪,通过一间教室后门,我看见几个学生在跟着一女教师朗读《商山早行》。教室里只有黑板,上面墙壁上张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样。

教务处曲老师在这工作三十多年,她说,学校建校五十多年,三十多年前进行过一次校舍维修,之后就没有了。学校后面有一栋二层楼,现在屋檐已经开始掉土了,所有学生都搬了出来。曲老师还说,她在这个学校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上间操,学生在操场上一蹦全是灰,特别呛人。

随后来到通化市第十四中学。一名语文教师告诉我,我了解到学校明年将拆掉主楼,重建校舍。学校操场也是沙土地,连一场像样的运动会都难以支撑。这位语文教师说,“如果不是政府拨款,我们自己没有任何资金进行翻修。”

在东北师范大学,我有幸偶遇了支教团的负责人许峰,在他向我介绍他们的支教基地长春市拉拉小学和刘家镇一中的情况时,我又一次陷入疑惑与痛苦之中。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却依然存在如此落后的学校,两所学校环境极其简陋,桌椅均是由市里学校换下来的旧桌椅。据许峰说,拉拉小学校长为了让学生在学校过得开心,将破旧的墙面粉刷上了新鲜的涂料。并把泥土地铺上了地砖,看上去干净宽敞了许多。校长说,这样也许孩子们会感觉自己所在的环境还不错……

在同一间教室里,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同时在一起上课,校长的解释是,“教室比较有限,一些都能接受的课我们就一起上了,还挺热闹的。”这样拥挤的环境,老师如何能将这些好动的孩子管好,并井然有序地上课?一句“挺热闹”又隐含了多少无奈与讽刺?

(2)我们自己凑出来的“硬件”

在二道江小学教学楼中,我看见了舞蹈室、绘画室、音乐室……可是这些教室连桌椅都没有。进入微机室,几十台旧式“大头电脑”映入我眼帘,一位男老师正在修理电脑。他专管学校设施维修的,据他讲,这三十台电脑是教师一起凑钱购置的,一直没有进行更新,系统是最落后的。男老师说,“学校一直想更新,但是没资金,现在处于夹缝中,真的挺难的。”

设施更不用说,“除了英语教师每人一个录音机,教学中没有任何硬件设施,更别提多媒体了”,曲老师说道。

而通化市第十四中学,在保证英语教师人手一台录音机的同时,教室里多了一台电视机。机房里计算机也全是由教师集资购买,多是二手机,系统较二道江小学好很多。校长说,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帮扶力度,给拨了一定的款项,所以学校的一些设施,比如学生食堂、宿舍,以及实验室都得到了较好的更新,但多媒体教学一度搬上书面探讨,但是至今没有真正实现。

而长春市拉拉小学和刘家镇一中,完全无硬件设施,教学完全靠教师“言传身教”。这里不多做言论。

(3)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

在调查之前,我主观地认为这些学校的教师队伍质量一定都是比较低下的,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通化市二道江小学和第十四中学,其教师基本达到指标,教师来源多是正规师范学院,如通化师范学院等。教师学历都在本科、专升本等学历以上,基本符合规定。

而拉拉小学和刘家镇一中教师队伍素质则整体偏差,最好的不过专科,还有一些是半路出家。而且刘家镇一中教师出现明显老龄化,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口音不正,方法老套,内容陈旧,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并且一个老师常常要兼顾好几门课。

支教团许峰说,在支教即将结束之时,刘家镇一中校长饱含热泪说,“我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这样年轻的力量了,我们永远欢迎你们来这里实践。”

据十四中校长讲,学校不缺教师,但是缺学科,一个物理老师要同时兼顾初中和高中好几班的课。学校教师由区政府分配,学校没有自主权,因而教师资源分配很不平衡。

经访问,四所学校教师几乎毫无福利待遇,只有十四中学的教师能够偶尔得到一些“小温暖”。老师们也很看得开这种情况。这使他们在同样是教师的朋友面前都面露愧色。

(4)义务教育无法完成的义务

通过访问,我了解到他们当中大多数小学生并不喜欢读书,但是却喜欢来上学,因为在学校不会孤单。年级高一点的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有着很现实的理想。他们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家长对孩子上学是很支持的。

小学由于收费极少,多数孩子都可以顺利完成,而中学里则出现了比较普遍的辍学现象,主要是高中,而初高中之间的衔接也存在问题。据调查,十四中初中辍学学生较少,但升入高中的人数占初三人数不到70%。经过对家长和学生的访问,可知,这些孩子多数外出打工,或者滞留在社会上等待其他出路。这里很多孩子本不爱学习,所以很多念完初中不会选择继续读高中。而高中存在一些辍学现象并不完全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是学生学习不好,急于寻找其他出路,多数会选择技校,服兵役,或者做生意。刘家镇一中的孩子,只有极个别会升入高中。有很多孩子由于家长疏于管理,义务教育未完成就离开了。

这些孩子很少有爱好或特长,学习基础也很差,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差,观念也比较落后。但是他们骨子里还透着很多的稚嫩,可爱到让人怜惜。

2.生下来我们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与普通学校不同的是,在二道江小学学习的都是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或者无固定职业,生活很窘迫,且家长本身文化水平就都比较低。这样的孩子打一生下来,跟市里的孩子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启蒙教育较差。如此一来,这些孩子们的自身素质、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比较差,形成了成长的恶性循环。即使义务教育普及力度足以照顾到这样的家庭,但是这样的环境形成的思维观念才是真正支配行为的因素。

家庭中几乎无任何文化氛围,因此普及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当中很多人是骨子里就没有念书概念的。

一些家长认为,如果能够解决生存问题,就没有必要读书。而这样的家长在这类孩子家庭中是不占少数的。他们的家十分破旧,多集中在贫民区的平房处。在十四中,在一名初二学生的帮助下,我来到了他辍学在家的同学李某家。李某正躺在炕上看电视。对于李某的辍学,母亲并不显得发愁,家里特殊的条件使得他们不得不走这条路。而李某对于自己的未来,似乎也懒得去操心了……

3.年轻的力量

在学校教师团队匮乏,教师素质较低的情况下,大学生支教看上去是一种雪中送炭。据支教团成员介绍,师范类的学生在支教的过程中更显专业化一些。他们在出发之前,有专门的教授来进行板书、教案的指导。他们所讲的内容是一些励志性质的故事。刘家镇一中对他们的支教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支教当天,校长将全天的课都交给支教团自己安排。

大学生支教作为一股社会力量,为这些学校带去了温暖。此外,政府采取的“教师下乡”政策也起到了巨大的帮扶作用,高素质教师下乡对落后地区的教学进行一线指导,带去最新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教师素质,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也是政府了解地方教育现状比较直接的方式。但可怕的是,城市支援的是农村,那么那些处在城市农村夹缝的地区,便极其容易被忽略。因此如何让这些年轻的力量能够深入到这些地区是当下值得思考的急迫问题。

4.官员眼中的“普及”

基于这种情况,那么全省的义务教育普及状况到底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进行了深度采访。

经告知,吉林省1998年,在全国第八个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标准的验收。

1998年以来,吉林省依然还在全力推进,巩固提高。

处长始终不相信我所介绍的四所学校的情况。刘家镇一中坐落在长春市南关区,可是处长一再质问我“你说的这个学校是政府办的么?”

不管他是否相信,作为统管全省基础教育的处长,竟然会忽视这样的地区。也难怪处长所谓的那些大好政策难以落实。

而细化到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二道江区教育局党委书记也只给了很笼统但是很确定的答复:“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这对于那些辍学在家的孩子又该如何解释?

官员的掩饰覆盖不了我们眼中的真相,普及率逐年提高,获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我们是可以证实的。然而正确客观地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官员最起码的素质。官员的掩饰,非但没有藏起真相,反而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夹缝地区被忽视、难以求得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追踪

随着调查的深入,面对这些可爱的孩子,我觉得只有探究出其无法顺利接受教育的深层原因,我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经过各方面资料的收集,以及现实情况的调查,我初见眉目。

1.经济基础决定一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之所以存在困难,首要原因非经济落后莫属。

学校的经济条件差,没有办学资金,学校办学条件就无法及时改善,生源就会越来越少,导致学校经费更加缺乏。而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的孩子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们成人之后难免重走父母的贫困之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学校如果无社会固定团体支持,资金上就依仗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收费,这便导致学校与上级政府在财政问题上矛盾突出。

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就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父母忙于赚钱弥补物质上的匮乏,就缺少了对孩子的培育。因而这些孩子早期教育落后,接受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自理自立能力都极为欠缺,因贫、因厌辍学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些孩子似乎也习惯了逆来顺受,对于命运的安排不愿做过多抗争,使得主观支配因素成为无法高质量完成教育的瓶颈。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是导致落后的根本原因。城市经济收入少,用于财政拨款的数额就很少,政府的帮扶力度就很有限。我国公办教育单位均由各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资金运转困难的学校,得不到财政支持,发展起来就很困难。而财政也只能暂时解决部分问题,若无法改变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国情就不可能根本上解决资金的运转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