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49581300000046

第46章 教育之种何以遍地开花——我国偏远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现状调查(2)

2.财政拨款杯水车薪

政府本身由于城市经济收入较少,在教育方面的财政分配则相应减少。而这里我们所探讨的不是政府在教育上投了多少钱的问题,而是真正落实到学校多少的问题。

在十四中,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认为学校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缺钱”。据一位语文教师说,“政府这几年是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但是实在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拨下来的钱,能真正到位多少,这个我们不敢恭维。”二道江区教育局党委书记讲道,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并坦言政府对基础教育实际投入力度在下放到地方时已经变得很弱小了。

吉林省基础教育处处长告诉我,上、下级政府在财政分配上基本是6∶的比例。而对于政府每年在教育上的支出数目,并没有给出清晰的数据。在这方面,区教育局也只给出了模糊回答。这其中又有多少事情难以预料,我们可想而知。这种自上而下的资金流失现状着实加重了落后地区教育资金匮乏的程度。

3.政策落实雾里看花

汇总近十年的国内有关教育、义务教育的政策,可发现大量的政策都在向农村倾斜。吉林省部分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在农村设立教师特设岗位政策等等,然而经调查,我发现很多政策并未完全落实。

2005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总则第六条概括性地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这一条款颁布已近五年,应该已经得到较好落实了。而事实上,基础教育处尚未把拉拉小学、刘家镇一中这类“边区学校”列入关注行列,更不用谈政策落实了。

吉林省基础教育处处长认为政策的问题在于保障环节,这又涉及我国国家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问题。只能多采取一些措施,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政策法规的出台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如果只能雾里看花,触手不及。那只能成为我国法律制度,政治体制上的一件悲哀的事情。

4.饱和与匮乏的奇怪漩涡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启明灯一样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调查发现,偏远落后地区在师资方面存在严重匮乏现象,有的地方缺学科,有的地方缺数量,教师素质低下。

如今教师行业几近饱和,城市教师队伍更新速度加快。可是在偏远落后地区,教师的缺乏屡见不鲜。可见,我们并不是缺少教师,而是存在严重的分配结构问题。地区之间、学科之间分配不平衡。而我们又没有可以自上而下调整教师的分配机制。

大学生支教,现在看来是利弊共存的。大学生支教可以暂时解决教师匮乏,然而并非长远之计,更何况,支教过程中打乱了原有教学秩序,因此现在部分学校对于支教事宜还是很挑剔的,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支援型教师队伍中。

我国新的《义务教育法》在保证教育方面规定,“既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进平衡发展,同时各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帮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合理调整分配格局”。然而教师资源出现奇怪的匮乏现状,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政策落实得是否到位。

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使得我国教师队伍能够结构合理地分配到最需要的岗位上,是值得我们迫切思考的。

5.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厌学成辍学主因

在十四中采访时,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上学,内心很矛盾。在教育之种大有遍地开花之势时,这些孩子俨然成为了辍学队伍中的“后备军”。从他们的眼中我读出了些许的无可奈何。

对于辍学,吉林省基础教育处处长表示,主要是由厌学导致,因贫辍学已经得到基本解决。经调查,很多家长还是比较支持孩子读书的。然而因为厌学而放弃学业的孩子也大有存在。因此主观观念成了支配行为的较大因素。厌学作为一种具有主观性质的现象,根源还是由社会用人机制引起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这跟学校教学质量高低,家庭早期教育,社会氛围等都有密切关系。现如今,在很多人看来,上大学已成为找工作的垫脚石。这样一来,读书成了功利化的活动,少了兴趣的参与,自然会产生厌学心理。家庭方面,落后的教育观念正在形成恶性循环,一代一代的传承,很难消失。

当下,入学率逐年增加,是可喜的。然而高入学率引发的更高的辍学率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辍学率基数的加大,导致辍学人数也在增多。

教育是一种组织化的行为,容易受到各方面的阻碍,对于参与者——学生的心态如何能够调整,是社会各方横向、纵向都需共同努力的长期工程。

6.夹缝之中难以生存

古时作战讲天时地利人和,如今教育改革也无非类似于一场战争。对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呈现一片丰收之景。然而这种“恩惠”是否恩及了那些最需要的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处在夹缝位置的偏远地区,没有城市高度发达的经济,缺少社会各界的援助。

他们也不在农村,享受不到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的恩泽。仿佛在各大政策出台之后,他们成了最可怜的人。地理上的夹缝地位导致政治上受忽略,经济上少援助,成为了政策落实的盲点。而这些地方的学校在艰难地维持着自身发展的同时,却欲更新教学设施而无门。

处于夹缝之中,对于这种客观形势,他们并不觉得应该就此放弃。他们求助于社会,努力维持现状,尽量满足每个入学的孩子,这多少让我觉得一阵心酸。

(三)寻求措施

1.大处着眼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有着明确的教育政策。在大政策下,各省、市、区也有着自己的计划和措施。经访问,二道江区有很多加强城乡间均衡的措施,诸如素质提升工程、青蓝工程等,并且对这些政策的落实进行了调查反馈。因此如何保证我国颁布的这些政策能够顺利落实,并排查出落后地区教育点,为这些学校的发展开设绿色通道,成为我们应该从大处思考的问题。

对于财政、资金的困难,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在适当的范围内加大投入,在排查到落后教育点后,尽量拨款,做到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杯水车薪,并保证不会在过程中“流失”。

对于义务教育辍学现象,应该采取法制的形式,依法控制辍学现象。在初高中衔接上加强管理,做好扶贫入学工作。建议各市、区经常做一些家庭情况调查工作,按时更新,在这样的家庭有孩子入学时给予必要帮助。提供绿色通道,保证适龄孩子入学。

对于教师队伍的完善,要从根部入手,加强师范类学生思想教育,培养更多愿意到偏远一线去献身的学生。此外,完善教师分配结构迫在眉睫,加强城市支援农村力度,多培养一些能够长期固定支教的队伍,国家同时也要加大对这类教师的奖励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