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新闻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新闻媒体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有的媒体采编人员、广告经营人员两不分,用手中的话语权拉广告,搞赞助。甚至有的媒体还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媒体内部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外部受到国际化和数字化的冲击,为了生存与发展,追求市场效益,收视率、发行量成为记者考核的唯一标准,为有偿新闻的生长提供了“温床”。
第四,新闻从业人员受到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诱惑。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产生有偿新闻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新闻队伍不断扩大,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思想意志薄弱,利欲熏心,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经受不住形形色色灯红酒绿的考验,忘记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丧失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为了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利,不惜出卖话语权,大搞有偿新闻或有偿不新闻,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四、有偿新闻的危害
虽然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其实质就是钱权交易,是新闻腐败。有偿新闻直接危害的是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一)极大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是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其职业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特殊的影响力。
良好的职业形象对搞好本职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而有偿新闻实质上是钱权交易,是对社会和公众不负责任的表现,玷污了党的新闻政策,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背叛了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极大地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二)损害舆论公正,败坏社会风气。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大众传媒在广大公众心目中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的采写常常是夸大事实,或者隐瞒关键性、实质性的问题,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失实新闻或虚假新闻的出现,愚弄和欺骗受众,使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下降,扰乱了舆论公正的方向。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社会监督的职能,有偿新闻的出现不仅不能有效的监督社会环境,也不能正确的引导舆论,纵容社会丑陋现象,助长社会不正之风,败坏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
(三)损害新闻队伍的建设。广大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清正廉洁,诚实公正,尽管个别人拿了“好处”,满足了私欲,会造成大部分人的心理不平衡,不但影响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甚至影响大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长期下去,不仅不利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会给新闻队伍的建设带来严重后果。
(四)损害媒体的正当经济利益。有偿新闻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当媒体的信任度下降的时候,势必会带来媒体的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广告收益。长此以往,形成经营管理的恶性循环,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
五、禁止有偿新闻的措施
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之一,像毒瘤一样正在侵蚀着新闻队伍,那么我们如何来防治?笔者认为,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方式防范和杜绝有偿新闻,采取多种措施,标本兼治。
(一)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机制
一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的头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三项学习教育”。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职业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知识,深刻剖析正方两方面的典型人物,坚持进行传媒工作的优良传统教育,提高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三是强化新闻工作者的自律意识。自觉是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自我修养。使杜绝有偿新闻成为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从而建立一支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二)经营管理机制
坚持新闻经营“两分开”,即做到新闻报道与经营分开,新闻采编队伍与经营队伍分开。
来路不明的稿件、具有广告性质的稿件不准上版。层层把关,净化版面。认真执行《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的要求:“新闻单位采集、编辑、发表新闻,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新闻报道与广告必须严格区别,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广告。凡收取费用的专版、专刊、专页、专栏、节目等,均属广告,必须有广告标识,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只有坚决做到“两分开”,才能从根本上禁止有偿新闻。
(三)新闻活动过程监督监察机制
不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新闻媒体建立自己内部的监督监察机构,社会监督制度也要完善。监督监察机构要应独立于新闻机构之外,面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对经查证属实有偿新闻的举报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法国著名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利的人都爱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权利滥用的方法,就是用权利监督权利”。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7年发表公告《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指出“新闻工作者只有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纠正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各界人士均可向违规人员所在新闻单位或主管部门举报、投诉,也可向中国记协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记协举报、投诉”。监督机制时刻提醒新闻从业人员千万不能越“雷池一步”。新闻从业人员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将有偿新闻彻底暴露在阳光下,让有偿新闻无处藏身,才能克服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四)法制建设机制
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具有很高的社会威望和社会影响力,甚至有人把新闻媒介影响力称为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三大社会权利的“第四种权利”。如何保障这种权利的实施?如何惩处在经济利益诱使下的违法违纪行为?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专门立法,缺乏新闻立法的保障和约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2004年12月出台我国首部《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和《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笔者认为,要使我国的新闻事业在正确的轨道健康前行,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传播活动彻底规范,必须尽快尽早进行新闻立法。在法律的强制下,既对记者的采访、报道和批评权利给予保障,也要制止各种滥用新闻权利和新闻自由的行为。尽快实现我国新闻事业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刹住有偿新闻这种新闻行业的“歪风邪气”。
另外,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例如《广告法》第13条明确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辩明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杜绝有偿新闻的发生,建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第一道防线,新闻活动监督监察为第二道防线,法制建设为第三道防线的“防腐长城”。
结束语
有偿新闻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损害了媒体的形象,背离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偿新闻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治理有偿新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但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也需要整个社会的他律环境。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严厉禁止有偿新闻这种新闻行业的不正之风蔓延。
参考文献:
[1]金星:《谈对有偿新闻的几点认识》,载《新学术》2007年第6期,第235页。
[2]金永光:《“有偿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载《商业经济》2009年第5期,第90页。
[3]符莹:《浅谈有偿新闻的成因和对策》,载《新闻天地》2008年第9期,第31页。
[4]李莹:《浅谈有偿新闻的危害与对策》,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164页。
[5]易鹰:《浅析有偿新闻的危害及防范》,载《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66页。
[6]王泊:《有偿新闻的本质及其法律责任》,载《新闻记者》2001年第8期,第37页。
[7]潘树立:《关于治理有偿新闻的若干思考》,载《新闻记者》1999年第9期,第23页。
[8]邓名瑛:《“有偿新闻”的伦理批判》,载《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85页。
[9]颜斌:《“有偿不新闻”原因及对策分析》,载《云梦学刊》2009年第3期,第151页。
[10]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11-27/1988576.shtml
作者陈楠,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1981年出生,本科法学专业毕业。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荣获2009年度医院十佳通讯员。无论是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是在工作中用文字报道、影像记录大事小情,这一切都是因为喜爱写作,喜爱新闻。
“网络舆论受限制”是伪命题——浅议国家网络安全与网民言论自由之间的博弈
覃博雅
摘要:随着2010年1月谷歌事件的波澜,国内关于互联网言论是否遭到“限制”的讨论愈发高涨,国际搜索引擎巨头谷歌更是扬言因受到大量“不明攻击”拟退出中国市场;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更威胁向中国政府发出外交照会,欲将此事件提升到中美两国政府的外交级别上。然而,最终美国政府还是以官不管商为由,未参与所谓“谈判”,谷歌最终也还是“欲走还留”了,虽然从来没有离开过。
谷歌这个国际企业,在此事件中是否只是个炮灰的角色,美国政府是否在其背后唆使?
明眼人一看便知———在其宣布退出的第三天,就有国际博彩公司开出盘口,如果谷歌中国说到做到,那么每押上1美元,就会收回4美元。
本文力图告诉人们,和谐是社会历史发展中为互联网选择的主题,所谓互联网监管的“玄机”并不“玄”。
关键词:和谐、网络监督、网络安全、绿坝、把关
网络舆论受限制吗?或者说网络舆论被监管吗?“监管”这个词,非常敏感,也就是新闻传播学的说法———“把关”。
由于网络的现代化,触角可伸到方方面面,很容易给网民这样一种感觉:“把关”似乎无处不在。
其实不然,网络“把关”不过是在一大片耕地中划了些田埂,规范秩序,网民随时可以自由耕耘。
一、中美网络监管异同
(一)美国的“自由网络”
号称最自由国度的美国,是如何对待网络舆论的?
在对待美国界定的“无赖”国家上,美国政府除了动刀动枪和经济制裁,就是进行“信息制裁”。
2009年5月,微软公司按照美国政府的授意,切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伊朗大选前后,美国为了支持选举失利的改革派,利用新晋网媒———推特(Twitter)帮助反对派制造舆论声势。可见,在对待敌对国家的问题上,互联网是一种实用的制裁工具,互联网充当着美国政府颠覆这些国家的“打手”和“帮凶”作用。
美国建有专门的黑客部队,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黑客精英为美国服务。美国每年都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举行黑客大赛,甚至将这种比赛拓展到海外。据美国防务专家哈丁估计,美军目前约有3000~5000名信息战专家。
而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互联网成为美国发泄对华意识形态意见的主要载体,并成为遏制中国的新手段。美国除了批评中国的网络监管,还支持反华势力在美设立各类网站,诋毁中国形象,并提供和升级各类破解工具,误导中国网民。
以上种种,我们可以视为“9?11”的后遗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事事都想利益最大的国家,已经利用这个借口把爪子伸进地球村的方方面面。
此外,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均对互联网舆论有着严格监管,但这些相对于美国所为,只能是望尘莫及。美国对待本国公众监管也十分严格。美国最神秘的情报部门国家安全局(NSA),历来以专职收集并处理全球的电磁信号,统管美国及美军情报监听与密码破译等事务而闻名于世。在世界各地都设有相当规模的卫星监听站,如英格兰北部曼维斯山军事基地、澳大利亚的派恩山峡基地以及华盛顿州的亚基马训练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