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四阶段,是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指出经济改革的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七个方面做了具体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经济改革新阶段各方面工作予以进一步明确和规划。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八个方面,对经济改革进行指导。从此,我国经济改革在金融体制、税费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从两次党代会的内容来看,中国的经济转型已从改革走向对市场经济建设问题进行修正,对市场经济各个方面要素进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与国际接轨,经济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科学化、法治化阶段。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的颁布,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被认为对于推进经济改革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重大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制度文明角度来看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俄罗斯经济转型历程
俄罗斯经济转型历程可以追溯到原苏联末期。当时,旧的经济体制已经严重缺乏效率,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所积存下来的经济发展潜力消耗殆尽,尤其在国际自由经济推动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上世纪80年代的苏联经济却停滞不前。虽然戈尔巴乔夫最初也从经济上进行了诸如经济集约化和加速科技进步、实行租赁承包的农业改革、通过《根本改变改革经济管理基本原则》的决定,使国有企业以行政领导方法转向以经济管理的领导方法、颁布《企业法》等措施,但最终均无疾而终。巨大的现实反差引起了政府和人民对社会变革的渴望,戈尔巴乔夫很快由推行经济改革转向政治领域的公开性、多元化的新思维变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其继承者俄罗斯选择了西方新自由主义激进的经济转型道路,形成了俄罗斯经济转型的主要特色。
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主要采用了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在玻利维亚用于反危机所施行的一系列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政策,其内容主要是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所主张的政策措施,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是其主要特征。在整个转型过程中,经济转型分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以叶利钦总统执政为一个阶段,普京上任后为第二个阶段。
1991年,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总统后,立即支持激进改革派代总理盖达尔在经济领域着手推行以市场化、私有化为特征的休克疗法式经济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市场化转型方面,包括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遏制恶性通货膨胀、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和卢布可兑换。私有化则以无偿的方式和行政手段推行,通过1992年1月到1993年12月,对固定资产总额在100万卢布(1991年价格)以下、工作人员不超过200人的商业、服务业、公共饮食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小企业,通过拍卖、租赁、赎买和投标等途径实现资产的私有化,在俄罗斯被称为小私有化的产权改革;1992年7月开始,将大中型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然后向公民发放私有化证券,最后由公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股份公司股票的方式,将国有企业的资产无偿地转让给私人的大私有化两种方式,力求短时间内完成私有化任务。激进的休克疗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俄罗斯由计划经济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如实行小私有化两年来,私有化的企业约6万家,占商业和服务企业的70%,轻工、食品和建材企业的54%-56%,建筑企业的43%,运输部门的45%等,但休克疗法的弊端也以最大的改革成本显现出来:通货膨胀恶性发展,1992年通胀率高达2510%;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4.5%,工业产值下降18%,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9.7%;对外贸易继续下降,外汇空前短缺,卢布汇率狂跌不止;人民生活急剧恶化,1992年居民实际货币收入下降47.5%,贫困线以下人口增加到占总人口的1/3。到1994年,俄罗斯企业亏损的范围达22.6%,工业产品的收益率仅为19.5%,农业产品收益率则为-10%,企业欠款达25万亿卢布。休克疗法使俄罗斯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从1995年开始不得不进入调整期。
从1995年到1999年,俄罗斯更换了四任政府总理,包括切尔诺梅尔金、基里延科、普利马科夫和斯捷帕申,除基里延科短时间向盖达尔紧缩政策的回归外,其余均采取了对休克疗法进行调整的策略。如切尔诺梅尔金采取了目标模式从自由市场经济向社会市场经济倾斜;放弃休克疗法,反对任何过激主张,走稳重的中间路线;改变私有化政策,停止大规模私有化,改为按点状方案有选择地、个别地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强调国家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控制和国有资产的管理;调整产业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经济政策面向社会领域,提出在保障公民的社会和经济权利的基础上,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稳定卢布汇率,为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普利马科夫则采取包括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把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生产放在首位;实施面向社会的政策,及时发放、补发工资和退休金,遏制人民生活贫困化,提高居民实际收入;稳定金融和财政,努力为经济正常运行创造条件;调整宏观政策方向,从货币紧缩转为刺激经济发展;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从实施私有化政策改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尽最大努力克服对外经济政策的盲目性等。调整策略使俄罗斯经济在1995-1997年进入相对稳定的回升期,止住了第一阶段的经济下滑和恶性通货膨胀,但是经济仍然处于十分萧条的状态。1998年,俄罗斯的GDP 总共只有158,801亿卢布,相当于1992年水平的70%,通货膨胀率为84.4%,2000年贫困人口仍达4230万。199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给俄罗斯经济发展当头一棒。俄罗斯社会转轨的最初十年,经济转型政策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给其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沉的灾难。
1999年8月16日,普京被任命为联邦政府总理,并于次年3月参加总统大选,当选俄罗斯总统,由此开启了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新阶段,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也进入普京时期。普京时期是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弊端进行大量治疗的阶段,除了政治上维护稳定的治理外,在经济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第一任总统时期,普京通过制定民法、税法、劳动法、土地法等市场经济基础性法律,控制战略性行业,加大政府的监控力度,整肃寡头利益集团,审慎推进私有化等各方面经济改革,对俄罗斯混乱的市场经济进行了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调整,实现了宏观经济发展由混乱到有序的转变。
第二任总统期间,普京则根据强国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以重建强大的经济为导向,注重优化经济结构,继续推进金融体系以及税收和关税制度改革,发展资本市场,强化国家对能源和原材料等战略性行业的控制,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展开对外合作,寻求创新发展,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了包括开展经济特区建设、启动投资基金机制、创建稳定基金、鼓励小企业发展、抑制通货膨胀,确定医疗、教育、住房和农业在内的四大‘国家项目’为民生工程等具体措施,俄罗斯经济开始平稳快速增长。对于转轨经济国家来说,在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考察,市场经济有五种类型: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法国的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模式,瑞典模式和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普京上任以后,在俄罗斯选择了国家确保市场经济的秩序,重视社会政策的德国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适合俄罗斯国情,使俄罗斯经济转型走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三、中俄经济转型及经济生态简单评析
中俄两国的经济转型已经历时30多年,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展示了两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中国的经济转型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总结,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二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从体制改革角度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完善了所有制结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建立了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为导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协调运用的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制度,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扩大,成为自主生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主体;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和运行方法问题,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形成了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等,商品价格95%由市场决定,2003年市场化程度已达73.8%,超过市场经济临界点60%十多个百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比较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经济转型体制建设的成效很快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方面得到极大体现。社会发展方面,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78年到2007年,GDP年均增长9.8%,总量由世界第11位跃居到第4位;财政收入从1132.3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近1.5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754.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11.17%,第二产业占48.26%,第三产业占39.78%,工业化水平达到中期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值已占15%左右;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变,城镇化水平从17.9%提高到44.9%。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1978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140.4元,均实际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79万。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57.5%和67.7%下降到36.3%和43.1%;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m2和8.1m2增加到27.1m2(2006年)和31.63m2;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人均期望寿命由1981年的67.7岁提高到2007年的73岁,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俄罗斯经济转型,从体制上看,经过曲折艰苦的探索,走过了一个绝对自由化、私有化到国家控制下的市场经济转变的历程,最终建立起比较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制度。在郑羽主编的《普京时代:2000-2008》一书中,把俄罗斯的经济制度称为混合市场经济模式,并总结出其具有国有、集体、私人所有制并存、市场调节与国家控制相结合、非法治化与市场经济原则尖锐对立、各种形式的垄断和自由竞争同时存在、经济自由化程度低,集中程度高、强化兼顾公平与效率六大特点,总体上概况了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制度结果和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