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群矿工的女儿以及她们的舞蹈老师,她们如何成为男人一直占主导地位的煤田世界的主角呢?这正说明命运给予她们的挑战和机会。在煤矿凋敝的困境中,为了拯救当地经济,一个以发展观光事业为方向的“阳光夏威夷”度假村开始建设,为此,一位从东京来的舞蹈老师被请到这个观念相当顽固保守的穷乡僻壤。最初,只有3名女子愿意学习草裙舞,包括她们和她们的矿工家庭都怀疑和犹豫:从没接触舞蹈的女孩能否登上大雅之堂?各种挑战、困难接踵而来:渴望通过舞蹈改变自身命运的早苗因为父亲失业的缘故,被醉酒的父亲毒打;纪美子的母亲坚决反对她学习舞蹈,她离家出走;女老师被矿工家庭质疑和嘲讽;初次演出,洋相百出;度假村的棕榈树面临寒冬的威胁……。但是,没有人最终屈服和放弃。影片中日本人在艰苦困境中那种坚持、隐忍、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尽情的展示。最后,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前来学习的矿工女儿越来越多,演出的海报也刊登在杂志上,度假村最终迎来了大批游客,这群扶桑花女孩的草裙舞征服了观众。
二、从《扶桑花女孩》看日本国民性格塑造及日本二战后国家命运的演变
在此,还是要基于本书建构的“传播与国民性格、民族精神的熔炉模型”,考察《扶桑花女孩》中日本国民性格以及在这里所揭示的日本战后国家命运的演变,研究方法依然主要是以传播文本作为分析材料,反观国民性格塑造的传播动力机制以及与国家命运演变之间的内在关系。
首先,《扶桑花女孩》展示了日本国民性格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在这部电影中,日本在面临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命运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在影片中的一句矿工的台词给人深刻的印象:“我为矿山工作30多年,换来的就是一张纸”。但是,在面对命运挑战的过程中,日本人表现的是一种集体的冷峻和忍耐,不放弃抗争的机会。在这里,日本女性的坚韧性得到多重视角的呈现:年轻的纪美子为舞蹈所产生的美感吸引而坚定不移地投入。舞蹈老师平山女士从头坚韧到尾,尽管其出场时是醉醺醺来到矿区,但是她绝不会示弱,毫不气馁。当她见到穿着红色草裙装的早苗被刚刚失业而怒不可遏的父亲暴打一顿后,她竟然怒不可遏地冲进浴池,揪打这个比她还壮的男人,这显示了一种刚性、烈性的性格特质。纪美子的母亲作为一个影片中较少着墨表现的女子,在其丈夫矿山出事后,多年来含辛茹苦维持一家生活,性格决绝,在看到女儿优美的舞姿后终于感化和触动,一家一户地收集暖炉以保住棕榈树,在这里也呈现了一种历尽沧桑的日本女性的坚毅性格。这些性格所迸发的热情与力量,终于使得梦想成真,最终创造了奇迹,演绎出自信而美丽的人生之舞。中国著名的学者杨东平在其博客中评价道:“这是名副其实的日本主旋律大片,弘扬的是艰苦奋斗的昭和精神”。在笔者看来,这正具有某种象征意味,日本在二战后的崛起实际上建立在这种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之上,就像日本学者森岛通夫在其名著《日本为什么成功》中把日本的成功归功于西方科技和日本精神的结合上。
其次,尽管《扶桑花女孩》弘扬了主旋律,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某些日本国民性格中的丑陋之处。例如,日本农村社会的下层民众中暴露的一些粗鄙习气,对于代表城市文明的舞蹈老师的嘲讽讪笑,呈现了其性格中的偏执、保守、固执与极端;一些矿工性格中的暴力倾向、自卑与自暴自弃,在早苗的父亲这一典型人物中得以体现;此外,在影片中阻挠女孩学舞蹈的一群矿工在一定环境下则显示出某种恃强凌弱、狂妄封闭的性格特质。这些性格特质在影片中表现得虽不突出,但却是日本国民性格的某种自然呈现与流露。
最后,《扶桑花女孩》在展示了日本国民性格的同时,也暗示了日本战后国家命运的演变过程中的背景因素和动力源泉。经济转型是整个影片的时代背景,即从矿业转型为服务业、旅游业,正像片中纪美子的母亲最后琢磨明白的:看着女儿这样跳舞,每天让别人高兴,也是一种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扶桑花女孩跳的舞是来自夏威夷,那是美国的一个州,这一背景实际上在某种角度暗示了日本战后国家命运的改变源自美国的文明影响,扶桑花是夏威夷的州花,装扮在日本矿工女儿的身上,幻化成舞台上俏丽的夏威夷舞造型和活泼的草裙舞律动姿态,成为改变命运的幸福源泉。扶桑之花,花开扶桑。美国文明的传播,使得日本国家命运得以改变。
这样,在前面建构的“传播与国民性格、民族精神的熔炉模型”中,我们需要进行补充说明的是,这一模型内的“教育学习”实际上包含了向本国之外的其他优秀民族学习的过程。如果说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从根本上是学习西方列强的结果,是其“脱亚入欧”国家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结果,也是西方文明大力传入日本,并为其吸纳消化和利用的结果;那么,同样地,日本在二战后的崛起,也是其“脱亚入美”之深、之投入的结果。可见,整个一部《扶桑花女孩》可以看成是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成为论证日本战后国家命运的演变与传播动力机制密切相关的一个强有力证据材料在影片中,这样的影响人物命运的传播活动和现象较多,例如:最初出现在海报上的草裙舞的照片和海报吸引了美智子和早苗,引导她们走上学习舞蹈的道路。影片片尾语说,真实世界中的这位女教师在那里工作到70岁,教了300多个“扶桑花女孩”。
传播与国民性格的复杂性
一、日本国民性格的复杂性
从以上对传播与日本国民性格的初步研究看,可以发现日本国民性格中大致呈现出两类不同趋向的特征,而在不同的语境和环境下,这两类性格趋向又可能出现正反难辨的复杂的效果,如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其“崇拜强者”、“好学”的进取性格,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变革,引进了西方的科技文明,加快了日本工商业的发展,使得日本国力快速崛起;同时,也使其野心膨胀,学会了西方列强那套强盗逻辑,逐步开始了对外征服和残暴侵略的军国主义的扩张进程,而最终为自己的迅速覆灭埋下了祸根。这两种进程在时空关系中实际上是交织错杂在一起的,因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一个视角看上去是优秀可敬的性格,一旦超越了某种界限,就变成了罪恶可憎的性格,这充分展现了研究日本国民性格的复杂性所在。
如果站在更宏大的历史视角看传播与国民性格,不光是日本,其他国家民族也同时具有各自的复杂性,例如德国、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都有其国民性格的复杂性。
二、德国国民性格的复杂性
戴云阳、陆迪民(2009:97)在《从德国人的性格看二战的爆发》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德国一个性格多元化的民族:服从而不缺少浪漫,残酷中又带有温柔;正是这种极具服从性、不安全感、自卑感乃至好战性等集于一身的德国人的性格,与二战的爆发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在《德国人》〔一书中刻画了德国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漫长历史,通过对德国人性格的剖析来揭示人物的活动及历史事件的因果。在路德维希看来,德国的政治权力和思想精神一般是分裂的,有时还是背道而驰的。在笔者看来,的确如此,德国人的性格确实具有某种复杂性:一方面,德国人能够创造缜密思辨的精神世界,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音乐家、科学家在德国诞生,他们用智慧一次次点燃和照亮了世界;另一方面,德国人又策动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用武力拷打世界,导致世界陷入混乱。在这里让我们怀疑传播的力量究竟如何作用在德国历史前进的车轮之上,在什么时间和地点诱发了某种系统的突变?大概可以用复杂系统的观点这样解释:德国人的双重性格就如同复杂系统中的一种双稳态结构,在越过某一临界点后,又进入另一个稳定状态,但在条件变化后,又可能回归到原来的稳定状态。
三、俄罗斯国民性格的复杂性
俄罗斯国民性格也具有某种复杂性,致使俄罗斯在国家命运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钟摆一样的特征,如同《大国崛起》电视纪录片概括的那样:“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大国崛起》电视纪录片第8集《寻道图强》解说词。黄立茀(2001)研究认为:“如果考察俄罗斯近代迄今的历史,自彼得以来俄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向西方摆动的周期和一个向东方摆动的周期,而这两个周期恰好也是俄罗斯对周边民族征服、控制—失去统治、控制的周期”。李立永、徐茜(2004)的研究恰好提供了一种相对合理的解释,即俄罗斯国民性格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二律背反,其性格具有“极端性”、“无中间性”的特点,“要么全有,要么一无所有”是俄罗斯人的处事原则,因此,俄罗斯人对待事物往往有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猛摆”的倾向。如果继续探究俄罗斯国民性格的形成原因,那么,根据本书建构的“传播与国民性格、民族精神的熔炉模型”,俄罗斯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以及俄罗斯的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等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首先,俄罗斯广袤的地理空间造就了俄罗斯精神的广阔性,由此衍生出其性格的极端性,即追求极端、无限的特性。其次,俄罗斯农业生产时间极短,收成须保证一年的消耗,这样,就使得俄罗斯拥有极度的忍耐力,具有在极短时间内积蓄自身全部力量,一鼓作气工作,然后享受余下的自由时间。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张一弛,容易使得俄罗斯人成为独特的极端主义者。此外,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是双重的,一是东正教,一是多神教。这也全面反映在俄罗斯文化上,“他们总是以欧洲和亚洲,定居和游牧,基督教和多神教,世俗和精神,官方和反对派,集体和个人的双重面孔出现。”(李立永、徐茜,2004:80)在本书看来,俄罗斯国民性格二律背反,就如同一个具有双吸引子的复杂系统,使得整个系统在这两个吸引子之间进行某种振荡运动,仔细对照俄罗斯的历史,可以发现其国家命运发展的轨迹确实与俄罗斯国民性格有着某种同构性。因此,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才会有人继续追问,俄罗斯能否再度崛起?
限于篇幅,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国民性格的复杂性就不再探讨。需要说明的是传播在扰动或吸引国家命运变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基本的动力机制在于,如果形成某种负反馈,则会驱使国家命运变化趋于现有的一种稳定态,如果形成某种正反馈,则会驱使国家命运变化趋向于跃迁到另一种稳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