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推进媒介教育的途径有多种。各国或各地区之间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也有许多适合本国或地区特点的自有途径。综合起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大致上可分为非正规课程方式和正规课程方式,而后者是各国努力争取的目标。媒介教育的推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在媒介教育推广较为成熟的国家如加拿大等国,多种条件的并用是其重要的经验之一。本章提出中国可采取的途径与方式也是在结合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一节非正规课程方式
我们把媒介教育能够进入普通学校的法定课程体系作为正规课程方式,其他方式则为非正规课程方式。非正规课程方式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媒介传播三个途径。
一、家庭教育
在我国,人们比较注重家庭教育对成员的健康成长作用,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家长的积极引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一般有两种具体途径:一是通过言传身教;二是通过家庭读本。
1.家长的言传身教
成年人社会生活经验丰富,接触媒介时间长,大多经历过许多媒介事件,比未成年人有着更强的判断和辨析能力。尤其是45岁以下的中年人,对新知识、新事物比较敏感,经历了中国媒介变革的重要时期,譬如互联网的出现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参与或应用媒介的能力也比较强,只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引导,在掌握媒介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念后,就能担当起子女的媒介教育任务,结合现身说法,有的放矢地引导子女批判性地使用媒介,健康科学地发展媒介应用能力。
2.通俗的家庭读本
未成年人重度使用媒介行为主要有两种:一是看电视,二是上网,而这两种行为主要发生在校外,前者是在家庭,后者是在网吧,前者被称为“电视迷”,后者被称为“网瘾”。尤其是后者,更是成为社会所关注的话题,“网瘾”问题涉及到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媒介教育缺乏普及,许多家长并不能正确认识、分析和引导子女戒除“网瘾”,这就需要编写通俗的媒介教育家庭读本,以普及相关媒介知识,引导他们科学看电视、理性上网,通过家庭的亲情感化子女,戒除“网瘾”。
二、社区教育
在我国,“社区”为一个笼统的说法,是指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为非正式的基层社会组织,包括城市的街道、小区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这些机构是以服务于本社区居民生活为宗旨的,着重于社区生活、文化、教育、健康、政治等内容。社区拥有宣传栏、读报栏,并可通过印发材料、会议宣讲以及小区电影、有线电视、网络虚拟社区等渠道开展媒介教育,这样,便可使其较快地进入千家万户,促进健康媒介社区的形成。
社区教育实际上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社区教育比之家庭教育有所不同,可使媒介教育到达的面更广,影响可能会更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社区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是媒介教育所应重视的新领域之一。
三、媒介传播
在我国,由于媒体的特殊性质,只要媒介的把关人认识到位,通过电子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媒介教育内容是完全可以的。况且,我国还有数量不少的教育电视台、教育类网站和政府机构官方网站等。整合这些资源,由内容机构为其提供适合的媒介教育内容产品。譬如,可以开设媒介教育电视栏目,制作播出电视系列片,典型事例专题报道等。大众媒介的参与,可在短时间内形成社会影响力,培养人们逐渐成为理性的媒介使用者。
当然,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平面媒体开展媒介教育。譬如,可以通过报纸连载、杂志专栏等方式,为读者提供可读性强、针对性好、图文并茂的媒介教育内容,并可就典型事件开展读者参与的讨论,通过合理的引导,使读者建立起媒介的观念,提升其对媒介的认识和对媒介内容的辨别能力,通过互动方式,刊发读者对媒介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促进读者树立良好的媒介使用观和媒介理解观。
第二节正规课程方式
正规课程方式是指把媒介教育课程作为官方认定的课程进入学校课程体系中。正规课程体系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也有相应的考核标准,政府一般会提供相应的课程开设条件如师资、教材和经费等。正规课程包括三种:独立课程、融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一、独立课程
独立课程是最理想的一种媒介教育方式。一旦独立课程被确立,相应的课程目标、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及配套条件都会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使媒介教育落到实处,效果评估也能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使全社会认识到媒介教育的重要性,相应社会层面如家长、政府的配合与监督,也能做得更有效率和效果。
一般情况下,媒介教育成为独立课程要经过一个过程。毕竟,在政府层面认识到位之前,尝试性的媒介教育须取得较好的效果才可能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最终取得政府决策层面的支持。通常,在确保不会对现有课程体系形成较大冲击和影响的前提下,安全地进行试点和试验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二、融合课程
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课程安排一直是比较满,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比较重的,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多年,“减负”始终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也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努力推进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样的现实境况下,开设媒介教育的独立课程显然有较大的难度和阻力。
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中,选择与媒介教育内容相近或相关联的学科,把媒介教育的内容加以渗透和融合不失为可行的选择之一。譬如,在语文课程中,增加新闻理念、新闻体裁和新闻事件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新闻的选题、采访和新闻写作等知识,并可亲自采写新闻,张贴于班级壁报栏,给学校广播站或者报社投稿,通过亲历新闻采写过程,体验媒介的运作程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电视新闻、专题拍摄;了解网络新闻运作流程以及各种互动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初部掌握通过电子媒介表达和沟通的技能,力争做一个负责任的传播者。
三、活动课程
学校的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潜质的载体。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地选择喜爱的活动。媒介教育由于其内容的新鲜性和艺术性,参与的互动性,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趣味的活动之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参与。
在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媒介机构如报社、新闻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实地了解媒介产业整体运作过程,了解媒介内容是如何到达受众的,受众又是如何选择和影响媒介的,逐渐建立起媒介意识和媒介观念,理解媒介的影响力是如何形成的,建立起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概念。
在实际中,上述三种课程方式不一定是孤立进行的,最佳的方式是三者加以组合,至少是两种方式的组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譬如,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
“电视新闻”主题
必修课程观摩各种形式的电视新闻样式,分析掌握电视新闻“语言”。这部分对应CTL模型中“语言”和“理念”之内容。
选修课程亲自拍摄新闻,学习应用各种电视新闻“语言”。这部分对应CTL模型中“语言”之内容。
活动课程到电视机构实地参观学习。这部分对应CTL模型中“文化”和“语言”之内容。
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成为一种探究式研习方式,体现了媒介教育方式的创新性。据实地调查,媒介教育课程在初中学生中最为必要,鉴于课时的紧张程度,最可行的是将之渗透于相关课程中,如信息技术、劳动技术以及活动课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