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年龄一般为6~12岁,称作童年中期。当儿童度过婴幼儿期、学前期进入童年中期,伴随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其媒介接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接触的媒介形态、媒介内容以及接触的方式上。小学生媒介教育应当与其媒介接触模式相适应。因此,剖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媒介使用特点是实施媒介教育的前提。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媒介使用
童年中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发展迅速,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心理发展是协调的,特别是在道德方面,这是人一生中道德品质发展最为协调的阶段;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开放的,他们经历有限,内心世界不太复杂,所以显得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小学生心理发展也是可塑的,其发展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一、小学生的媒介接触
童年中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媒介接触特性。在智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一定发展的前提下,儿童所接触的媒介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除在学前期所接触的广播、电视、音乐录像以及早期的电脑使用之外,童年中期儿童所能阅读的书籍和杂志增多,网络、视频游戏、手机以及MP4等手持媒介也都为其所使用。许多儿童能很快适应报纸、手机、DVD、CD和MP3、MP4的存在。譬如,教会一个7岁的儿童上网比教会一位60岁的老人往往要容易得多,小学生可以很轻松地点击鼠标来找到她所感兴趣的内容。
除接触的媒介形态更加多样化之外,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也在增多。美国2005年3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与1999年相比,8-18岁未成年人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又增长1小时,最多已经达到8个半小时,一般在每天6个小时左右,而且有时是几种媒介一起使用。儿童接触媒介的地点多为卧室,儿童的卧室中有大量的媒介设施,譬如电视、视频游戏、DVD机、电脑、广播、MP3、MP4等。小学生也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和即时信息来和同龄人交流,用电脑上网,下载音乐,看网络电视。一项来自中国上海的调查显示,近半数上海小学生(46.8%)将手机视为上学期间的必带品,其次为动漫书(17.4%)和游戏机(13.1%)。上海小学生的书包里除了书本、文具等学习用品之外,手机、动漫书、游戏机已经荣升为书包族中的重要成员,成为90年代后出生儿童“最容易想到”的新玩具。
媒介接触对童年中期的儿童而言,带来了大量的积极效果。譬如,网络可以提供信息资源帮助。一个8岁的二年级小学生想找第三个字是“马”的成语,在百度里搜索“带马字的成语”,仅几秒钟就能找到,比查成语词典要省事得多,尤其是当手边没有成语词典的时候,网络查询就更方便了。如果观看电视和电脑使用的时间适度,电视、电脑所提供的生动有趣的形式,可以使儿童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以补充乃至完整。
儿童在学校发展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技能,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电视内容,增强对电视的吸引力,理解以有趣的视觉效果传送复杂信息的能力。另外,观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可以变成社会活动,而且,网络、手机媒介可以增加朋友和家人之间的交流,或者满足一些过去由电话功能来实现的需要。譬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遇到家庭作业没有记清楚时,从前是通过电话来问其他同学,现在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来咨询老师或者通过QQ向在线的同学寻求帮助。很多小学生喜欢听MP3,他们喜欢这种与音乐的直接接触,因为,这种感觉是放松的,令其得到享受。
二、媒介接触对小学生的影响
媒介接触对儿童而言,并不总是带来益处,也可能出现短期或长期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其一,媒介接触往往是单向的,被动的,而童年中期儿童的发展需要通过积极参与、互动来发展社会语言、进行学习,大量的媒介接触或长期的媒介接触将对儿童的交流起到消极的影响。其二,大量的媒介使用对儿童生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者担忧,在屏幕前花费过多时间上网、玩游戏、看电视或是听音乐,会使得儿童不喜欢锻炼,从而变得肥胖。与那些少量接触媒介而大量从事其他活动的儿童相比,这些儿童存在更多的健康问题。儿童焦虑、失眠、学校表现不好以及攻击行为也与大量的媒介使用有关。
尽管在考察童年中期儿童的媒介使用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但是,事实上,可根据与媒介使用相关的不同变量将其分作不同种类的群体。媒介使用者的差异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媒介使用的方式和程度、媒介使用的目的和动机、社会经济背景、家庭组成情况、认知能力以及教育水平,等等。同时,已有的经历也会在短期或长期方面对儿童具有潜在影响力。
童年中期儿童的媒介接触有许多的形式。譬如,儿童可以单独使用多种媒介,也可以和同伴、家人一起使用;他们可以在卧室或是家中的公共场合使用媒介,并且不同的环境会进一步影响他们使用哪种媒介,花费多少时间,接触何种内容。最后,儿童在一段时间,可以有多种使用媒介的理由,包括查找资料、娱乐、社会互动、情绪宣泄、远离困境,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媒介的潜在影响力。
媒介对童年中期儿童的消极影响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其中较为显著的是接触暴力内容是否与儿童更多的攻击行为以及对暴力敏感度降低有联系。尽管直接的相关联系尚未建立起来,但是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接触电视形象、电影、音乐录像、杂志、视频游戏中的暴力和儿童行为态度的改变有联系。然而,也不是所有看见过暴力或玩过暴力游戏的儿童就变得侵犯性更强。认知能力、观看量、过去经验、性别年龄、事实感知和对资料来源的选择决定了暴力内容对儿童的影响程度。譬如,把电视暴力看作是现实的儿童,而且在行为的选择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会把暴力和攻击行为看作可接受的问题解决行为。同样,连续看几小时有暴力内容电视的儿童,如果现实生活社会互动选择少,他们将会被这种暴力所影响。
媒介对童年中期儿童的消极影响还表现在媒介应用与学习的关系上。尽管研究发现,对于轻度和中度的媒介使用者来说,并没有出现什么严重的消极影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积极影响。前文也提及小学生使用媒介,尤其是电脑和网络,可以获取知识,做调查,补充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但是,媒介使用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重度的媒介使用也将产生消极的影响。譬如,一个儿童很可能在通过网络查询有用信息的同时,会被一些其他信息所吸引,而转向对其他信息的了解,或者以查询资料为借口,使用网络来从事其他的事情,来暂时远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媒介使用量是一个可以决定媒介使用对童年中期儿童影响的重要的变量。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得儿童接触不适合其年龄的信息途径增多,家长对儿童的媒介使用控制会愈来愈困难。儿童接触只限成人的信息途径越来越多,这并不代表他们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材料。他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仍然受到发展阶段的影响和限制,包括认知能力的限制和经历的限制。
尽管家长大多会控制儿童所读文学作品的内容,会说“不该看的书不要看”,但是,在电子媒介年代,家长对儿童的监管程度却很低。家长若要确保儿童接触的是适合他们年龄和发展阶段的材料,并且确保儿童没有对媒介内容产生任何误解,事实上也是很难做到的。这便需要家长与儿童讨论媒介内容,觉察他们的感知和想法,帮助他们分析可能有的影响,这些都在减轻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方面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