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儿童认真地把媒介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时,尤其是他们把内容看成现实或是有较少的信息选择资源的时候,媒介的影响将会最大。当多种媒介综合使用、把媒介当成休闲工具或者儿童在接触媒介的同时,从事其他活动和拥有其他信息资源的情况下,媒介的影响相对小些。年龄、性别、认知能力和家庭差异也会成为影响儿童的媒介使用,媒介选择、注意力、理解力以及回忆的因素。何种媒介被使用,使用的时间、原因、方式、地点和频度,都决定着对儿童生理、社会、心理、智商和情感发展的影响。如何让儿童获得对媒介应有的素养,并且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使儿童进一步了解媒介,都将减少媒介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在关注童年中期儿童接触媒介时,需要指出,也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拥有电子媒介设备,有些儿童在家中有很好的媒介设施资源,而有些儿童在家并非如此。有研究者将其称作数字鸿沟,这使得儿童进入媒介世界的路径是不平等的,没有媒介的儿童无法和拥有大量媒介选择的儿童保持一致的步调。事实上,在中国农村,很多儿童还是以电视为主要媒介的,而且电视也是以开路信号居多,只有少数地区实现了有线电视入户,这就使得农村的儿童对电视媒介素养培养要求显得更为重要。
第二节小学生媒介教育课程内容及实施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媒介教育课程纳入小学教育中。由于各国的媒介体制与儿童所能接触到的媒介内容等方面不尽相同,每个国家都需要根据各自的国情设置媒介教育课程,采取适合国情的具体实施办法。尽管如此,其他国家的媒介教育课程内容和实施模式还是可以为中国提供借鉴的。
一、美国小学媒介教育课程分析
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开始将媒介教育纳入学校正式教育课程内。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并辨识广告的心理影响,区别事实与虚构,辨识与理解不同或相对观点的呈现,理解电视节目的形态与内涵等。
其中,“作者是谁,目的是什么?”,诸如此类的活动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明确“作者”。
老师和学生一起重新考虑“作者”的概念。确定学生们理解这些所谓的作者就是创作出媒介信息的人,并不只有著书的人才是作者。对于儿童来说,有些信息是专为传播设计的,老师们就可以用“作者”这一术语来指那些创作出这类信息的人。譬如,老师们可以这样解释给学生听:摄影师是用摄像机来创作信息的一类作者;电影制片人是用演员、剧本和摄影机来创作信息的一类作者;报纸编辑是用大量词汇、头条和照片创作信息来告诉大家一天中所发生的事的一类作者。
第二,明确“传播目的”。
接下来,老师介绍“目的”这一概念。目的就是媒介想要达到的目标,不同的作者在传播的时候有着不同的传播意图,老师通过把每一个概念(传播意图)写在黑板上来介绍传播的三种目的,然后一个一个地解释。
告知(to inform)作者为了提供某些信息或者给出新的概念。
娱乐(to entertain)作者呈现虚拟世界来让人笑、哭或去见有冒险经历的新朋友。
说服(to persuade)作者试着让你去做一些事情、相信一些事情或者去买一些东西。
第三,活动实践训练。
老师拿出与此活动相配套的活动练习A和B,让学生们去读每一个短文并找出有关该短文目的的暗示迹象。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们想象假如这些文章是他们自己写的,那么他们写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活动练习被融入每单元的每一个活动中,这样不仅仅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在这个互动环节中共配有A和B两张表,每张表中共有2个小的陈述,一共4个短文,每个短文的选取都是很具有美国特色的,有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也有来自报纸、杂志的消息等,每篇短文的目的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多方位的问题可以训练儿童的多角度思维。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短文之后附带的练习,选出自己认为这篇短文的写作目的并给出相应的原因。
告知(to inform)
你的原因(your reason)
娱乐(to entertain)
你的原因(your reason)
说服(to persuade)
你的原因(your reason)
第四,活动注意。
“说服”理解起来也许比较难,老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来加深理解。譬如,他们想要一顿美餐时会对妈妈怎么说,并表演出来。另外,有些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也就是一则新闻也许不仅仅只有一个目的。譬如,某街道出现车祸,不仅是告知读者在此处小心行驶的信息,也提供给大家灾难事件的发生,引起大家的同情。所以只要学生能提供自己选择某一“目的”的合理原因,这比他们得到所谓“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
二、中国小学媒介教育教程设计
由于国情不同,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体制与小学生实际媒介接触内容也有所不同。本书提出并阐述了中国媒介教育核心内容的CTL模型,中国小学媒介教育的课程内容也是以此为基础而进行设计与实施的,充分关注文化、理念以及语言有关方面内涵在具体内容中的体现。
与此同时,媒介教育要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媒介使用模式相适应。小学媒介教育课程内容的编写应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时尚、新颖的卡通形象与深受儿童喜爱的故事模型潜移默化地引起儿童们的关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让儿童从故事开始,通过相关的游戏、讨论与创作等,从认知、讨论以至表达几方面,形成对媒介的种类、内容、构架及运作模式等的看法,逐步建立正确的媒介道德观及价值观,以适应媒介化生存的环境;同时,借助媒介教育这一课程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形成美好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模式,锻炼儿童口语表达及创新等能力。如能与品德教育,文化课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可形成一个更加有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教育体系。
1.以我们编写的《小学媒介教育实验教程》为例。
2.小学媒介教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媒介教育的实施可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别为课程方式、家庭方式以及社会活动方式。课程方式是指在学校环境中,通过校本课程的途径或者与其他课程融合的途径,依据小学媒介教育课程内容,展开并实施的教学方式。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的为导向。小学媒介教育课程实施可以利用这些特点,与现有校本课程结合。譬如,有的学校开设了道德课,可以将媒介教育的某些内容与该课程进行融合;或者直接列入新增设的校本课程。小学阶段的媒介教育,也可以通过与国家课程相融合的方式进行,譬如与语文课、外语课以及信息课等课程的结合;还可采取不同的模块融入不同的学科进行实施的模式,其具体内容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小学媒介教育的课程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和能力。此外,家长与社会的重视也将为小学媒介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与社会氛围,并在深度与广度上增强媒介教育的效果。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家长在家庭中对儿童媒介教育的关注与实施,将使小学生获得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媒介识读视角以及对疑惑内容的分析帮助;尤其是在放假期间,小学生的媒介使用量增大之时,更凸显其重要性。与幼儿媒介教育的社会关注一样,社会各方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小学媒介教育活动,并在临时的各项活动中将媒介教育理念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