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桓楚政权的建立,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桓玄接手的是经过朝廷权臣、外藩强将和孙恩起义军轮番蹂躏过的乱局,百姓困苦,朝政混乱,事情千头万绪。可从反面来说,屡经动乱之后人心思归一统,呼唤有人出来收拾乱局。这就为桓玄施展拳脚、建立功业提供了舆论基础。只要他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了,哪怕就是比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好那么一点点的政绩来,人们都会说他好的。桓玄面临的问题,尽管棘手,却很容易出成绩。
桓玄入主中枢的初期,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晋书》也承认他“初至也,黜凡佞,擢俊贤,君子之道粗备,京师欣然”,起码建康附近得到了治理。
然而没过多久,桓玄就暴露出拙劣的品行来,让人大失所望。
不客气地讲,桓玄到现在为止的成功,主要靠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对手实在太逊太无能,而他的家世基础又着实很强。至于桓玄本人,“本无资力,而好为大言”。做个指点江山的文人谈客,桓玄绰绰有余,可要治国平天下,他就是个绣花枕头了。桓玄即位后,没有全盘拨乱反正的计划,更不知道如何着手建设,做的都是些无关紧要或者沽名钓誉的行为。比如,桓玄好施行小惠以笼络人心。他亲自审讯囚犯时,不管罪刑轻重,多予释放;对于拦御驾喊冤的人,也都给予救济,对罪犯和申冤者反映的问题则不闻不问。在政务处理方面,桓玄继承了先前繁琐苛刻的风格,又喜欢炫耀自己。有官员将诏书中“春搜”字误缮为“春菟”,桓玄就把经办人员全都降级或免职,来显示自己明察秋毫。
桓玄在富贵乡里长大,喜欢奇珍异宝,珠玉不离手。他不仅享受,还百般搜求宝物。当了皇帝后,桓玄搜求的能力大增。民间有书法名画或佳园美宅,桓玄都要占为己有。百姓不给,桓玄就威逼强夺,与强盗无异。他还派遣官吏四出求宝,掘果移竹,不远数千里给他输送宝物。很快,“百姓佳果美竹无复遗余”。巧取豪夺的目的是享受,桓玄在享受过程中暴露出了惊人的无能和懦弱。他把搜集的奇珍异宝和名贵书画都放入轻舸中。别人劝他没必要把宝贝都藏在小船里,桓玄说:“这些书画服玩应该时刻放在身边,万一遇到兵凶战危损失了多可惜,所以我把它们事先放在船上,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方便运输。”堂堂九五之尊,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如何方便携带宝贝逃亡。大臣们不禁暗中发笑。桓玄又喜欢游玩打猎、兴筑宫殿,篡位后骄奢荒侈,游猎无度,夜以继日。亲哥哥桓伟死了,下葬的当天,桓玄白天哭灵晚上继续游乐,让人看不下去。
没过几个月,桓玄就因为“陵侮朝廷,幽摈宰辅,豪奢纵欲,众务繁兴”,导致朝野失望,人心思变。
既然朝野都对桓玄失去了信心,那么谁来推翻他呢?
首当其冲的人选就是那些跨州连郡的世族大家们了。遗憾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安逸享受,世族大家不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腐朽堕落,变得庸碌无能了。孙恩起义时,江南诸郡大饥。腐朽的世族子弟,很多穿着精美的丝绸、怀抱心爱的金玉,关着大门整家整家地饿死。他们连迁徙他乡或者寻找草根充饥的本领也没有,当然不能指望他们来推翻桓楚政权了。能够与桓玄争夺天下的人选在民间、在军队里。
具体地说,没有被桓玄斩草除根的北府军旧部对桓玄心怀怨恨,其中的中坚将领刘裕也琢磨着推翻篡位的桓玄。桓玄也提防着以刘裕为首的反对派将领。桓楚建立后,他征召刘裕进京朝见。404年2月,刘裕随同徐、兖二州刺史,安成王桓修入朝。桓玄见过刘裕后对司徒王谧说:“我昨天见到刘裕了。此人风骨不凡,是天下人杰啊。”于是桓玄每次游玩集会,都对刘裕优礼有加,厚加赠赐。桓玄的妻子刘氏善于识人。她提醒桓玄说:“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怕不是甘心于居他人之下的野心家,应该早些处置他。”桓玄不同意说:“我正要平定中原,非刘裕不可以托付国家大事。等到关陇平定以后,再谈处置的问题也不迟。”之后他对刘裕更加优待赏赐,希望刘裕能够为己所用。
刘裕是不会效忠已经失去人心的桓玄的。他自己也是个枭雄,很快寻找机会离开建康,返回江北。永始二年(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刘裕推说打猎,和何无忌纠合了100多人的小武装。次日早晨,京口城门刚开。何无忌身穿传诏书的服装,诈称朝廷使者,当先进城,100多人跟着一拥而入。守将桓修大概连真假还没有弄清楚,便被砍了脑袋。同日,京口对岸由桓弘驻防的广陵也发生了政变。刘毅、孟昶和刘裕的弟弟刘道规带几十名壮士冲入桓弘府中,将正在吃粥的桓弘杀死。考虑到兵力薄弱难以坚守广陵,刘毅随即率众渡江,与刘裕在京口会合,队伍壮大到大约1700人。
这支不起眼的小部队誓言推翻桓楚伪政权。当时刘毅、何无忌都是平民百姓,刘裕顶着桓楚政权的建武将军、彭城内史官职,因此刘毅、何无忌就推刘裕为盟主,号召天下反桓。
首义之初,事情繁杂。刘裕急需一位处理事务的主簿,协助自己。刘毅就推荐了刘穆之,说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刘穆之是莒县(今属山东)人,出身平民,博览群书,精明能干,做过地方小官,当时正闲居京口。刘裕听说过刘穆之的文才,立刻派人去请。巧了,刘穆之听到城中军队喧闹,出来探望,遇到来请他的使者,就跟着去见刘裕。两人一见,惊喜地发现志同道合,顿生相见恨晚之感。刘穆之欣然同意担任刘裕的主簿,负起了刘裕谋主兼秘书长的角色,一上任就将首义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刘裕十分满意。从此,刘裕和刘穆之开始了“刘备—诸葛亮”般的亲密合作。
二
刘裕整顿完毕后,主动进攻建康。桓玄仓促还宫部署应对。他主要有两个对策。第一是赦免扬、豫、徐、兖、青、冀六州的百姓,收揽人心;第二是任命桓谦为征讨都督,派吴甫之、皇甫敷两人分别率军北上迎战刘裕。
三月,刘裕和吴甫之在江乘遭遇。吴甫之是桓玄的骁将,带领的部队也是百战精兵。这一场仗打得异常惨烈,刘裕手执长刀,大呼着亲身冲入敌阵。在他带领下,起义军奋勇前进,阵斩了吴甫之,击溃了桓玄的一支部队。刘裕进军到罗落桥的时候,皇甫敷率另一支部队数千人恭候迎战了。刘裕和一同起兵的檀凭之分别率领一支部队,冲向敌阵。檀凭之血战阵亡,其众退散。刘裕前后奋击,越战越勇,最后攻破皇甫敷部队,将皇甫敷斩首。起兵之初,刘裕、刘毅、何无忌等共建大谋。有相面高手说,刘裕等人日后会大福大贵,只有檀凭之没有富贵相。刘裕对何无忌等人说:“我等同舟共济,日后命运不会有偏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檀凭之也不会例外。”因此,大家都不相信那个相面术士的话。如今,檀凭之战死,刘裕在悲痛之余,开始相信术士的预言,对讨桓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吴甫之、皇甫敷接连被杀,桓玄大惊,召集大臣讨论。一上来,桓玄就问:“朕会失败吗?”曹靖之回答:“如今神怒人怨,臣恐怕前途不妙。”桓玄说:“百姓或许怨恨我,神灵为什么也发怒呢?”曹靖之回答:“您把晋朝宗庙移到江滨,让它漂泊失所;大楚的祭奠,只祭奠了先皇(指桓温),连祖父(指桓彝)都没有祭奠,上天当然要发怒了。”桓玄追问:“那你之前怎么不劝谏我?”曹靖之回答:“您身边的人都奉承您为千古圣君,粉饰现在是尧舜之世,我哪敢多言!”桓玄后悔莫及,又恨又怕。
后悔归后悔,桓玄还得硬着头皮迎战刘裕。他一面找术士诅咒刘裕,一面收拢两万军队,派遣桓谦、何澹之屯东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准备战斗。刘裕推进到覆舟山东,让将士们饱餐一顿后,抛弃余粮,以破釜沉舟之势对桓军发动攻势。他选派年老羸弱的人在蒋山上分张旗帜,然后指挥部队分道进攻。桓军的侦察兵看到后,以为刘裕军队人数众多(其实才几千人马),回去报告桓玄:“裕军四塞,不知多少。”桓玄更担心了,加派庾颐之带领建康城内的精兵增援前线。
决战正式开始,刘裕、刘毅等将领身先士卒,直前冲击。将士人人死战,喊声惊天动地。刘裕见东北风急,就沿途放火焚烧,烟尘张天。建康城内都能听到城外鏖战的声音,看到漫天的烟尘。桓军士气低落,刘裕等人斗志昂扬,结果桓谦等诸军被击溃,纷纷后逃。城内,桓玄集合亲信数千人,扬言要出城与刘裕决一死战,暗地里带着儿子桓升、侄子桓浚等出建康西掖门,到达石头城,坐上事先准备好的小船,向长江上游逃去。
建康落入刘裕手中,周边郡县也纷纷反正。起兵不满一个月,他就成了胜利者。可是更大的麻烦随即而来:推翻了桓玄以后,政权怎么办?建康不能一日无主,起义军和反正的地区不能群龙无主。刘裕的选择很少。他可以自己称王称帝,可是他是以讨伐桓玄篡位起兵的,如今自行登台掌权,和桓玄有何区别?又如何安抚天下?况且,和刘裕合作起兵的刘毅、何无忌等人也不会支持。所以,刘裕还是需要把东晋朝廷的牌子给抬出来,在东晋的旗帜下发号施令。问题在于晋安帝司马德宗已被桓玄软禁在浔阳了,尚在桓玄控制的范围之内。怎么办?刘裕决定找一个皇室成员出来,暂代朝政。
桓玄篡位后,司马皇室的子弟都被桓玄贬居外地了。原来的武陵王司马遵被贬为彭泽侯,被勒令到彭泽(今江西九江彭泽)居住。巧的是,司马遵出发时船坏了,他就在建康逗留了下来。司马遵人既在建康,思想又极端反桓。右将军桓伊曾去拜访他,司马遵说:“我家的门不为桓氏开!”左右劝他:“桓伊虽然姓桓,但和桓温是疏宗,您和他相见无妨。”司马遵说:“我听到别人姓木字边,就想杀了他,更何况他姓桓了!”这样的人,桓玄篡位后没有除掉,是一大疏忽。如今,司马遵成了刘裕搬出来号召天下的理想人选。于是,刘裕等人推举司马遵为大将军,搬入皇宫居住,代行大权。刘裕等人通过司马遵迁转百官,将他所辖的命令称制书。司马遵大赦天下,但是和桓玄同祖的子弟不在赦免行列。
三
前线的战争还在继续,长江中游一带的战火还要蔓延几年。
桓军屡次战败,桓玄不得不退出建康,到浔阳挟持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继续向西逃回江陵。对于自己的惨败,桓玄心里接受不了,常常整天不吃不喝的——当然了,在撤退途中供给不好,左右送给桓玄吃的都是粗饭,他也咽不下去。儿子桓升只有几岁大,懂事地抱着桓玄的胸抚摸。桓玄更是悲不自胜。对外,桓玄担心兵败如山倒。他继续以大楚皇帝自居,要和刘裕争夺天下。
西撤后,桓玄唯恐政令不通、法令不肃,施行严刑峻法来整肃内部,部众反而愈加离心。逃亡途中,桓玄开始编辑起居注(记载帝王日常言行的档案),说到被刘裕打败的内容,他自称经略指授算无遗策。既然桓玄神机妙算了,为什么还失败了呢?桓玄就痛骂诸将不听指挥,以致失败,认为建康失守非战之罪,而是下面的人执行不力。
四月,司马遵在建康就任大将军,发兵讨伐桓玄。桓玄也在荆州重整部队,以投降的前秦太子苻宏为前锋,东下与刘毅率领的晋军决战。桓玄的军队始终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刘毅的部队只有几千人。桓玄发扬畏战的一贯传统,在御船旁边系着一条小船,装着宝物和给养,一看情况不妙随时准备开溜。下面的将士看到皇帝都是这样的心理,哪里还有斗志。加上刘毅又成功乘风纵火,一场火攻将桓玄的荆州兵杀得大败。桓玄不但不思收拢败兵再战,反而烧掉辎重,连夜逃回江陵。
部将冯该劝桓玄在江陵准备最后的决战。桓玄完全没有勇气,计划逃亡汉中投靠梁州刺史桓希。他不顾个别忠心将士的劝阻,连晋安帝也不要了,要率部弃城北逃。江陵城中顿时大乱,指挥混乱,政令不通。桓玄带少数几个人乘马出城,出城门的时候遭遇怀恨在心的旁人行刺。刺客没有刺中桓玄,却导致桓玄身后最后的部队相互猜疑,起了内讧。最后,桓玄狼狈地和几个亲人逃到船上,逆江泛舟而去。
桓玄跑后,部分忠于晋室的官员将晋安帝司马德宗迎入南郡府舍,等候晋军的到来。
之前,东晋的益州刺史毛璩的弟弟毛璠死了,他派了其孙毛佑之、参军费悦带着200人出三峡送葬回江陵。毛璩的侄子毛子修是桓玄的屯骑校尉,有心杀桓玄,就劝诱桓玄入蜀。桓玄同意了,在枚回洲遇到了毛佑之和费悦一帮人。毛佑之等人里应外合,对桓玄发动突袭。一时间箭如雨下,桓玄平时宠幸的近臣丁仙期、万盖等人用身体护着桓玄,各中数十箭而死。桓玄也中箭了,儿子桓升在旁帮他拔出箭来。益州督护冯迁抽刀,跳上桓玄的大船。桓玄一边拔下头上的玉饰递给冯迁,一边喝问:“你是何人?敢杀天子!”冯迁说:“我是在杀天子之叛贼而已!”刀起头落,桓玄死了,时年36岁。小孩子桓升被抓,他向乱军大喊“我是豫章王”,可他的豫章王是桓楚政权封的,保护不了他。桓升和父亲一同丧命。桓玄的脑袋被送到建康,悬挂在大街上示众。围观百姓莫不叫好,可见桓玄多么不得人心,桓玄政权的速亡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桓玄之乱并非彻底结束。桓家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桓玄死后,被其侄桓振谥为武悼皇帝。桓振、桓谦、苻宏等人在荆州一带顽抗。桓振还一度重新攻陷江陵,再次俘虏晋安帝。东晋花了几年时间才诛杀桓振等人,讨平叛军。直到406年晋安帝才回归建康,司马遵奉还政权,改拜太保。桓氏子孙部分投降后秦,部分逃入苗中成为南蛮,在东晋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