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5155000000013

第13章 以低就高示弱图强的强者法则(3)

第五章 以低就高、示弱图强的强者法则 (3)

直到撤离西城远了些,司马懿才心有余悸地解释:“诸葛亮这个人和我打过多年仗了。他一生最是谨慎,从不做没把握的事,更甭说干冒险的事了!今天大开城门,故意显出是座空城,让我们白白拿走并轻易把他捉住,这里肯定有埋伏,是个骗局!我军若贸然进城,必中埋伏。”

司马师问:“父亲一直凝听静立,但并无动静,您为什么突然撤军呢?”

司马懿冷笑:“当统帅、做大将的人,必须善于观察天地之间的运行变化,了解人间世上的各种知识!我听到诸葛亮琴音,初始平和恬淡,却突然昂扬激烈,渗出一股杀机,分明是要动手、出兵了!再不走,让他围住,四面挨打不成?!”

司马师及众将觉得有理,但仍不十分信服。不料,才走不远,刚进入武功山,猛听得山坡后杀声震天,鼓声动地,伏兵顿起。众将大惊,司马懿道:“刚才若不及时撤退,必中其计了!”话音未落,只见旁边大道上一军杀来,旗上大字写着“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

一见是西蜀有名战将、当年威震寰宇的张飞的儿子打杀过来,魏兵心惊胆战,纷纷弃甲抛戈而逃。

逃不多远,山谷中又喊杀声四起,鼓角喧天、尘埃万丈。一杆大旗上写着:“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魏兵一见是关云长之子,更是魂飞魄散,哪敢接战?!本是山地,喊声杀声因在谷中回荡,似乎漫山遍野均有蜀国兵马。烟尘大起,蔽日遮天,内中旗帜招展,刀枪闪耀,更似乎是天兵天将!

魏军不敢久停,忙丢掉辎重粮草,仓皇而逃。

张苞、关兴也不追赶,只将魏军丢弃的辎重物资拣起,迅速撤退了。

再说西城中的诸葛亮,见司马懿带兵急忙退去,轻轻长吁一口气,用手拭了额上的冷汗,笑了起来。

诸葛亮笑道:“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司马懿知我一生谨慎,从不弄险,所以见今天这情况,就判断我在用计,骗他入城,所以慌忙退走了。而我知司马懿了解我的这一贯作风,所以便借用这种心理,乘机算计了他。也是知己、知彼才敢如此啊!若换上司马昭或曹操统兵,我绝不会如此的!”

众人叹服。

事后,当司马懿得知自己中诸葛亮“空城计”,错失良机时,也还是禁不住叹服道:“诸葛孔明之才,我不如也!”

毫无疑问,欲成大事必善用计。对于低调者而言,低调远远不只是明哲保身的策略,它更是成大事必备的一大素养。低调者决非大大咧咧、横冲直撞之徒,他们稳重内敛,知计用计,能于世事纷扰中保持冷静的思索,于光怪陆离间把握事态的本质。当然,善用谋略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低调者要想“运筹帷幄”,还有许多东西有待你去学、去悟。

心沉静下来,必能体察浮尘背后的玄机

老子曰:“重为轻根,静为噪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可见,持重是轻浮的根本,安静为躁动的主宰。一个人若能“去浊存清”,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必能体察浮尘背后的玄机。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他的儿子侣继承王位,史称楚庄王。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晋国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恢复失去的霸业,并开始四处活动,利用自己尚未衰竭的影响力,把几个早就依附于楚国的小诸侯国统统拉到自己的麾下,建立了以晋国为首的联盟。楚国几代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势力范围眼看就要毁于一旦,楚国上下一片恐慌,纷纷要求楚庄王采取措施,与晋国一决雌雄。

可是,楚庄王继位后并未像其他新君那样励精图治,风风火火,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打猎观景,有时在宫中饮酒作乐,日夜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爱答不理,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这时的楚庄王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糊涂无能的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纷纷进宫,劝谏楚庄王要节制淫乐,应该以国事为重,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而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劝告十分反感。后来,楚庄王干脆发了一道死命令:“今后如果再有人敢议论国君是非得失者,格杀勿论!”

命令下达后,果然上谏的人没有了,楚庄王继续我行我素地寻欢作乐。三年过去了,朝中乌烟瘴气,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然没有丝毫悔改之意。而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庄王没给他足够的封赏,就心怀怨愤,公子燮则想夺取国君之位,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将庄王的亲信子孔和潘崇派出去征讨敌人,然后乘机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因刺杀未能成功,潘崇和子孔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然挟持庄王逃跑。在到达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然而,即使经历了这样的大乱,楚庄王仍不见有丝毫改变。

眼看国将不国,在这种情况下,大夫伍举再也忍不下去了。

一天,他冒死进见楚王。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正在饮酒作乐。见大夫伍举进见,就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回答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为臣愚钝,怎么也猜不出来,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边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来听听。”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大王您猜猜看吧,这究竟是只什么鸟呢?”楚庄王明白了伍举的意思,就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呀,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依然故我,没有半点改变,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饮酒作乐,而且比从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夫苏从忍不住了,便前来进见庄王。才进宫门,苏从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您为什么这么伤心呀?”苏从说:“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感到很吃惊,便问:“您怎么可能死呢?楚国又怎么会灭亡呢?”苏从回答说:“我想劝告您,您肯定因为听不进去而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楚国的灭亡不就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了非常生气,怒斥苏从说:“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苏从悲恸欲绝地说:“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然没有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现在这人终于出现了,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其实,包括苏从和伍举在内的所有大臣没有一个人了解,楚庄王表面上寻欢作乐,其实却是用这种方法,“以静制动,静以察真”,寻找忠义之臣。因为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假装糊涂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当中,表面上看庄王糊涂昏庸,其实他始终在默默地考察群臣的忠奸贤愚。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人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势利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阅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方才现出庐山真面目。

于是楚庄王停止淫乐,上朝听政,对楚国上下进行了整顿,令伍举、苏从辅政,并罢免了三年来围在自己左右只知拍马逢迎的官员,还杀了批罪大恶极的坏人。楚国上下都非常高兴。

周定王十八年六月,晋国增援郑国,楚庄王与晋军在战邲(今河南荥阳北)进行决战。邲城大战,拥有六百辆兵车的晋国人马,一战之间几乎全部覆灭,楚国大败晋军。至此,三年未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二十年,楚庄王再次攻宋,迫使宋国臣服,而晋国则慑于楚军威势而不敢来救。以后,楚庄王又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顺,他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当上霸主。他前后统治楚国二十三年,使楚国强盛一时。

楚庄王即位三年,表面上看似昏庸无能,沉溺于酒色娱乐之中,实则韬光养晦,一方面使得国力在战后得以恢复;另一方面也使他了解楚国的朝廷,辨明忠奸,这些都为他集聚了力量,厚积薄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即使到今天,沉下气来从内部不断地修炼自己,在为人处世中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郑伯克段于鄢:想得到要装作不想得到

擅长钓鱼的人,把大鱼诱上钩之后,一般都不忙收线扬竿,让鱼立即到手,因为这样做,不但抓不到鱼,还可能让鱼脱钩跑掉,或把钓竿折断了。他们会不慌不忙地拢一拢线,缓缓把鱼往岸边拉;看到大鱼挣扎,就又放松钓线,让大鱼误以为自己是自由的,然后再慢慢收紧钓线。就这样一松一紧,等到大鱼被耗尽了体能,无力挣扎之时,才将它拉到岸边,捉到岸上。

钓鱼人使用的这个方法,就是“欲擒故纵”。欲擒故纵就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在表面上却假装不想得到这种东西,麻痹和迷惑对方。

春秋时郑国的武公有一位皇后叫武姜。武姜有两个儿子,长子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差点丧命,因此她给此子取名寤生,非常不喜欢他。后来,武姜又生了一个儿子,叫共叔段,共叔段生得一表人才,人也聪明,很得武姜的喜欢。寤生是长子,自然将来能继承王位,但武姜却不断在武公面前夸赞段,希望武公能改立太子。武公二十七年,郑武公病危,武姜欲请武公立段为太子,武公不同意。同年,武公去世,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

姜氏见到自己最喜欢的次子屈居在一个小城,毫无权威,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便对庄公说:“你今日继承了父业,掌有整个国家,而同胞的弟弟却困守在一个偏僻的小城里,你就给弟弟一块封地吧。”

庄公答应了,说除了国家的军事重镇外,共叔段可以在国内随便选择封地。于是,武姜帮共叔段挑了“京”这个地势险要、经济发达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