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5155000000020

第20章 寄机变于糊涂的低调之法(3)

第七章 寄机变于糊涂的低调之法 (3)

阮籍知道司马昭的意图后,心里不同意这门亲事,因为与司马氏结了亲,自然就被人看做是司马集团的人了。但是,他口头上又不好明说,因为直接说会得罪司马昭,而司马氏是惹不起的。怎么办呢?他想了想,还是用喝酒来解决这个麻烦吧。他天天喝,而且天天喝醉,一连醉了60天也没有醒过来。司马昭几次都想派人去求亲,但看阮籍天天醉成这个样子,根本就没有说话的机会,他只好打消了向阮家求婚的念头。等到司马昭不想再提亲了,阮籍的酒也醒了,醉得恰如其分,也醒的正是时候。

生活中,许多年轻人每每在恃才使能,到处碰壁后,才被迫收敛心性,但此时已是饱受摧折,棱角也磨平了,锐气也消耗殆尽了。一辈子也就苟且偷安,但求平顺而已。做人何必如此!好钢用在刀刃上,不是用武之时何必滥用,一旦该用之时,就不该再躲躲藏藏,大大方方、大刀阔斧地干便是了。如此一来,才能非但不会被人无辜地损耗,反而能愈用愈利,锐不可当。

常人不易做到的“大智若愚”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都会让有些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因此,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如果你的长处、短处都被同事看透,就如同被他人看到你手中的牌一样,很容易被他们操纵。

一个人锋芒毕露,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忌恨和非议,甚至引来祸端。因此聪明之人懂得“匿才显缺,大智若愚”。

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监视。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我。”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筷子丢落在地上,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筷子,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为何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刘备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难。

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嫉妒,从而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

所以,有才华的人应该隐而不露,该装糊涂时一定要装糊涂,待机而动。

杜祁公有一个学生做县官,祁公告诫他说:“你的才华和学问,当一个县官是不够你施展作为的。但你一定要积存隐蔽,不能露出锋芒,要以中庸之道治理县政,求得和谐安定,不这样的话,对做事没有好处,只会招惹祸端。”

他的学生说:“你一生因为正直忠信被天下人尊重,现在却教我这些是什么原因呢?”杜祁公说:“我为官多年,做了许多职位。对上被皇帝信任,对下又被朝廷的官员相信,所以能抒发志向,现在你当县令,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牵涉到上下官吏,那县令可不是好当的,如果你不被别人了解,你怎么能施展你的抱负呢?只会惹来灾祸罢了。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不方不圆,在中庸之道中求得和谐的这些话的原因啊!”

洪应明的《菜根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喜欢夸耀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一个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

事实正是如此,看似精明的人成功起来的确会难一些,因为你还未“舞刀弄枪”,别人早已处处防备你、盯着你,或者对你的期望过高,苛求过甚。试想,在这样复杂的环境里生活,又怎能不举步维艰呢?

如水过无痕般把握糊涂的分寸

装糊涂是一门高超的处世艺术,它需要超然的表演才能;拿出来表演的,是为了愚人耳目,真功夫、真目的却不大白于天下。装糊涂,说到底,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掩藏真实意图;要求只有一个,即逼真,使旁观者深信不疑。

日本某公司与美国某公司进行一次重大技术协作谈判。谈判伊始,美方首席代表便拿着各种技术数据、谈判项目、开销费用等一大堆材料,滔滔不绝地发表本公司的意见,完全没有顾及到日本公司代表的反应。实际上,日本公司代表一言不发,只是在仔细地听、认真地记。

美方讲了几个小时之后,终于想起要征询一下日本公司代表的意见。不料,日本公司的代表似乎已被美方咄咄逼人的气势所慑服,显得迷迷糊糊、混沌无知,日方代表只会反反复复地说“我们不明白”,“我们没做好准备”,“请给我们一些时间回去准备一下”。第一轮谈判就在这不明不白中结束了。

几个月以后,第二轮谈判开始。日本公司似乎因认为上次谈判团不称职,所以予以全部更换。新的谈判团来到美国,美方只得重述第一轮谈判的内容。不料结果竟与第一轮谈判一样,由日方对谈判项目“准备不足”,日本公司又以再研究为名,毫无成效地结束了谈判。

经过两轮谈判后,日本公司又如法炮制了第三轮谈判。在第三轮谈判不明不白地结束时,美国公司的老板不禁大为恼火,认为日本人在这个项目上没有诚意,轻视本公司的技术和基础,于是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半年后日本公司依然如此,两公司间的协定将被迫取消。随后,美国公司解散了谈判团,封闭了所有资料,坐等半年以后的最终谈判。

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仅仅过了8天,日本公司即派出由前几批谈判团的首要人物组成的谈判团飞抵美国。美国公司在惊愕之中只好仓促上阵,匆忙将原来的谈判成员从各地找回来,再一次坐到谈判桌前。

这次谈判,日本人一反常态,他们带来了大量可靠的资料、数据,对技术、合作分配、人员、物品等一切有关事项甚至所有细节,都做了相当精细的策划,并将精美的协议书拟定稿交给美方代表签字。

美国人立马傻了眼,一时又找不出任何漏洞,最后只得勉强签字。不用说,由日本人拟定的协议对日方公司极为有利。

在美日的谈判较量中,日本人巧装糊涂,以韬光养晦的谋略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其实作为一种谋略,“糊涂”不仅能在商场上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也能在关键时刻使人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陈平在当初投奔汉王刘邦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宗险事。

那是春夏之交的时节。一天中午,天空阴沉沉的,碧绿的田野一片寂静。

这时,从楚王项羽的军营里走出一个人,身穿将军服,佩带一把宝剑,一路十分警觉地顺着田间小路急匆匆地向黄河岸边赶去。这个人就是陈平。

他要偷渡黄河去投奔汉王刘邦。

陈平赶到河边,上了一艘渡船。船上共有四五个人,个个虎背熊腰,一脸凶相。

陈平心知不妙,但担心误了时间,楚兵会很快追赶上来,只好见机行事。

船只慢慢离开了岸,陈平总算松了口气,但他敏锐地观察到,船上这几个人窃窃私语,相互递着眼色,流露出不怀好意的举动。

“看来是个大官,偷跑出来的。”

“估计他怀里一定有不少珍宝和钱,嘿嘿。”

坐在船舱内的陈平听到船尾两个人这样低声议论,并发出阴险的笑声时,不禁有些紧张。心想:“他们要谋财害命!我身上没有什么财物和珍宝,我只是独夫一个,只有一把剑,肯定敌不过他们。如何摆脱危险的困境呢?”

这时船到了河中央,速度明显减缓了。

“他们要下手了,怎么办?”望望阴霾的天空,陈平从船舱内站起来,走出船舱说了句:“舱内好闷热啊!热得我都快要出汗了。”

陈平边说边佯作若无其事地摘下宝剑,脱掉大衣,倚放在船舷上,并伸手帮他们摇船。这一举动,出乎他们的预料,使他们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陈平很用力地摇船。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天闷热,看来要下一场大雨了。”说着,又脱下一件上衣,放在那件外衣上面。过了一会儿,再脱下一件。最后,他索性脱光了上衣,赤着身子,帮他们摇船。

船上那几个人看见陈平没有什么财物可图,就此打消了谋害他的念头,很快把船划到对岸了。

陈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向船家极力辩解,还是凭一时血气之勇拔剑与船家展开搏斗,恐怕都难以逃脱被船家杀害的悲惨命运。但他却能够假装糊涂,以自己的机智善变化解了杀身之祸。

装糊涂,除了演技之外,还需要自信。相信自己会成功,相信自己确实能愚人耳目,以假乱真,相信自己演技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这样,演起戏来才能面不改色,心不跳,沉着冷静,应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