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5155000000021

第21章 低调忍耐千锤百炼成大业(1)

第八章 低调忍耐、千锤百炼成大业 (1)

只有生活中的智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

“小不忍则乱大谋”,其核心就是一个“忍”字。生活中,有些东西需要我们去忍一时,才会有成功在后面等着我们。

如果能忍这一时,能将痛苦忍一忍,能将小事忍一忍,那么事情一般都能够好转。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兵败,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而他的大将韩信自领一军,北上作战,捷报频传,攻下魏、赵、燕诸王国,最后又占领了齐国全境。

五月,韩信派使者来见刘邦,说:“齐人狡诈反复,齐国又与强楚为邻,如果不设王威慑,不足以镇抚齐地,请大王允许我暂代齐王。”

刘邦一听,当然不依,心想如今大敌当前,这小子竟敢“趁火打劫”,胁迫我分权给他,敢情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欺到老子头上来了!刘邦气愤不过,便大声吼道:“我坐困荥阳,日夜盼望你韩信带兵来增援,你不但不来,反而要自立为王!我……”

正吼着,刘邦感到自己的脚被人踩了一下。

他用恶狠狠的目光一扫,张良向他示意了一下。

刘邦知道他一定有重要的话要告诉自己,便打住了话题。

张良清楚地知道韩信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将才,目前又拥有强大的兵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邦如与韩信翻脸,轻则形成刘邦、韩信、项羽三强鼎立,重则导致项羽、韩信联合攻汉。

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于刘邦大为不利。反之,如果能调动韩信的兵马,就能拖住楚军,重创楚军。

于是,张良果断地用脚踩刘邦,制止他再说出一些无法收场的话来。

张良靠近刘邦,悄声说:“大王,韩信手握重兵,右投则大王胜,左投则项羽胜。我们对他的要求要慎重考虑。”

刘邦是个个性坚忍的人,他压住怒火,当即下令派张良为使节,带着印绶到齐地去,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很快情势发生重大转折:汉军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逐渐对楚形成了包围之势。

经过几年的激战,刘邦终于在垓下全歼楚军,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利于大局的情况下,忍是一种智慧;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忍是一种涵养;在人际交往中,忍是一种气度。有修养的人,从来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发火动怒,只有生活中的智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

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准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

李渊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一方面主力部队奔袭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廷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是主要的,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10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全军覆没。

为了扭转形势,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

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来到唐营。

李密在信中劝说李渊应同意并听从他的领导,并速去表态。

当时,李密拥有洛口要隘,仓中粮帛丰盈,控制着河南大部。向东可以阻击或奔袭在扬州的隋炀帝,向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取已被李渊视为发家基地的关中。

李渊深知此时情况于己十分不利,如若此时再与李密树敌,后果将是“灭顶之灾”。

眼下之计,只有先假意屈服于李密,日后再与他算账不迟。于是,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道: “天生庶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篆,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擅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汾晋左右,尚须安缉,盟津之会,未有卜期。谨此致覆!”大意是当今能称皇为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已50有余,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需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这封信巧妙地掩藏了李渊争夺天下的野心,使李密放下了心。

李世民看了信说:“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可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佐们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

李渊授李密之好,卑词推奖,不仅消除了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自以为聪明,实际上中了李渊之计。他对李渊信任有加,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专力与隋朝主力决。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2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了最有实力的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时面对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长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逞匹夫之勇。

忍是弱者积蓄力量的最好保护伞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道运行强健不息,君子也应该积极奋发向上,永不停止进步才对。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无论是来自自身的,还是来自外界的,都会令你烦闷不堪。

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利,这就要看你是否具有百折不挠的雄心与意志。

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面对挫折,必然会忍辱负重,以坚忍不拔之气克服重重障碍,直至梦想成真。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冒顿单于执政时,国力衰弱。东胡国王想趁机灭掉匈奴,便故意找碴。他听说匈奴有一匹千里马,便派使者来索要。冒顿单于知道东胡国的阴谋,对愤愤不平的群臣说:“东胡跟我国十分友好,所以才向我们索要宝马。我们怎么能因为一匹马而影响与邻国的关系呢?”于是,他将宝马送给了东胡。

东胡国王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使者索要冒顿的妻子为妃。

这个要求太过分了,就算一个普通男人,也不能忍受这种羞辱啊!

匈奴的文臣武将忍无可忍,表示要好好教训一下东胡。冒顿却十分冷静,对那些喊打喊杀的臣子们说:“天下女子多的是,东胡却只有一个。为了与东胡国睦邻友好,我愿意献出我的妻子。”

东胡国王得到宝马与美女后,暂时没再给冒顿找麻烦。趁此时机,冒顿励精图治,国力渐强。东胡国王顿感不安,又来挑衅,派使者求见冒顿,说:“你我两国边境之间有块空地,有一千多里,你匈奴也到不了那里,把这块地送给我吧。”

冒顿又问左右大臣该如何。

左右大臣们见冒顿从前事事懦弱忍让,也全无斗志,便说:“这本来就是块无用的土地,给他也可以,不给也可以。”

冒顿闻言大怒,说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把土地送给别人?”

凡是说可以把地给东胡的大臣都被他斩首,然后传令集中兵马,胆敢迟到者一律斩首,便亲率大军袭击东胡。

东胡素来轻视匈奴,全然不加防备,冒顿一举消灭了东胡。

“忍”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长远来看,“忍”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凡是智者,都懂得在恰当的时机忍耐,毕竟获取胜利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忍耐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忍耐,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但却可以换得“存在”的空间和余地;“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忍耐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显然也是值得的。弱者暂且用“忍”作为自己的保护伞,以便站稳脚跟、积蓄力量,才有机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强者。

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那些表面上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人,其实是色厉内荏、不堪一击。忍,有时看似吃了亏,其实一个人敢于吃亏,不去占眼前的便宜,大多是因为有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追求;而那种事事处处都想占别人便宜、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往往只能收获些蝇头小利,从大处看反而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