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狼道全集:卓越个人、团队、企业的狼性法则
5196400000022

第22章 机变——狼道的智慧之光(1)

黑色的夜里处处埋伏着危机,却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掩护。我用闪着幽幽绿光的双眼四处寻找着猎物,我努力观察并谨慎记住每个猎物身上最细微的个性特征和习惯,做出最明智的选择,等待最有利的时机。把握战机,果断出击,不给猎物一丝一毫的生存余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妄想在我身边溜走的机会。

功成身退,见好就收

狼除了捕捉一些弱小的野生动物作为自己的盘中佳肴外,也会捕捉羊、牦牛等家畜。狼在捕食这些家畜时,动作十分敏捷。往往乘其不备,猛扑上去,首先咬断其喉管和动脉血管,然后拼命吸取它们的血液,使牲畜失去抵抗力,迅速死亡。一只狼蹿进羊圈,一夜能咬死数十只羊。而实际上它顶多只能吃上一只。可见狼对牲畜的危害有多么大。

狼平时捕食的家畜主要是羊。因为羊的体形小、怯懦、容易捕捉。尤其是那些小羊羔,更是它们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猎物。一个老牧民讲过这样一件事:某日,他在山上放羊,突遭暴风雪袭击,羊群惊散,四处奔跑。正当他忙于拦堵羊群时,一条狼猛扑过来,叼起一只小羊,拔腿就跑,让人防不胜防。

狼在猎物到手之后,就会迅速离开,决不逗留,可谓“功成身退”。而进一步的引申,也就是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也难怪这一法则从古至今在政治上运用之妙了。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是“不自矜,故长”。说的就是功成身退的道理。

“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则不思进取,而大道是无止境的。圣人治国,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搞个人崇拜,并深明功成身退的哲理,有上有下才是“曲”,进是为了人民,退也是为了人民。只有让后备力量跟上来,国家才能持久安定,社会才能持续发展。领导职务终身制,是社会停滞不前及政治腐败的最大祸根。圣人功成身退,不但与己无损,反而更加美化了他的光辉形象。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深明功成身退的道理,从而,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也使自己在后人眼中的形象更加高大。

“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你必须要让自己停下。”这是准备退出国际赛场的法国球星奇内丁·齐达内说的一句话。就在32岁的齐达内决定宣布挂靴的前几天,英国最优秀的足球天才之一保罗·斯科尔斯宣布他将退出国家队,尽管他正值29岁盛年,在赛场上还可以再拼几年。

就像球场上一脚漂亮的任意球一样,选择恰到好处的退出时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年轻人在赛场上的运动年龄有多大,他们做到了许多商界、政界领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事业的巅峰,很多人选择了急流勇退,去过另外一种生活。

选择恰当的时机退出自己多年拼搏的那个舞台,一直是许多领导者所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之一。“要想在自身、家庭的利益和事业的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永远是个难题。”DDI公司英国分公司总经理斯蒂夫·纽霍尔如是说。DDI是一家总部设在美国的人力管理咨询公司。“有时候,能干的领导者在达到事业巅峰之后仍在继续干,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你可以认为,领导者也应该像对待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要重视有关自己的继任问题。”他进一步补充说。

体育世界另一个达到巅峰却急流勇退的典型例子是英格兰橄榄球队前队长马丁·约翰逊。他自传的封面上是约翰逊一张带着伤但神情高兴的照片,2003年11月在悉尼夺得橄榄球世界杯后,他正高高举起奖杯。他这张兴高采烈的照片记录了他作为英格兰国脚的最后时刻:退役的最好时机已经到来。

见好就收,固然是件好事,可问题是许多人却不想见好就收,不想功成身退,因为他们放不下荣誉,放不下掌声,放不下太多太多。巧妙运用狼的这一生存法则,在生活中自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实惠。而功成身退,做到不拖泥带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现有的舒适生活、条件或成就是自己辛辛苦苦“闯天下”打下来的,让任何一个人轻易地放弃这一切都是一件困难的事。

1815年6月18日清晨,拿破仑又一次来检阅军队,他不会想到,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检阅。之后,法军向滑铁卢开始猛攻,英国步炮兵以密集火力迎击,苏格兰骑兵跃马反击突袭的敌人。

傍晚时分,在拿破仑的亲自率领之下,近卫队冲入英军的纵深处,在此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法军右翼突然传来炮弹的轰鸣和骑兵的呐喊——布吕歇尔率3万普鲁士军赶来参战!拿破仑没有让部队停下,而是下令继续进攻,并期望追击普军的格鲁希元帅能够随后赶到支援。

时间已经到了夜里,普军冲破了法军的右侧阵营,拿破仑手下失去控制的部队向南四散奔逃,直至第二天才被收容起来,然而,因为丢失了所有的大炮,无法再继续战斗。战场上遗弃下2.5万名死伤的法国军人和2.2万名死伤的英普联军官兵,哀号之声响彻整个野外,这凄惨的场景,成为滑铁卢战场上最后的一幕。

战役结束后,拿破仑回到巴黎宣布退位。他在去美洲之时被英舰截获,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那岛上,1821年凄惨地死在那里。

拿破仑一生曾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其成就远远超过此前的名帅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和菲德列大帝等世界著名统帅,但由于他不懂得急流勇退,一心想成为世界的主人。但最后也只能是先陷于西班牙游击泥潭,再败于莫斯科,功业终结于滑铁卢。如果拿破仑能够及时地见好就收——不攻打滑铁卢,他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可一切都已经晚了,能够让我们深思的也只有:当退则退,当收就收,人生不能太过于贪心。

刘邦打败项羽以后,进入了都城长安,各位开国元勋正喜气洋洋准备享受富贵荣华之时,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首要谋士张良却突然病了,并且病得不轻,“杜门不出岁余”。张良果真病得如此厉害吗?为何身体比张良好的刘邦后来都病死了,张良还活着?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张良知道自古功高之人少有长命者,于是他就选择了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以便保全自己。

能让刘邦佩服的人有三个:张良、萧何、韩信。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而“三杰”中,韩信以“谋反”罪被杀死在长乐宫,萧何以“贪污”罪被捕入狱,这都是因为功劳太高,让统治者感到了威胁的缘故。敌国已破,劲敌已亡,留下这三个本事比刘邦大的人还有何用?难怪刘邦听说韩信已被吕后所杀的消息后,“且喜且怜之”。

萧何经入狱之后,被吓破了胆子,在刘邦面前服服帖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多少减轻了刘邦的顾虑。而作为“三杰”之首的张良,此时自然成了刘邦的心腹大患。如果让他居于民间,只能让刘邦更不放心。所以,张良便“病”了,而且病得朝不保夕,此亦士人在封建专制重压逼迫下想出来的全身之策,外示病弱权作保命全身之计。可见张良不但谋略之深,而且考虑问题比较长远。

汉朝的一位重臣东方朔,也是一个懂得功成身退的人。当年,汉武帝刘彻为太子时,结交了布衣之交张汤、灌夫、李陵、郭舍人等。一群年轻人自视为“太子党”,怀着建功立业的共同梦想。而刘彻祖母窦太后却因维护窦氏外戚家族既得利益,千方百计欲废掉太子刘彻,让小儿子梁王取代刘彻的未来天子之位。

年轻的刘彻身处险境而自己却一点都不知道,是奇人东方朔,几次为他指点迷津,使他屡屡有惊无险、逢凶化吉。最后刘彻终于棋高一着,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在贤臣的辅助之下,汉武帝奋发图强,内平叛乱,北胜匈奴,结束了只靠“和亲”维持屈辱和平的70年汉朝历史,把汉朝推向最强盛的峰巅,开创了一个盛世的太平汉朝景象。

但是,在这个时候,本可以加官晋爵享受荣华富贵的东方朔,却功成身退,远走高飞,消失得无影无踪。

还有一个熟谙此法的是清朝末年的大臣曾国藩。他的湘军打进南京的时候,太平天国的王宫里面,有许多金银财宝,都被曾国荃搬走了。

这件事,连曾国藩的同乡至交好友王湘绮,也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在写《湘军志》时,固然有许多赞扬,但是把曾氏兄弟以及湘军的坏处,也写进去了。曾国荃的修养,到底不如哥哥,还有一些重要干部,对于外来的批评,都受不了,向曾国藩进言,何不推翻清朝,领兵打进北京,把天下拿过来,更曾有人把这意见写字条提出。曾国藩看了,对那人说:“你太辛苦了,疲累了,先去睡一下。”将那人打发走以后,把字条吞到肚中,连撕碎丢入字纸篓都不敢,以期保全自己的性命。这时曾国荃很不服气,为此,曾国藩给他写了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劝他学习古人,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当退时则退,不要贪心。正是因为这样,曾国藩才能够保全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不至于受到伤害。

功成身退,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不仅仅体现的是一种智慧,也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胸襟。特别是在你已经预见到了将来的生存危机,而你想追求的又是另外一种生活的时候,不妨做个有先见之明的人,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毫不犹豫地“功成身退”,

现在的社会给我们提供了相当宽松的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机遇,能不能够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关键还在于个人。

韬晦有度,进退有方

狼性的多变,转化为做事,其实也就是韬晦有度。“韬晦”,即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真实抱负,以免引起对手或政敌的警觉,耐心等待,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失为一种变通的好方法。或许有人会说这样一来不就有“窝囊”之嫌了。其实不然,面对猖獗的恶势力,只知躲避、退缩而永远都不敢挺身而出,无所作为者,谓之窝囊;而善于从容退让,暂时忍受屈辱,暗地里默默积蓄力量、等候转败为胜的时机,这也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此亦韬晦之计,是大智大勇之表现。

韬晦,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隐藏、伪装的意思。春秋时代的老子曾有一段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此即韬晦之术最早的理论化总结。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人们的真实面貌和目的常常需要用假象掩盖。中国古代的权术家们很早就学会了在政治斗争实践中运用韬晦的手段,从志向、才能、名望、感情、生理等各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掩饰和伪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斯坎德是中世纪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他曾经作为土耳其苏丹的宠臣,统治着阿尔巴尼亚的人民。当时,土耳其已经侵占了阿尔巴尼亚,为什么斯坎德甘心情愿地为其主子效劳呢?既然他是侵略者的一个工具,为什么又会被称为民族英雄呢?

其实,对于土耳其侵略阿尔巴尼亚的行径,斯坎德是深恶痛绝的,尤其是在他幼年的时候,曾被作为人质扣留在土耳其。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坎中。但他是个有心计的人,使用韬晦之术,取得了土耳其苏丹的欢心。苏丹送他进军事学校学习,并委以重任。他也俨然以土耳其的贵族自居,似乎已经忘了自己是一个阿尔巴尼亚人,忘了土耳其对自己民族的侵略。

在取得土耳其苏丹的信任,特别是当上了阿尔巴尼亚行政长官之后,斯坎德就开始与各地的反土耳其力量联络,百姓们也希望他能够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进行复国运动。但斯坎德认为时机还未成熟,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就要前功尽弃,而且还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后来,被土耳其占领的匈牙利人民爆发了起义,斗争的烈火越烧越旺,土耳其统治者为了镇压起义,从阿尔巴尼亚抽调兵力。斯坎德认为反土的时机已到,他从紧张的前线抽兵回地拉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阿尔巴尼亚的所有军事要塞,完成了国家复兴的任务。土耳其调集大量军队攻打阿尔巴尼亚,斯坎德将部队化整为零,巧妙地隐蔽起来,并且传出风声:“斯坎德已经躲进深山老林。”

其实,这不过是斯坎德的又一韬晦之计,他自知不是土耳其军的对手,也了解阿尔巴尼亚各部族首领的妥协动摇性,所以从公开的战场转入到地下斗争。他不失时机地调动部队,并加以集结和训练。正当土耳其庆贺再次征服阿尔巴尼亚时,斯坎德的大军犹如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在地拉那附近,包围了目瞪口呆的土耳其人。

这次战争胜利以后,斯坎德牢牢地控制了阿尔巴尼亚的局面,不仅使侵略者闻风丧胆,那些动摇和妥协的贵族也信服了斯坎德。一个新兴的阿尔巴尼亚在欧洲逐步强大起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斯坎德没有韬晦之策,他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在下面的故事中,我们将看到聪明的村长是怎样运用智谋十分巧妙地将自己真实求人的意图隐藏起来,而以假象迷惑对方,以此稳定他人情绪,确保其沿着自己的思考轨迹行动,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

有一个村子里,种植的苹果树结出的苹果个大味甜,在市场上销路很好,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该村的道路不好,往外运输时总是很不方便,影响了苹果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村支部决定向乡里申请经费为村里修一条柏油路。

申请了好几次,无奈乡政府均以“资金不够,项目太多,排后再议”而婉拒。眼看着苹果销路那么好,可就是难于运输,村支部一班人很着急,便想出了一条计策。

一天,村长亲自带着一大摞请柬来到乡政府,把乡里的大小领导都请了个遍,邀请领导参观考察苹果产业的发展并举行苹果展览会。这样的好事,乡领导当然是欣然赴约。通往此村的道路太差了,领导们一路颠簸,尝到了这条路的苦头。不过,该村的苹果一条龙的发展模式还真是有看头,有前途,乡领导们对这个村的苹果产业赞赏不已。

这次展览会之后,该村的苹果产业很快惊动了县领导,县领导班子决定两个月后参观一下这个远近闻名的苹果村。

乡政府的领导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该村的道路问题,如果县上的领导再看到那样的路,肯定会怪乡里的工作没做好,乡政府就要倒霉了,于是紧急开会研究修路的问题。结果短短两天内,资金全部到位,第三天就开了工,在领导来参观之前,终于修好了这条路。

这个村长可以说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并没有直接要求乡领导拨款修路,而是以请领导参观指导为引子,并以县领导要来参观为名,乡政府就是再不想修路,也不得不修了,因为那可能关系到他们的乌纱帽的问题。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我们向对方表达可以利用多种假象隐藏真实意图,并用各种方式激起别人的热情,为我们的成功打下基础,这也是韬晦之计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