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看懂中国史
5197500000043

第43章 明(3)

公元1542年春末夏初的一个夜晚,不堪忍受嘉靖折磨的宫女们合谋要把这个残暴的皇帝杀死。当晚,嘉靖正在乾清宫西暖阁熟睡,宫女杨金英领着十几个年轻柔弱的宫女和两个妃子,溜进了皇帝的寝室。

“咱们下手吧!这样总比死在他手里好!”于是,她们有的蒙面,有的按腿,有的拉胳膊,另外几个宫女把绳子套在嘉靖皇帝的脖子上使劲拉扯,想把嘉靖勒死。由于一时慌乱,绳子打成了死扣,无法勒紧,嘉靖皇帝虽然被勒得气绝却没有死亡。伙同的两个妃子一看事态不妙,扔下了其他宫女向皇后报告去了,想以此得到宽恕。皇后立即带人赶来,救下了气息奄奄的嘉靖皇帝。

苏醒的嘉靖皇帝大为震怒,十几名宫女和那两个向皇后打报告的妃子,都被截断四肢、割断咽喉、凌迟处死了。其他含冤致死者一百多人。经过宫女发动的这次“壬寅宫变”后,嘉庆搬出了乾清宫,住在西苑万寿宫。他认为自己大难不死是神灵庇佑,故比以前更痴迷于丹药方术,终日修道以求长生。二十多年后,在他临死之前才又搬回乾清宫。

虽然明世宗昏庸无道,但是,不能否认,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几年确实是有所作为的,即便是后期常年痴于修道,他也并没有完全不理会朝政。

即位之初,世宗革除先朝蠹政,朝政为之一新。他打击旧朝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高度集权。他还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

在明世宗迷恋道术,不理朝政以后,首辅严嵩专权二十年,吞没军饷,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在长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寇边,甚至兵临京城,大肆掠夺。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大明王朝的莫大祸患。

在用人上,世宗“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

明神宗:张居正改革

明神宗万历年间,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明穆宗的信任。公元1572年,穆宗死去,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明神宗即位不久,张居正成了首辅。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为此,张居正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一、在内政方面,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二、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一千三百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张居正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三千余座。他还与鞑靼的俺答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当然,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

因而,他的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尽管如此,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公元1582年6月,张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对派重新麋集,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

张居正的长子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代表大地主、大贵族势力的封建顽固派又掌了权,劳动群众生活更为痛苦。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当然也遭到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

明光宗:明宫三大案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长子,也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梃击案

朱常洛的身世和他父亲万历皇帝差不多,也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明穆宗朱载垕可要比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负责任。明神宗朱翊钧是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位皇子,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万历皇帝去世。由此可以知道,皇长子朱常洛出生后的日子是非常艰辛的。

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朱常洛的母亲王氏却只封为恭妃,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朱常洛长大后,万历皇帝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好在这些伎俩被大臣们识破,总算没有得逞。之后,爆发“国本之争”,众大臣用生命和鲜血为皇长子朱常洛争来了这个太子之位。

当上太子之后的朱常洛也没有就此安定下来,宫内、宫外的斗争始终都在威胁着他的地位,甚至生命。好在朱常洛在残酷的斗争中已经渐渐成熟,各方面表现中规中矩,让万历皇帝也无话可说。就在太子之位渐渐稳定下来之时,最着急的要算郑贵妃了,为了让他的儿子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她不惜孤注一掷。梃击案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

一天中午,一个壮汉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宫准备行刺,被值班太监当场抓住,朱常洛才算躲过一劫。一个农民如何能闯进戒备森严的皇宫,又如何能轻易找到太子居住的宫殿?看来此中必有内情。

经过反复审理,案情牵涉到了郑贵妃,却没有进一步追查。两个太监做了替死鬼,此案草草结束。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此案成为了明宫三大案之一。

红丸案

万历四十八年,朱常洛历尽千辛总算登上了皇位,成了君临天下的帝王。在他即位的前十几天,朱常洛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

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则杯水车薪,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叛乱叠起。他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放了出来,恢复了官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他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正当百姓望治之时,皇帝却突然病倒了。

泰昌帝未即位的时候就好女色,即位之后郑贵妃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向皇帝进献美女,泰昌帝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又已年近四十的年龄,加上即位之初处理政务非常繁忙。所以,后宫频繁的纵欲,使他很快就病倒了。

这本来不是什么大病,吃几副补药,静心调养一段时间应该可以复原,但是掌管御药房的太监崔文升向皇帝进了一剂泻药。泰昌帝当天晚上腹泻三四十次,身体一下就垮了下来,再也起不了床了,而且病情日趋恶化。

就在这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两粒红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后,病情稍见好转,用了第二粒后泰昌帝昏昏睡去,并于第二天清晨驾崩。红丸到底是什么药,是否有毒;崔文升为什么要向皇帝进泻药,这些都已无法弄清,这件事史称“红丸案”,最后也不了了之,成为了明宫又一大案。

移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