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
5209800000032

第32章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思考(3)

我们认为,女性学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这种内在联系是有其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的。

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它既不断变革,又是有历史继承性的。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思想理论的发展也是如此,它只能是在它的前驱者传下来的特定的思想理论资料作为前提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在中国,女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土壤上生长是客观的事实。

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与发展,它寻求的是全社会的公正与平等,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的解放问题当然在它的视野之内。妇女解放运动追求的男女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部分,而要真正实现社会平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与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包括一切男女在内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真正平等。妇女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女性理论研究最科学有力的武器。

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考察女性问题而形成的妇女解放理论中的许多论断,经受了中国乃至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实践的无数次检验。

20世纪初叶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入中国,成为“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妇女问题和指导妇女运动的思想武器。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始终与民族民主革命同步前行,使占世界妇女总数近四分之一的中国妇女的命运得到改变:从“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下挣脱出来,成为与男人一样的“人”:打土豪,分田地,当家做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锅台”旁解脱出来,成为与男性一样不可或缺的社会劳动者:同工同酬,同权利同义务。今日中华大地,男女平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基本国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女性群体不可避免出现了某些分化,但就总体而言,劳动妇女的解放与发展仍然是我国妇女运动与妇女理论研究关注的重心。中国女性学的这种价值取向决定了它只能以为全世界劳动群众解放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根基。西方纷繁斑驳的女性主义理论与运动,大多局限于为中上层妇女服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其社会中大多数劳动妇女的解放与发展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给予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理论研究“更广阔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更高远的思维起点”。因此,创建中国特色的女性学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毫无疑问,中国女性学要创造新观念、新体系,“术语革命”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

女性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历史性科学。说它是历史科学,是因为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的概念、范畴、体系同它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只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久性地拥有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发言权。而“理论的扩展或建构往往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概念”。恩格斯曾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也强调:“从逻辑的一般概念和范畴的发展和运用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史——这才是需要的东西!”因此,术语创新是女性学理论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女性学“术语的革命”,其一,要淘汰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悖妇女解放与发展规律的范畴、术语。其二,要不断更新、改造那些曾经在推动妇女解放发展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发展其表述已不再精当的概念和命题。其三,更为重要的是要以新创的术语来实现女性学对新的女性现实状况与发展问题的有效言说,从而在现实与逻辑的互动中拓展其理论生长的空间。

当然,这里要注意两种倾向的干扰:

一是固守关于妇女解放理论的个别论述,不愿把脑袋伸向丰富多彩的妇女现实世界。只能用经典作家的概念、术语来思维,离开了经典作家的话语,就不会说话,结果是虽然说了不少,但总给人了无新意之感。缺乏新的概念和术语,也就缺乏通向新的现实的梯阶和环节;缺乏认识现实之网的网上纽结,理论认识就无法延伸、展开,这样,女性研究将被窒息,女性学理论体系也就无从发展创新了。

二是把西方各种女性主义理论的概念、术语不加转化地引进女性学基本理论中,把女性学当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中国女性学是要对中国女性的生存发展做出有条理的说明,而不是堆积起一些有关女性的不相干的、毫无联系的和偶然的知识。“所谓理论就是一些系统地联系在一起的命题”。一种理论框架内,概念、范畴、术语之间要实现彼此“系统地联系”,要有“共同适合于逻辑上的包容关系”。这些理论之所以不能相互比较,或者是因为术语不同,或者是术语虽同但内涵有异,或者是因为它们分别属于一些特殊的思想体系。因此,“术语的革命”应该是在既有理论认识之网的经纬线上作合理的自然的延伸,从而形成新的认识网结,改变原有经纬线上零散的疏漏的状况。那种脱离本土实际、脱离女性学基本理论的逻辑框架及其系统性而进行盲目的概念引进和术语翻新,往往会成为以话语膨胀为特征的学术泡沫,并不是真正的术语革命。只有在科学的理论体系内进行合乎逻辑的术语演绎与推导,才能成为女性学可贵的学术积累。

进入21世纪,推进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认真关注世界女性理论研究成果,按照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去批判性地选择,就一定能在建设和发展中国女性学中做出我们的贡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妇女问题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妇女问题至关重要。彭珮云在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妇女发展的基本状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我国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程度已经很高了,应该满足了;一些人则认为妇女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甚至某些社会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之改革开放前倒退了。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看不到已经取得的成就,就容易悲观失望,丧失前进的信心;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就会盲目乐观,也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妇女问题,既包括妇女解放问题,也包括妇女发展问题,而“妇女解放与妇女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在妇女运动的整个过程中,促进男女平等始终都是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解放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不平等存在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指出,在阶级社会里,男女不平等是同妇女受阶级压迫联系在一起的,男女不平等源于私有制,在阶级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实质是妇女受阶级压迫。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之所以还较普遍地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我们感到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第一,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是制约女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妇女发展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妇女问题,如妇女教育、妇女健康、妇女摆脱贫困等问题都必须依赖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特别漫长,封建思想的影响特别深远,在当代中国它仍然还影响着人们,比较突出地表现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还被许多人所接受;女性的生育的社会价值、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还未被人们普遍认同,造成家务、抚养子女主要由女性来做,而女性用在家务和生育、抚养子女上的劳动又被认为不具社会价值,使女性在资源分配、就业等方面还无法实现与男子平等。“改革开放以来,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逐渐形成的男女平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挑战。在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众传媒不经意地普遍地复制这‘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定型,夸大女性年轻美貌的外在价值。以‘现代时尚’为名鼓励妇女适闲消费甚至靠男性供养,把女性当作商业的买点跟治安男性成功的标志。在这种背景下,‘男尊女卑’的旧传统、旧观念有所回潮”。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由53.9%的男性和50.4%的女性表示赞同,男性支持率比1990年还高了2.1个百分点。对近年来社会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34.1%的人表示赞同。值得警觉的是,女性支持该观点的比例高于男性7.1个百分点,达37.3%。调查表明,家务劳动依然主要有妇女承担,于1990年相比,城乡男女两性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由女性为主承担家务劳动的格局仍未改变。有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教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比男性多2.7小时,两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差距仅比1990年缩短了6分钟。城镇在业女性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平均为2.9小时,仍比男性多1.6小时。

第三,中国妇女的解放一直是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的,国家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和政策倾斜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妇女的权益,缩小着男女的不平等的差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干预的减弱,妇女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时因缺乏国家和政府政策、方针的支持更显力不从心,加剧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第四,在当代中国,妇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进一步发展问题,发展资源包括教育和培训等多方面的容量决定了妇女的发展空间。在我国,由于国力的限制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都比男性少,而因家务和抚育子女主要由妇女来承担又限制了她们的流动,妇女对这些主要发展资源的占有远远少于男性,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妇女与男性的平等竞争,拉大了他们之间的距离,造成男女不平等的进一步扩大。2000年中国妇女第二次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显示,“妇女在教育、培训、劳动力、资金、闲暇、稀缺资源占有量等方面与男性相比相对不足”。

第五,中国加入WTO后,更加广泛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新机遇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巨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竞争,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的竞争主要就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中国广大妇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还是一个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尤其农村妇女,而农业是我国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妇女总体弱势的地位必然带来她们在面对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方面压力更大。“全球化过程日益渗入我国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是我国现阶段男女不平等的重要影响因素”。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经济全球化与女性发展”问题中加以具体分析。

这些来自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造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还很大范围的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男女不平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并且也不会在未来短时期内解决。不平等不仅存在于男女之间,也存在于男人之间、女人之间,男人与男人是不平等的,女人与女人也是不平等的,当然,后两者的表现形式较第一种有所不同。因此,男女不平等只是人类社会各种不平等之中的一个表现方面。但是,“在所有的社会不公正现象中,持续时间最长、跨越领域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是性别的不公平和不平等,它贯穿于任何阶层、任何地方、任何行业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平等的实现,有赖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尽管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趋势不是自然而然的,必须经过我们长期不懈的奋斗和努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解放的道路和途径

把女性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针对有人提出的用“妇女发展”代替“妇女解放”的观点,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李静之研究员分析了妇女解放与妇女发展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她指出:“‘解放’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不是‘发展’这个概念所能代替的”。“当今的妇女问题,有‘发展’问题,也有‘平等’问题。‘发展’问题,当然放到妇女发展中去讨论,‘平等’问题(包括发展中的不平等),则要放到妇女解放任务中解决。”我们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平等和发展(即解放和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只有争得了进一步解放,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争得进一步解放”。

应该说,妇女解放在不同时期的任务和标志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男女平等”作为妇女解放的口号无疑是切实可行的,“至今还没有一个新的旗号能像‘男女平等’准确、深刻、简明地揭示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质”③,正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的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争取男女平等这一口号才更加有针对性。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则是未来社会的奋斗目标,虽然这一目标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确是我们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