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5286400000029

第29章 活在当下,脚下踏去是坦途 (3)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让我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最了解水车的人,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样呢?”

青年答道:“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水车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水车若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保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入世与出世不是截然分开的,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弘一大师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仍然主张“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他本身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在太平寺中,弘一法师见到了前来拜访的老友穆藕初。叙旧之后,两人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谈到佛法上来。穆藕初对于佛教并无多少了解,不过他在一些哲学、文化类的书籍中见过一些批评佛教的观点,总觉得佛教是一种导致人出离世间,逃避家国社会责任的宗教。当此国家衰微,正需国民奋发图强之际,佛教于世又有何益呢?

弦外有音

弘一法师解释说,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都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来指导人生,利益世间。就大乘佛教来说,其菩萨道精神,更是充分体现着济物利人的人世悲怀。凡有志于修学佛法者,皆需发大菩提心,立四宏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自励精进,无量世中,怀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济世利人之事,都可摄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会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呢?

何不换一条路来走

智慧点金石

人生路有多条,何必将自己逼进死胡同呢?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在关闭了一扇门时,就会打开另一扇窗。在人生走到歧路或绝境时,千万莫绝望灰心,因为这正证明了另外的路才是正途。

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条路走不通,何不换一条路来走?人生是一个进退棋局,是在永远不断地开荒拓土,铺道路于旷野。

故事苑:曲径通幽

进一步,容易;退一步,难。大多数人能成功,却不能全身而退;少数人看透功名实质,重视过程,看淡结果,终能功成身退。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之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进退的啊。”

高僧将衣钵锡杖传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考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弦外有音

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看透功名利禄,看破世间百态,该进则进,当退则退,不要偏执一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心境。须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立足长远,脚下踏去是坦途

智慧点金石

成功,是每一个奋斗者的热烈企盼和向往,是每一个奋斗者为之倾心的夙愿。而对成功的追寻就像是一次出门旅行,比如说到近郊的乡下,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顿,回来了肚子还饱饱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说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两三个月的粮食了。

俗语说得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既然一天建不成辉煌的罗马,那就让我们专注于建造罗马的每一天。这样,把每一天连起来,终将会建成一个美丽辉煌的罗马。

故事苑:曲径通幽

有这样一个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人生中长远眼光的重要性。

在四川一个偏远的大山里,有一座很少有人去的寺庙。寺庙里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很贫穷,穿着衣不蔽体,吃得也很简单,身体瘦瘦的;另一个和尚很富有,穿着丝绸的衣服,吃着上等的食物,大腹便便,脸上油光发亮。

当时,人们都认为南海(今浙江普陀)是个佛教圣地,很多外地的和尚都把能去一次南海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了一通穷和尚,突然大笑起来。

穷和尚被他笑得莫名其妙,就说:“怎么了?”

富和尚问:“我没有听错吧,你想去南海?你凭借什么东西去南海啊?”

穷和尚说:“带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行了。”

“哈哈……”富和尚笑得都喘不过气来,“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路,路上的艰难险阻多得很,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几年前就准备去南海的,等我准备好充足的粮食、医药、用具,再买上一条大船,找几个水手和保镖,就可以去南海了。你就凭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怎么可能去南海呢?还是算了吧,别做白日梦了。”

穷和尚不再与富和尚争执。第二天,富和尚发现穷和尚不见了,原来,穷和尚一大早就带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悄悄地离开寺庙,步行前往南海而去了。

果然,就像富和尚说的一样,去南海的路很遥远、很艰辛。但是,穷和尚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一路上,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盛上一瓶水,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化斋,有时,一连几天都遇不上一户人家,他就忍饥挨饿。路上有些地方是悬崖峭壁,有些地方野兽成群,有时狂风暴雨,有时大雪纷飞。穷和尚一路上尝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很多次,他都被饿晕、冻僵、摔倒,但是,他一点也没想到过放弃,始终向着南海而去。

一年过去了,穷和尚终于到达了日思夜想的南海。

又过了两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依然是带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穷和尚由于在南海学习了许多知识,回到寺庙后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而那个富和尚,还在准备买大船呢!

穷和尚就比富和尚少了一点钱和物资而已,从心志的意义来说,穷和尚反倒是富和尚,富和尚却是真正的穷和尚。

弦外有音

其实,人生亦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制订出自己的人生计划,并为实现这个计划而生活和工作。如果你能把你的人生计划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能帮助你随时集中精力,发挥出你人生进取的最高效率。

只是,一定要记住,你在表达你的人生计划时,一定要以你的梦想和个人的信念作为基础,因为这有助于你把自己的计划定得具体,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有了精确的计划就行了吗?似乎还缺少什么。再好的计划,如果你总是瞻前顾后,就会使生命陷入停滞,最终计划也不能得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