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理论中将人的自我意识归纳为三种,即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自己身体健康、外貌美的追求等;社会自我在意向上表现为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心理自我在意向上则突出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并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等。作为与社会心理学有着密切关联的服饰心理学来说,当然在互通之外,服饰心理学还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基于着装心理分类繁复的特点,在此暂且将人类求美,即寻求理想着装形式和求整洁,亦即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重合的心理活动现象,放在满足修饰本能小节中。另外,由于人类繁衍生存数千年来,始终存在于不可消失的两性之间的吸引中,而且与人类求美、求整洁等心理行为存在着内部的必然联系,因此也将其归为这一小节之中。
人类试图满足修饰本能的欲求还是带有相当比重的自然属性的,特别是比起服饰心理中炫耀意识、自卑补偿意识、求同从众意识来,显然后者的社会化成分要多得多。
一、求美——寻求理想着装形式
人都有对美的需要,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潜在欲求(图54)。美学家认为它表现为对形式、结构、秩序、规律的一种把握与感受的欲望。心理学家则把它看作是人在精神上对结构、秩序、规律、对称性的需要。无论从美学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去考察,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对美的事物、形象、品格的审视和感受的心理需求。所以说,既然着装心理中有求美的成分,那么首先应该确定什么是服饰美,或更全面一点,什么是美的整体着装形象。但是,要想对服饰美用对称、结构、秩序等一般美学法则去说明,那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把着装者寻求的服饰美,这个无论如何也不能绕开的问题,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予以说明。同时要注意,这是服饰心理学中分析的求美活动,与普通美学中论述的内容有所不同。
服饰美和整体着装形象美,在所有着装者心目中与所有着装形象受众心目中,有两层含义,而且人们确实也是常常这样去观察和分析的。这就是有外在形式的美(单纯的),还有通过外在形式显示出的内在意蕴的美(复合的)。常听人们在议论某一着装形象时说“这身衣服真美。”、“他的那件衣服挺好看的!”、“噢,天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是着装形象受众感受到服饰的美或是对整体着装形象的漂亮、好看等纯外在形式的评判。如果人们议论某着装形象“穿这身衣服太美了,正适合你”或是“他穿那件衣服真有风度”等,这种综合体现出个性和风度的着装效果,是通过着装形象受众的视觉感受传达到大脑,然后总结出来的,是对着装形象复合美的一种肯定。
如此看来,人们能够凭直觉观察并感受到着装形象的美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要想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问道:这个美需要怎样说明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服饰美,或着装形象外在形式美是:均衡的款式,谐调的色彩,富有巧思的装饰,完美的搭配以及精良的工艺。着装形象复合美是指服饰与人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如个性鲜明(广义为地域、民族,狭义为单个人)或光彩照人(指气质、风度的成熟,并非单指服饰华丽)。就服饰心理学中的着装心理而言,这只是对着装形象美认知的一般规律,不可能包括所有人对服饰美或着装形象美的感受和标准。美学界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尚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更何况着装形象美的概念呢?有的美学家有“美在每个人心中”的提法(图55),这听起来好像有些强调主观的味道,用在服饰心理学上却具有借鉴意义。确实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评定标准不同,有时候竟有天壤之别,又怎么能强行定出一条标准,去强加在所有人身上呢?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所以说“美在每个人心中”实际上已经含有客观成分。每个人对美的标准如何估评,还要受到各种来自社会意识的多方面的制约。社会的人本来就是客观产物,每个人心中有一个美的认定标准,正是最现实的,最有理论根据的,因而也是不容否定的。
人对美的需要、欲求、期望、意向,是人类求美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它一旦与对象的美的特质发生碰撞,便自然会派生出一种对美的形式的指向性意志需求和表现欲。着装者有这种心理活动过程是正常的,也正是因为人类有求美的原动力,因而对服饰美非常敏感,一旦形成一种服饰美的标准,便立即想在自己身上得到实现。
(一)对服饰美标准的认定
有关对美的标准认定的理论,早就被哲学家、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争论过,不过有一点,即这种认定因时代、地区、人种等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标准的结论,是被研究者们一致认可的。服饰美虽说只是人类生活中五花八门的美的一小部分,但由于它与人类生活须臾不可分,因而服饰美的标准历来为人们密切关注。其标准在发展中也形成了各执一说,谁也无法理解谁,谁也无法说服谁的局面。
中国古代最讲究褒衣博带,认为只有宽大的衣袖、肥硕的袍身,才显示出儒雅飘逸之美。可进入清代末年时,人们对这种服饰美开始怀疑,以后竟以合体的衣装为美,并逐渐抛弃了宽袍大袖。同在束缚女性的封建社会,各时代也表现出对美的认知的差异性,如唐代女性以袒领服为美(图56),就令其他朝代的人们为之瞠目。欧洲人虽然数千年来一直以袒领服为美,但是女性的下装又必须遮住双腿。20世纪初以来,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惆怅和紧张,于是拖曳在地的女裙开始缩短,以前用服饰强调出的夸张的臀部和凸起的胸脯、紧束的腰肢全都逐渐改变。到1925年时,女裙开始短到膝盖处,这种裙子长度一时被认为是最美的样式。在此之后,随着世界时装界的兴起,衣服及其佩饰的美的标准,已经频繁变幻。只要有一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美的服饰出现,立即就会引起反响。当然,这种变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刚刚逝去的美的服饰标准总难以被人们重新认定,而相隔一段时间的美的服饰标准倒会稍微有些变动地重又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刚刚逝去的美是被当前新的美所取代的,是被爱美的人所厌烦的。但是早已被淡忘的美却往往使当代人感到陌生和新鲜,也许还与新的审美需求有某种巧合之处,因而会再一次以新的面貌成为人们心目中美的标准。这种现象反映在服饰上尤为显著,这在本套丛书的《服饰社会学》一书中可以看到,如时装的流行规律。
由于时代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服饰美的标准,呈纵向游动的态势;由于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服饰美的标准,呈横向固置的态势。当然两者不会截然分开,有时会出现交叉、重合、并行的现象;有时又会咫尺千里,有天壤之别,甚至水火不相容。
欧洲人认为服饰能显露出人体的完美诱人的线条、轮廓和肌体结构是美的;亚洲人却认为服饰只有含蓄地体现出人的内涵才算美;非洲人则觉得服饰凉爽、洁净,色彩艳丽是最美的。当然这是最基本的服饰美标准的差异,这是服饰文化圈比较中应该详细分析的内容。这里旨在说明美在服饰上的概念是很难以一言以蔽之的,特别是服饰美的标准。
同在一个大洲内,东非、西非、南非、北非有着不同的服饰美标准;同在一个国家中,也往往不能统一这种标准。就从中国西藏女性对“帮垫”(围裙)的美的设计样式来看,服饰美的标准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差异于毫厘微末之间(图57)。藏北女性以梯形帮垫为美,下面再饰有长穗,两侧加“加洛”氆氇边,这种帮垫被认为是最美的。昌都农牧区妇女认为束扎花条帮垫最美,如果在帮垫中间约四分之一处有一段花条纹,那将集中体现了天地的美色。而昌都城镇的女性却认为素帮垫是最为考究的,没有花纹、没有色条,只是一块蓝、黑或灰色的氆氇或棉布,这才体现出纯正的美质……不管怎么说,她们都固执地认为只有自己认定的那条服饰美的标准才是天经地义的。只有当她们不知从何种原因,诸如迁徙、错居、掠取或正当交往等历史变革中突然意识到外地的服饰引起自己美的兴奋点时,她们才会暂时放弃自己原有的标准,而去以新的“美”来全部或局部、迅即或缓慢地取代过去多少年坚持不变的美的标准。
说美在每个人心中不为错,至少对于服饰美的认定来说,就有这么一个特点,民间俗语“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对服饰美标准的实施
当处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意识到服饰美的存在,并有了服饰美的既定标准以后,就会程度不同地在自己和自己的亲属身上予以实施。如果说人类爱美是天性,那么按照美的标准去设计、去创造,就是人的本能了。具体到服饰心理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寻求理想的着装形式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物色、制作美的服饰也是基于人求美的心理机制,出于人的修饰本能。当然,就本能来讲,这种试图寻求理想着装形式的动机又是生理所造成的,它还不同于服饰美学中的有意审美与创作构思,这里显然是人的本原成分要多一些。
人类的祖先,由于每时每刻都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中,所以存有强烈的自卫本能。他们总梦想着自己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便能够与周围的威胁抗衡,于是他们便以现实世界中的珍禽猛兽为对象,又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了集中美与威的神异形象。他们用动物的羽毛、表皮、牙齿、爪掌来直接装饰自己,认为这就是最恰当、最理想的着装形式。因为美丽的羽毛和动物表皮,寓意着一种人所不具备的神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威武的爪、牙又显示着超乎常人的力量和征服欲。所以原始人将兽牙和海蚶壳穿孔与骨管一起佩戴在颈间(中国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即有两万年前项饰遗物),将野兽毛皮略加工而制成各式服装(刚果南部班图人将皮斗篷称作“卡罗斯”),将羽毛排列成图形戴在头上或披在身上(美洲印第安人和南非滕布人等,自古以来以羽毛为饰)。这些原始人以及如今仍保持原始生活方式的人始终认为以动物身上的某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服饰是相当美而有力的。不然的话,他们怎么会把猎获的狼皮中间挖一个洞套在颈上,并且不加任何装饰,任凭狼头悬挂在胸前,狼尾正好拖在臀后(美洲明尼达里部落的印第安人)?怎么会直接佩戴灰熊爪,以此为美饰呢(北美西北部印第安人)?怎么会将猎得的鸟类头部割下,经涂血加工后直立着安在自己头上,认为它比彩色的王冠还美呢(南非森林中生活的布须曼人)?这几个例子只不过选自较原始的年代和部落,而且只举了几个以动物为服饰的实例,在此旨在说明,人一旦有了有关服饰美的标准后就会竭力实施,不管别人看着有多么恐怖,有多么荒谬,只要自己看着美,那么这种追求就会一往直前,义无反顾。其实人不仅是对动物有这种移情心理,对植物也一样,都是当时的生态使然。
人们在爱美这一天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对服饰美的本能的寻求。这种寻求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得到强化与丰富,这种寻求已找到一个落点,这就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求,它是在比它低级的生理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或稍后出现的。而在它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积累经验,锻炼感知对形式直接把握的能力,丰富了表象的储备,提高了对表象加工制作的能力,深化了理解对形式意蕴的领悟能力,塑造了情感功能,并使之更加理性化。于是,服饰美的标准在人们创造与完善服饰的过程中不停顿地变化、发展,而人们又在服饰美的实施中,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人类寻求与创作理想的着装形式的漫漫长路上,人的求美的意识也在不断升华,无数的在服饰美实施中的闪光点,表明了人类文化生活的突飞猛进。
应该看到,服饰心理学中着装心理包含的求美本能,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因为以后论及的很多条目都与人类爱美与求美动机有关。求新、求异,甚至求怪,都会有求美的因素。树立自我形象与吸引异性等着装心理反应中,也当然有求美的成分,因为人们即使潜意识中崇神或畏鬼,但当他装扮自己,寻求一种理想着装形式时,仍然是本着求美的愿望去实施的。因此,人只要有一线生机,一丝自由,他都愿意尽可能地满足对服饰美的寻求,至于结果是衣装褴褛,还是袒胸露体,往往有相当复杂的原因。
总之,寻求理想着装形式,是人对服饰美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想;求美,也就成了着装心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诸多着装心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其中很多是以求美为主线的。
二、求整洁——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重合
如果就一个具体着装者的着装心理来分析,好像是求整洁要比求美简单一些,做起来也容易一些。似乎求整洁更接近自然的人,因而比求美的文化层次要低。实际上,这种说法是被服饰整体效果的表象所迷惑的结果。因为在一般着装形象受众的心理感知中,认为人们着装心理中追求服饰的整齐与洁净,是最基本的,只有更高一步要求,才可能会出现求美的意愿。这是一个未假思索的感知。只要再稍加分析,就会对着装者为什么要求整齐洁净发出质疑,这时的答案往往非常直率,然而却出于一般人甚至包括着装者自己在内的意料之外。因为大多数人会说:“为了好看呗!”或是“为了看着舒服、爽眼。”那么,何为“舒服”、“爽眼”呢?还不是美吗?只不过它被包孕在美之中。舒服与爽眼是两个十分通俗的字眼。我们可以在此对其进行探讨,以便挖掘出着装者心理的内部因素与着装心理的基本起点。舒服——包括身体各部位在运动过程中不受阻碍,当然在不运动时也要保证身体各部位不感到负担或受到过分的束缚。只有当服饰穿戴在人身上,人不感到痛苦反而舒适时,才会在生理需求中得到认可,进而传导到心理,得出舒服的结论。这种舒服的标准还会因人而异——可忍耐程度如何;因年龄而异——老年多图舒适(图58),而青年人先侧重于美观,有时会对是否舒适不太在意;因时代而异——古代人多认为是否合乎仪礼重于是否舒适,现代人越来越不愿意受束缚;因性别而异——女性多情愿以不舒适换取美观,男性则多希望舒适;因职业而异——文职工作者兼顾仪表与舒适,武职与体力工作者则主要考虑到是否舒适;因行为而异——在社交场合中的礼服显然比平日的常服约束人,但人们心甘情愿……这是人们对于舒服的第一个认知概念,即舒服就是舒适,就是合乎人的生理机制与行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