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服饰心理学
5300300000016

第16章 服饰心理活动的三个层面之二——着装心理(3)

着装心理中的所谓舒服,还有第二个认知概念,那就是视觉上的审美满足。如一件或一身衣服的结构是否合理,颜色搭配是否得当,是否能首先引起观者(这里兼指着装者本人面对镜中自我形象)的视感官快感,进而由静观形式而得出情感经验,再升华为心理上的满足,即超越了生理快感,突破了个体身体感觉的狭隘的利益,从而包含了更为普遍的社会功利性。

爽眼比舒服的概念要明确些,首先集中表现在人的视感官的快感上。不过“爽”字有较广泛的指向性,一是视觉上清爽、明快、纯净,不含杂质或污物;二是感觉上利落、爽快,没有多余的累赘。总之由服饰引起心悦神爽或者神清气爽,这是着装者普遍的心理感受。舒服加上爽眼,就是着装者最朴素的求美意识体现,同时又是求美心理中一种特殊的审美倾向。

求整洁还有一种心理基础是出于某种需要。如医护人员和食品行业职工着装心理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是求整洁,这是出于职业需要。不过由于这种寻求的惯性,也会导致他们在业余时间里仍然希望满足自己对服饰整洁的要求。再如当去探望病人或产妇时,特别是初产者与外伤病人,探视者都会有意识地关注一下自己的服饰是否整洁,以免给对方带去不洁之物以引起感染,或是给病人及其家属心理上带来厌恶的感觉,这是出于场合需要。再有去参加严肃会议或重要讲座时,着装者都会在适当地把握衣着的豪华程度和鲜艳程度的同时考虑到服饰是否整洁,这是出于塑造个人形象的需要。再有当前很多人都会面临的应聘和面试,这种情况下的着装除了要符合自己身份或符合甲方公职等需求以外,恐怕很重要的就是要考虑到整洁。只有整洁,才能综合显示出该人所具备的起码的素质。

这样看来,服饰的整齐与洁净,也是着装者心理需求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居住在突尼斯南部地区的人,当家里来客人时,一定要在请客人吃饭以后,再请客人到河边去洗手洗脸。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还必须亲自捧上一捧清凉的河水泼在客人的脸上和衣服上,以作为对客人的祝福和崇敬。而客人对泼湿衣服的“盛情”感到无比欣慰,也表现了着装者求整洁的潜在意识。这既是生理卫生方面的行为标准,又是心理感知方面的需求标准。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就曾以如厕后由仆人赠上一身衣服来显示其考究。这一举措不也是反映出人普遍要求整洁的愿望吗?整洁本身就符合美的一般规律(单纯、和谐),这里主要指美的服饰,广义则包括一切美的艺术造型。小鸟梳理自己的羽毛,小猫以舌舐爪洗脸以及骡马的打滚(沐浴)等,都与人在着装中求整洁的修饰本能是一致的吧!

三、吸引异性——动物求偶本能在人类服饰中的升华无论是动物学家的繁衍说,还是服饰史学家的起源说,当然更少不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的性学说,都不回避人类两性之间的吸引及其取悦动机。这也属于动物——高级动物即人的本能。也许没有这种两性吸引的原动力,人类社会就会丧失了绚丽的色彩,甚至说人类根本就不会繁衍生息至今。

吸引异性的心理表现在着装者身上,反映出它的“两属”,即同时属于服饰心理学和性心理学两个范畴之中。不过,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吸引异性的心理纳入服饰心理学范畴是后来的事,只是到了人类脱离蒙昧时期以后,才在进入野蛮时期的年代中开始形成,在进入文明时期的漫长岁月中得以发展的。生物的繁衍除了单性繁殖的个别例子外,大多都需要两性的配合,这就注定了人的异性相吸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不可遏制的。这是生物存在的一条根本规律。既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乃至具体的低级动物尚且存有这种本能,那么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又如何可能避免呢?只是当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时,才会发现动物这种本能是纯自然的,而人的这种本能又在自然的属性之外包裹上社会文化的纱幕。因而人在异性相吸的表现之中,有时是赤裸裸的,有时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越是接近原始生活方式的人越坦率,其利用服饰的手段基本上模仿动物;越是步入文明社会时间长的人越为其寻找各种巧妙的借口、题目或装饰形式,使其吸引异性的心理在符合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堂而皇之地进行,并带有浓郁的、委婉的、艺术性很强的人文色彩。有趣的是,当文明社会进入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时,又出现了几乎赤裸裸的趋向,人以服饰来表达性感信息的做法与原始社会有着某种不易说清的契合。只不过缺少了纯真,而多了几分做作和有意张扬。

就现实而言,社会的人确实无法摆脱其动物的本能,而且在很多行为上,仍不可避免地带有动物的自然属性。如饮食、排泄、繁衍等,人与动物有着撕扯不开的同一性。即使是强调“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孔丘,也承认“食色性也”,因此以服饰来吸引异性就成了一种普遍的、每个成年人都程度不同地体验过的着装心理了。

(一)以耀眼服饰吸引异性

以耀眼服饰吸引异性,是客观存在。它说明人的着装心理中还残存着占相当比重的、原始的、带有动物性的求偶动机。只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人与低级动物毕竟不同,因为人以耀眼服饰吸引异性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求偶,他很可能有着很细微、很具体的目的,诸如业务洽谈、求职、索取信息等。这些都属于人以服饰吸引异性的社会性事例,其性质与下面诸条要谈到的一样。可之所以要在这一部分中谈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以耀眼服饰吸引异性的手段表象更接近低级动物的行为,而其内在性质,又不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在第一条中就首先予以说明。

每逢讲到动物利用毛羽的美丽、夺目去吸引异性的例子时,人们都会自然地想到雄孔雀。雄孔雀求偶时展开的尾羽太迷人,难怪雌孔雀会为那金碧辉煌、闪烁多变的屏式尾羽所痴迷。达尔文(图59)曾讲过:“当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它的色相俱美的羽毛而唯恐有所遗漏的时候,我们实在无法怀疑,这一种的雌鸟是对雄鸟的美好有所心领神会的。……如果雌鸟全无鉴赏能力,无从领悟雄鸟的美色、盛服、清音、雅曲,则后者在展示或演奏中所花费的实际劳动与情绪上的紧张岂不成为无的放矢,尽付东流?”飞禽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中美洲印日跳舞时,舞蹈主角就要在头上插上鹦鹉、极乐鸟、白鹤三种珍禽羽毛,其他人头上也插着夺目的漂亮无比的极乐鸟羽毛。看上去他们那么耀眼,头上羽毛的频频颤动,更那么令人激动、振奋。他们以这样光彩照人的、具有强烈刺激色的服饰去吸引异性,与雄孔雀多么近似啊!虽然,这与热带花草鲜艳,而他们身上又一色黝黑,不如此就不能突出自我形象有关。但美国服装心理学家赫洛克说:“许多原始人公开声明,他们穿衣打扮就是为了得到妇女的爱慕,只有到了青春期,他们才滋长了修饰自己的欲望。”大洋洲西南部群岛上的斐济人,在舞蹈中挥动着手中的树枝和羽毛盾,极力摆动着鲜艳的树皮布和羽毛制成的衣裙以及饰带,试图以此引起异性的注意。前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男子将皮肤用油脂涂得锃亮,头插羽毛,腰围草叶,拼命以矫健的舞姿和鲜亮的服饰在人前跃动,都无异于雄孔雀展开如扇的尾羽在异性面前炫耀。难怪当政府下令禁止土人文身时,小伙子们竟大为恼火,他们气愤地说:“那样女人就不爱我们了。”

当人类进入高度文明社会以后,这种以耀眼服饰吸引异性的性别角色开始出现明显的转换,一变而为女性利用鲜艳服饰去吸引异性的爱慕。女性不厌其烦地用金、银、宝石制成首饰佩戴在身上,以各种鲜艳夺目的衣料制成服装穿在身上,似乎将天下的美物都装饰在自己的躯体之上还嫌不够美,甚至唯恐在异性面前不能令对方怦然心动。尽管封建卫道士们指责女性注重打扮,会造成“冶容诲淫”的后果,但这些丝毫动摇不了女性集艳丽色彩于一身的突出女性美的意志。而且“美色”成为漂亮女性的专用名词,绝不能忽视服饰鲜艳夺目给人心理上留下的印痕。

现代社会的男性在新的竞争中已发现,再单凭吐绶鸡的变色(以形象吸引异性)和驼鹿的大角(以武力征服情敌)是难以应付复杂的人为环境的,女性也不会为某个衣着华丽但无能的男子而神魂颠倒。因此,男子需要在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他们的装束也更多地是为了在社会上争得立足之地。日本服饰专家竹内淳子女士在大范围调查中发现:男子没有忘记通过服装之美来赢得较多女子的爱慕,但是他们还必须在同性面前树立美好形象,因为这是社交需要。只有在这些方面显示出工作能力和翩翩风度之后,才有可能使与之交往者特别是女士倾慕和信服,包括妻子、女友和更多的人。

即使是这样,男性出于接近异性的本能,也并未完全放弃以耀眼服饰作为吸引手段。欧洲17~18世纪男装女性化的趋势,实质上仍是男性希望像雄性动物那样具有华丽耀眼的美,以此胜过女性的美,去得到女性的青睐。美国的约瑟夫·布雷多克曾在《婚床》一书中引用一段杰盖特·霍克斯描绘印度雉鸡求偶时的话:“精妙的、充满活力的巴洛克风格,势如一阵羽毛的浪潮和狂飙……随后,围着双腿和尾巴,又显露一层更加奇丽的腹羽,纷扬起一股洁白的风雪,简直和爱德华时代风流男子的轻薄内衣一模一样。”在这里,作者是诙谐地由飞禽而想到人,我们则在此看到他们之间的相近与相通。竹内淳子女士在《西服的穿着和搭配方法》一书中所谈到的“孔雀革命”更是再形象不过了。那是1967年,在美国迪希特博士的倡导下,掀起的一场男装改革运动。当时美国化纤制造商杜邦公司的男性衬衫广告上写道:“孔雀雄性,尚且开屏显美,我辈男士何必恪守昏暗的衣装?”英国一位叫作沙贝尔的评论家曾不无遗憾地说:“公狮子尚有鬣毛,可是男人只有灰色的西装……”由此也可以看出,雄性动物的外表美时时激励着男性公民,使他们在相形见绌之中有些愤愤不平。因而,以耀眼服饰去吸引异性的手段虽然显得原始,但是在21世纪初的今天,仍然具有一种鼓动力。男性时不时地兴起穿红色大花格衬衫、戴项链、戒指,佩戴考究的领带和领带卡,而且始终不忘记高级的皮带卡以至钱包、眼镜、打火机、手机,并把头发整理得富有特色。如此等等,究其根源,还不是仍然想以耀眼的服饰去吸引异性关注,直至得到异性的好感吗?在这里尚且不必给这种手段牵强地与动物求偶动机联系在一起。这仅是着装心理中有意吸引异性的一种着装方式。

(二)以袒露服饰吸引异性

在日常用语中常有“性感”一词,过去用来形容性的诱惑,如今多用来形容男女两性所显示出来的性别特征,既包括形体,也包括言谈举止。“性感”一词用在服饰穿着上,主要指通过衣服与佩饰使性别特征更加鲜明,所以有很多人在说“某人很性感”的同时,也可以直接说“这件衣服可够性感的”。“性感”一词在服饰心理学上没有褒贬之分,但是它确实与吸引异性的动机与手段有着割舍不开的关系。

袒露躯体的服饰,无疑与吸引异性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一种概括,不牵扯某些具体人的具体服饰。何为袒露躯体?裸露多少或是袒露哪一个部位算是袒露?这在世界上简直有着惊人的差异。以裸体绘身、涂粉、佩饰的民族,根本不理解袒露一词的意义。如果对于北非努巴人来说,讲究饰但不讲究衣,也用不着去定出一个袒露的分寸。

欧洲女子历来以袒露胸部和颈部的服饰为美,以此为礼仪服饰的规范款式,如晚礼服;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妇女干脆袒露上半身;大多数地区的人都认为袒露四肢和头部无所谓;水乡的男女从不隐讳脚的直接袒露。由于各地区、各民族对袒露服饰的标准各异,也就使他们围绕着穿袒装是否就意味着吸引异性的问题争论不已。

伊斯兰教的信徒们,严格遵循着《古兰经》的教诲。特别是阿拉伯人聚居的地区,如沙特阿拉伯,规定妇女必须全身裹着长袍,头戴面纱,不仅头发和皮肤不能外露,就连她的声音也不能让陌生的男子听到。因为在沙特阿拉伯,女子身上的一切,即使是头发和双手,都被认为是诱惑男性的“不祥之物”。如果在这样的国家,那么根本就不要讨论袒露的分寸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在普遍意识中,认为女子着袒露体肤的服装就是对异性的吸引。这一个结论的产生,使无数妇女深裹在衣装之中,甚至在沙特阿拉伯居住的外国女性公民也被规定要尽可能多地穿戴整齐,避免袒露肌肤。否则,将不允许在街上行走。袒装是吸引异性的着装形式,只是这个分寸很模糊,很难把握。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杂文《美丽的权力》中有这样一段话:“台北街头的标语很多……有一个到处可见,甚至上了电视的标语,却使我非常困惑。‘穿着暴露,招蜂引蝶,自取其辱’。”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都是社会意识认为袒露的服饰就是迷惑异性的手段,那么,作为着装者本人是不是真正存有这种着装心理呢?应该说是有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图62)第六十五回中有一个片断的描写,写性情刚烈的女子尤三姐在席间看出王孙公子们不怀好意,十分气愤,索性趁酒兴脱去长衫,露出内衣——“大红小袄,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引逗得贾府三个公子“迷离恍惚,落魄流涎”,这时她才抛出一串女子的激愤之言。不管其最终目的是什么,但这种举动已说明着装者有这种意识,即袒露的服饰必然对异性有一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