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服饰心理学
5300300000024

第24章 服饰心理活动的三个层面之三——评判心理(1)

在服饰心理活动的三个层面中,评判心理是针对着装形象受众而言的。在内容位置比重上,评判心理仅次于着装心理,因而比设计心理要显得更丰富、活跃,而且人文色彩更浓一些。

服饰心理学中所谈到的评判心理,主要指着装形象受众面对着装形象时,所出现的审视心理、评价心理和辨别心理。有时会因一个初次印象而波及无限;有时会由一个偶然形象而浮想联翩;有时又会在着装形象的感召下,产生下意识的感觉,再采取有意识的行为;有时还会因自己的心境,影响了对着装形象的注意与评判兴趣。

着装形象受众之所以要对面前的着装形象进行评判,一是出于自然,即人所具有的意欲认识对方的本能;再一个是要通过对方的着装形象去揣度着装者的人品,依评判结果去决定是否与其交往。除此之外,还有的纯出于欣赏,或者是为了和自己进行比较,再便是从对方着装形象上汲取某些有益于自己的优长。

具有评判心理的人数应该说与具有着装心理的人数相等,因为着装形象与其受众的关系是共存而互为的。只是人们在评判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不一定都像着装心理活动一样,那么负责任,那么感到义不容辞。因此可以说,二者的数量相等,但程度上有所差异。

初次见面与首因效应

我曾经从服饰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双重角度上去进行过长期的社会调查,那就是人与人在社会任何场合中,经人介绍第一次见面时,双方是如何进行社会认知的?整个认知过程是怎样的?先看衣服还是先看人?在初次见面后服饰是否能够给对方留下印象?一句话,在社会交往的首因效应中,服饰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

所谓首因效应,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用以解释第一印象的视点。依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在对人感知或社会认知中,人格特点或社会性格、民族性格特点的呈现次序对第一印象的形成十分重要。而服饰的文化性决定了它本身就具备这种集中体现诸性格的特点,因此,通过服饰在人体上的立体显示,完全会使着装形象受众(即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者)对其产生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根据社会调查得出的结果是,服饰在人与人初次见面时格外引人注意,并因服饰的存在,才使着装者在受众之中留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形象。

一、认知次序中的服饰

不少人这样描述:他们在尚未经人介绍,但意欲认识一个人时,远远望去,最先看到的是这个人所着服饰的色彩。不仅这样,当听到门铃声响起,去打开门的最初一刹那,首先给人印象的也是这个人的服饰色彩。这时的服饰色彩属于认知过程中的第一感性刺激。接下来,才会看到那个人(即着装形象)的大轮廓,这应该属于第二感性刺激。这个轮廓是人着装后的、包括服饰效果在内的有序的线条。对于这种立论,读者是不至于有什么怀疑的。再往后认知,才是那个人的容貌、神态、整体形象的细部,当然包括服饰的具体款式与搭配。即使有人认为初次见面的最初两秒钟之内是看对方的眼睛,实际上只是注意了主要的方面。眼神与对方相接,一是出于礼貌,二是为了更快地认识对方,而这时无论是说运用眼睛的余光,还是人习惯看对象时先从整体入手,都是服饰最先进入人的视线范围中。调查结果表明,人认知对象过程中的各项感性刺激,是有一定次序性的。认知着装形象时,往往是按照服饰色彩→整体着装轮廓→着装形象主体→服饰细部的过程而进行的。

丹麦一位心理学家就异性相吸现象做了社会调查。他的调查是,男性看女性,有时会“一见钟情”,即迅速而粗略;而女性看男性,则要看六眼,花费45秒钟。其中看男士着装是否得体,穿着什么样的服饰,需要10秒;看男士发质和发型,需要3秒;看男士手型如何,是否整洁,需要10秒;看男士的鞋子是否清洁、光鲜,需要2秒;再看男性眼睛是否有“神”,借此判断他是否聪明、风趣,需要5秒;观察男士仪态、动作和步姿,需要15秒。很显然,这种观察是离不开服饰的陪衬与烘托的。

这里讲的认知次序中有关服饰的理论,仅概括了一般的规律。有人在面对新对象时,首先注意对象的眼睛,或是首先注意对象的嘴,这都在所难免,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知次序的习惯。只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在面对一个新的人物时,着装形象是最先几秒钟映入受众眼帘的。日本的古畑和孝(图95)编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谈到印象形成时,作者写道:“他人通常是作为穿一定衣服,具有某种特征的容貌和声音,以某种姿势进行某种行为的存在而出现的。”这里,古畑和孝将衣服放在最前面。接着,作者强调了认知过程中,每个人因其所重视的部位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次序。古畑和孝在书中写道:“有时,在某个时刻,只出现一些感性刺激,下一时刻又出现其他的感性刺激,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是从最初的刺激认知某种有意义的特性,然后才从后来的刺激认知有意义的其他特性。即使感性刺激同时出现,认知者如果没有认知全部刺激的经验时,也是首先认知一部分刺激的某种有意义的特性,然后认知其余的有意义的特性。”作者在这里谈到的有意义的特性,对于每一个认知者来说是各取所需,各有侧重的。

服饰色彩和款式是否引人注目,也是服饰在认知过程中位于哪个次序的决定因素。假如着装形象的服饰十分耀眼,那必定无疑最先进入其受众视线之内;假如着装形象的服饰从色彩到款式都趋于一般或灰暗,既不很新,又不太旧,那么,服饰在认知过程中的刺激次序就要相对后移。这在最初见面几十秒钟之内,至关重要,它在次序上的前与后,往往使得服饰在首因效应中作用的大小也有差异。

二、首因效应中的服饰

服饰在首因效应中到底起多大作用,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来看一看研究个性印象形成的先驱者阿希的有关理论。阿希出生于波兰华沙,13岁迁居美国,最初专门研究知觉,后来在研究暗示对认知的作用中,注意到了印象形成问题。他关于印象形成的观点,一方面受到格式塔学派知觉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新兴的认知学说的影响。他在做过10个有关印象形成的实验以后指出,对这种印象形成不应理解为归属于对象的特性的平均或简单相加等镶嵌式的概括过程,而应理解为一个特殊的系统化过程。他有一个值得重视的见解是:“并非所有的特性在个性的印象形成中都具有同样的分量。”就是说,“在印象形成中,这些特性有的起中心作用,有的只起附带作用,前一种限制或变更后一种意义,用推测附加上刺激不曾给予的其他意义,这样就作为一种全体的印象系统化了。”

阿希的研究结果也可以用来说明服饰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应该说,服饰在首因效应中的位置,既取决于着装者服饰的诱人程度,又取决于形象受众对对方服饰的关注程度。这样解释等于是将服饰作为上述理论的某一特性来分析的。如着装形象主体给别人的印象是健谈或机智的话,那可能其服饰所占的比重就相对小一些;如果着装形象主体给别人的印象是精干、冷酷、热情、虚荣、肤浅、有感染力、无野心等,那就说明服饰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某人着装合体,没有过多的饰件,再与他言谈举止的简练快捷结合在一起,便给人留下一个“精干”的最初印象。这种首因效应中,服饰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以至着装形象受众在日后每次谈及对他的第一印象时,仍然先描述出他的着装。世界高音歌王帕瓦罗蒂以《我的太阳》一歌享誉世界。他在舞台上表演时,脖子上围着一条特长特大、质地柔软的花围巾。这条花围巾与帕瓦罗蒂矮胖的身材比较,根本不成比例,给第一次看他演出的人以极突出的印象,成了这位世界高音歌王的精神特征,没有一个人不感到这是个有独特个性的大艺术家。中国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张大千,穿着酱紫色团花长袍(从不穿西装),手持特长的自然形木质手杖,第一眼就给人一种不平凡的中国老艺术家印象(图96)。帕瓦罗蒂与张大千的服饰形象,让人看后马上觉得“潇洒”,又觉得各有自己的气派,这就是服饰的首因效应。政治人物特别注意服饰形象给予人的第一印象。希特勒的黑色党卫军军服,前檐过高的军帽、黑色的马靴,臂上佩戴红地白圆光中有黑“”字的袖章,面部表情严峻,第一眼看去就像个“黑色魔王”(图97)!就普通人说,在人与服饰构成着装形象后,即使款式同一,但因穿着方式不同,有的严谨,有的粗犷,有的琐细,有的放任,有的高贵,有的卑微,使着装形象受众第一眼就能有大体的理性判断。当然,不能回避的是,给人留下“精干”印象的着装形象主体,一定是充满活力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个动作都绝不会拖泥带水。只是由于动作、表情没有形象这么易于快速产生刺激反映,也许根本上动作、神态就缺乏形象这样有一种固定的凝结物象,所以不如服饰形象鲜明。总之,很多印象的形成,特别是首因效应中,服饰显得特别重要,留置时间长,从而使印象格外深刻。

由于服饰在首因效应中占有重要位置,就常会因服饰符合着装形象受众的欣赏与评判标准,而使其受众在以后的长时期中都保留着美好的印象;而初次见面时也许是着装者不经意地一次穿着,构成着装形象后,使他人产生了厌恶或鄙视的心理,从而一直存有恶劣的印象。这又引申出一个深层的问题,以服饰来构成对某人的主要印象,其准确性有多大?是不是存在着被假象所迷惑的可能?某人穿一身暗灰色的制服,加上不苟言笑,使其给着装形象受众留下了一个某人冷酷(或冷而不酷)的印象;某女子穿一身深浅绿色相间的宽松式连衣裙,腰间的皮带是淡黄色的,连同那“飞舞”在头上的黄、蓝色头饰小蝴蝶,她一定是一个非常热情、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姑娘;小伙子手上的四枚金闪闪的戒指首先引起了着装形象受众的注意,因为他在高谈阔论时,两手不停地比划,并不时地在人眼前晃动,待一片金光闪烁之后,别人谈起对他的第一次印象时,不禁会说:“那是个好虚荣、不务实的人”;少妇有一张甜美滋润的面庞,全身着装却不伦不类,但这种不伦不类并不像是随手拾起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而是经过刻意的打扮,人工雕琢的痕迹充满了她的整体着装形象,当见过她一面以后,回想起来,总觉得那是一个肤浅的人;同样两个中年男子,一个着装素朴但色彩明快、款式新颖,一个着装也是素朴,但色彩灰暗、款式陈旧,他们两个人的着装给人们留下了相反的印象,那就是一个富有感染力,一个好像毫无追求……

以上这些心理活动的反应,说明服饰在人与人之间认知过程中,特别是首因效应中,起到相当大的对于形象的评判作用,同时又极易在记忆认知中留下个性鲜明的印象。至于说首因效应的准确性有多大,那应该说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内了。因为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来自于认知者一方的。由于认知者的原有经验不同,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类化原则(将对象归属为哪一类)不同,而且还难免存在认知偏差、倾斜的区别,所以认知者会从自己的隐含人格理论中找到根据,即按照自己有关人格的假定,推己及人,把他人的各种特性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另外,由于认知对象的魅力、知名度和自我表现的水平不同,也会影响到认知者对对象的认知效果,也就是第一印象。

就服饰而言,如果着装形象本人具有魅力或事先让着装形象受众了解到着装者的知名度,再加上着装者的有意选择服饰,很可能会对其受众产生积极影响,反之结果也相反。因此说,第一印象不见得就能准确地了解了对方。但是首因效应毕竟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给大家或给另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后的交往。因此说,首因效应是表面的(尚未真正通过交往去了解),但又是重要的(认知经验说明先入为主),所以有着一定的顽固性(需要多次交往才可能改变其初次见面的印象)。

任何人欲在与人初次见面时留下良好的首因效应,应该从服饰选择到整体着装效果去做积极的争取;任何人欲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较为敏锐地揣度出对象的真实内涵,就要尽可能地减弱个人认知上的偏见,以客观的态度、公正的标准去评判。服饰会在首因效应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因此也容易造成假象。

视觉感受与想像推理

无论是单独的服饰,还是整体着装形象,都归之于视觉艺术范畴之内。或许有人认为有的着装效果不过是随意而为,不足以构成视觉艺术。其实不然,即使是乞丐的服装,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甚至是文化性。

服饰在社会认知中的艺术形象更具有符号性(图98)。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遇上什么样的人,总趋向于把他们归纳成某种有认知意义的符号,不管这种归纳的结果是否正确。可以说,着装形象在着装形象受众看来,是一个具有多维空间的复杂的交混体,符号就是由具体形象概括浓缩而来。当着装形象受众面对着装形象时,不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归纳。一般来讲,还会出现在视觉感受基础上所产生的非理性的想像。由于社会印象的形成足以想像为中介的知觉改造过程,因而想像比联想更带有主动性,它不像联想那样,以唤起过去的经验,建立联系为主,而是在已有的经验总体中营造主体需要的有意义的符号群。这是社会认知过程中有趣味的步骤。说其有趣味,主要因为想像是不受约束的,尽管它仍然带有不可避免的社会因素,但是想像的翅膀总是可以自由的。它可以被表露出来,也可以始终存留在潜意识中或是转瞬即逝。只不过在想像的重新组合过程中,可能出现偏见和虚幻等因素的干扰,因而想像可能是接近真实的,也可能是偏向荒谬的。相对来说,推理则是从现实中摄取的材料较多,态度也较为严肃。

一、视觉感受的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