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命的人具备接受各种刺激的感觉器官。生活环境中的光、热、声、色、形等物理的和化学的特性作为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这种兴奋由神经细胞传导到大脑中枢,在大脑中枢得到组合、识别、加工和制作,然后再传给感觉器官,给予反应,这是刺激-反应的最一般过程。普通心理学在这个过程中,又分出感觉与知觉,从而将感官直接接受刺激时选择、组织和解释刺激的过程与选择、解释感觉刺激并赋予其某种图像意义的过程区别开。在服饰心理学中,由于服饰最具有视觉形象特征,而仅以听觉和嗅觉特征为辅,所以在服饰心理学中,完全可以在感官接受外界刺激的同时,将大脑中枢传导神经兴奋的过程与对神经兴奋的识别在大脑中枢展开的媒介过程合二为一。
服饰最具视觉形象特征。当服饰或整体着装形象对人的视感觉器官形成刺激后,随之的过程都会围绕着视觉形象而来,因而学者将服饰归为造型艺术。
服饰艺术,包括整体着装形象,具备形、色的主要特征,同时兼有声、味,甚至光的辅助特征。当它以完整的形象进入着装形象受众的大脑中枢系统后,实际上已经被归纳为符号。符号是以非语言形式成立的,它与语言一样,都属于人际交往的媒介物。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符号的服饰在人际交往中能否起到沟通和共识的作用,就取决于双方是否对此符号能够予以同样的理解和统一的认识,假如缺乏这个条件,就会产生交往和视觉感受的阻碍。假如美洲人对阿拉伯人的遮掩式服饰难以产生共鸣,而阿拉伯人也对美洲人的牛仔服存有疑义,这必然会影响正常的造型艺术的视觉感受,也难以达到互通,充其量只能把对方作为一个欣赏对象而已。
只有当着装形象受众具有了解着装形象的心理定势(或叫心向),也就是具有一种正常的感受反应的准备状态(当然既存有设定,又存有偏见,但它是对形象感受的必然前奏),而且着装形象受众存有感受的动机,即内条件之一,怀有期待,即内条件之二时,才有可能取得较为清晰、完整、印象深刻又较为切合实际的视觉感受。成功的视觉感受过程,才能激发着装形象受众的想像与判断能力。
二、想像推理的合理性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推理则一般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前提)推出未知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
想像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是这个表象是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的新形象,不同于记忆中的表象。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复,想像却可以展开任意的翅膀,自由飞翔。如果说想像与文学艺术同生,那么推理就是逻辑思维的产物。想像和推理都是客观事物的联系通过人们的实践在意识中的反映。但是想像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推理则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一套程式。
当着装形象受众面对着装形象时,由视感官将其作为信息输入大脑。这时的着装形象受众,不会将感受仅停留在表面上。因为人的思维是活跃的,他在每时每刻接触的众多事物中,自然会由此及彼,产生一系列想像,往往还会根据着装形象的服饰进行有意识的推理。也就是说,当着装形象受众面对着装形象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想像与推理的思维过程。
美国一位专门研究服装史的学者说:“一个人在穿衣服和装扮自己时,就像是在填一张调查表,写上了自己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婚姻状况,为人是否忠实可靠,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心理状况等等。”英国苏格兰社会学者喀莱尔说过:
“所有的聪明人总是先看人的服装……然后再通过服装看到人的内心。”这些理论乍听起来好像有些夸张,其实,服饰上虽然没有表格,但是当着装形象受众审视着装形象时,总力图通过服饰的符号特征去想像他的一切,包括心态与境遇,即表格上需要填写的一切。只不过这其中有基于现实的想像和较为客观的推理,同时也会出现超现实的想像和相对主观的推理。
三、基于现实的想像和推理
当着装形象受众面前的着装形象是多年未遇的老友时,他会从老友的穿着打扮上,较为准确地判断出这位友人在这一段时期里境遇如何。是发迹了呢?还是落魄了?只要面前着装者不是故意以服饰制造假象,那么诸如“他看起来春风得意”、“他一定比以前宽裕了”或是“他可能遭到了什么不幸”等一系列有现实基础并有比较的想像和客观推理,应该是贴近事实的。一般来说,推理会在其中引发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的思维过程。如“他之所以春风得意,一定是事业上取得了成就,或者是由于他拥有电子技术,如今这门技术很吃香,他可能因此拿到了高薪……”;“他显然比以前在经济上宽裕了,因为孩子成年自立了?因为职务升高挣得多了?因为他妻子很能赚钱……”;“他怎么会如此衣冠不整,毫无光彩,以前并不这样啊。妻子有病了?工作不如意?他自己患了什么难以医治的病症?或许有什么更大的事……”这些活跃的想像和推理,实际上只不过来源于三个着装形象给予其受众的服饰效果视觉感受。三个画面依次是:
A.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规规矩矩打着领带,皮鞋考究且未落尘土。上身西装的领口与袖口处都露出一圈洁白的衬衫。他发式虽不十分时髦,却刚刚修剪过,手里夹着皮包,再配上泛着红光的脸以及矫健的步伐。
B.一身衣装堪称高档,高档的面料加高档的工艺。手腕上带着金光闪闪的名牌表,与手指上的钻石戒指交相辉映,说话间放下手中的软皮皮包,掏出一个高级的打火机,点燃一支古巴雪茄。
C.本来不算陈旧的服装却皱皱巴巴的,一只纽扣不翼而飞,鞋子和袜子都仿佛多日未换,全身灰灰暗暗的,毫无生气可言,再加上茫然无神的双眼和疲惫不堪的容貌。
这三幅画面上的着装形象是模式化的,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果再具体些说,应该是与以前的着装形象相比较之后才产生了这种种想像与推理。
例如几个月前见到的D先生,正被失恋困扰着,他无心打扮的结果是灰暗的色彩和未加修饰的整体着装,甚至于调侃似地戴着一顶旧得发黄的破草帽……然而数月之后的D先生焕然一新,他那整洁的衣装,无论从色彩上还是款式上都洋溢着太阳般的明亮与新鲜,T恤衫或衬衣平整整地束在裤装里面,亮得照人的皮带卡在骄傲地闪光,从服饰的每一个细部和着装形象主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放射出一股红色的光,有如嫩竹与新松一样的青春气息充满了整个着装形象。这时的着装形象受众,只要不是实属麻木不仁,怎么也会感受到他的变化——重新获得了爱情。这种与先前相比较而产生的想像和推理结果,大多是无误的,或者说离现实很近很近。
我曾路遇一位借我钱三年未还的熟人,他衣冠楚楚,西装领带以至皮包都相当讲究。我不禁直言:“干得不错?还记得找我借过钱吗?”他顿时很窘。事后我想,那天如果他衣装平平,我便不会很好意思向他讨还借款;如果他衣装破旧,我肯定更不会讨要,反而要安慰一番或自愿资助的。可以这样说,是他那得意的服饰形象给我一种不平衡,致使我直接做出这样的判断,并立即采取了语言行动。很多时候,评判心理中的举一反三式的推理是存在的。
与陌生人相见,虽然没有比较,但会由着装形象受众的直觉和经验而获得动力。本章的“初次见面与首因效应”一节中已有所论述,这里就不再专谈对陌生人的想像与推理了。
四、超现实的想像和推理
超现实的想像和推理,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着装形象。所谓超现实的,主要是想像和推理的主观意识增强,因而使着装形象受众面对着装形象时,由于所视现象和以前曾接触过的其他着装形象产生某些重合,从而使想像和推理偏离了轨道。
如着装形象受众面对着一个穿粉红色上衣和白裙子的着装形象,而在此之前,着装形象受众曾接触过一个脾气乖戾的同事,就时常爱这样打扮。所以尽管着装者性情温和、面容姣好,但是着装形象受众仍然感到这身衣服是那么刺激,以致产生反感。他想像眼前这个上粉下白的着装形象就有着与印象中形象一样的不良之处,因而又进一步推理为这也是一个不易与之相处的怪脾气的人。
与此相反的现象也存在。本来只是陌路相逢,但是这个着装形象的整体感觉,使其受众与过去曾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某一个也是根据文字想像出来的人物外形发生重合,或是与曾见过的某物质的韵味有相似之处。如着装形象受众无意中见到站在不远处的一个人,由于这个人身上的着装品位或是气质风度,引起了着装形象受众的兴趣,于是这个人就成了当然的被审视评判的着装形象了。一身再平常不过的深蓝色的衣裙衬托得着装者的皮肤洁白如玉,于是着装形象受众就借此把她想像为苏州香雪海中一枝暗香浮动、超凡脱俗的梅花,并就此做出自认为合理的推理:她一定住在一个深宅大院之中,院墙和小楼的窗外爬满了郁郁葱葱的蔓藤类植物。踏着卵石铺成的小路,走进楼内,宽敞的客厅里摆放着一架打开顶盖的钢琴……这种超现实的想像和推理,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不美的,但是一般来说与现实相隔比较远。
不能贴近现实的想像和推理,是客观存在,对于着装形象和着装形象受众两方来说,都是下意识的,双方都没有责任。只是与基于现实的想像和推理相比较,显然是主观因素要多一些。应该注意的是,超现实想像是脱离开着装形象的实际境遇远一些,但还是由着装形象的某一点所引发。与此相反,是假象理性判断,俗语中的服饰评判有:“不怕家中失火,就怕出门掉沟里。”这是对衣着徒有其表的人的讽刺,其实也是一种想像。因而这种由超现实的想像和推理所依据的基础仍然是现实的。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超现实想像和推理,极易促成爱情中的“一见钟情”。着装形象受众因某一着装者的整体形象或服饰局部引起注意,这时如恰与自己想像中的最美好最可爱的人的形象重合,就会很快产生好感,并依据自己的想像逻辑进行推理,以致将这位着装者想像得最合己意甚至不可替代。这种现象不仅存在,甚至可以说非常普遍。
五、“光环效应”与想像推理
在我研究服饰文化学的二十余年中,时时感觉到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光环效应”。事实可以证明,这种光环效应往往直接作用于服饰心理学中的想像与推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印象形成中有一种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一般指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这时,受众对交往对象崇拜至极,感到对象宛如神佛一样,背后或头上笼罩着光环。在沙莲香著的《社会心理学》中论述:
“光环效应就是个人主观推理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由于光环效应,一个人的优点变为光圈被夸大。其缺点也就被隐退到光的背后视而不见了。”
在服饰心理学的评判心理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某人地位高或经济宽裕,那么着装形象受众就会认定他穿的衣服价格一定很高,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认定他这件衣服一定是从某高级商厦购来,或是来自国外……我就经常收到来自于受众的想像推理。如,我有时会戴工艺项链,价格不过几十元,但是听我讲座的人、与我交往的人乃至与我来往很密切的亲友,都觉得我戴的是高档真金项链。尽管我一再说,这项链,包括项链坠仅用了一二十元,但他们坚决不信。有时是用疑惑的眼神不解地看着我,好像在说:那怎么可能?有时则根本就表现出不相信,似乎在说:骗谁呢?何必说成是假的呢?我穿的大衣,确实有的是法国名牌,夏日套装也有的不少于数千元,但同时也有不少是五十元或一百多元的。可是在别人看来,我不会穿着如此低档的衣服,即使看起来不是很新,一定也是名牌。我深深懂得,这就是服饰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
由于光环效应所产生的想像推理,肯定是存有相当大的个人主观推理成分。因此可以这样说,前面所提到的首因效应,这一小节所涉及的光环效应以及近因效应(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主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的能力。当然,具体到服饰心理学中还应该看到,依据这些所产生的评判心理,仍是基于一定社会客观因素之上的。
心理感觉与反应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