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服饰心理学
5300300000008

第8章 服饰与人整体性决定于三大心理环流体系(3)

大自然确实存在人类需要并能感受到的美,人又将对自然万物的钟情倾注在服饰上。除了以上谈到的那些朦胧的艺术感受和服饰创作以外,大量的直接选自动物形体神态的立体服饰和平面图案更是数不胜数。早在古埃及时期,那些神奇的风俗和奥妙的灵气,就曾经凝聚成服饰,成为人与物进行心理环流的结晶。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埃及中期王国时,王后的标志是兀鹫的头饰。兀鹫呈飞翔状展开双翅,双翅的末端贴在王后的前胸。再把奉为神主的眼镜蛇的头部,竖直在王后的额头上方(图24)。据传,当国王远离家门时,要给王后戴上一个兀鹫的头饰,以求神灵保佑。乍看起来,这些神——人——动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物与人却在人的服饰意识流上得到了美妙的沟通。

中国有句古诗:“云想衣裳花想容”(图25),其实云和花不会有这种心理活动,但是经过人与物的接触后再环流至人的心理时,便使物有了情感色彩,进一步又落到服饰上。于是,使服饰上带有很多自然万物的痕迹,从而使人的心理得到了满足。

服饰色彩也是这样。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色中有一种特殊的绿色,受到人们的欢迎。它是受大自然中森林绿色的启示而摄取的,因而得名“森林绿”。这也是人与自然心理环流过程中的产物。

在这里所谈到的着装体与物的关系,并不像服饰生理学中所指哪种气候导致了哪一种服饰款式的生成与发展,这里所谈到的适应,偏重于人的情感、情绪和心理趋向。

(二)自然环境——时间

时间是自然规律。一天之内的昼、夜、晨、午,依据于地球自转所受到的太阳照射的程度。由于长此以来,人们根据这种时间来确定作息表,所以形成了人在着装意识上也产生出因时间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时间是一维性的,它纵向运动,一去而不复返。当太阳刚刚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天边的鱼肚白曾给无数人带来了生的希望。晨雾的朦胧、阳光的灿烂以及朝霞的五彩与无尽,使人感到全身心涌动一股勃勃生机。人们愿意换上一件新的哪怕是新洗过的衣服走出室外,沐浴在晨光与清风之中,抖擞的精神加上利落的服饰使人心理上感到一阵焕发新貌的自我冲动。

中午将至,人们经过半天的活动,不禁感到有些疲倦。即使不是夏季的中午烈日当空,也总是太阳把人们晒得暖洋洋的。这时的服饰已经显得有些沉重与累赘,松开衣领,卸下佩饰,是人的生理需求,也是心理需求。

傍晚的落日余晖总是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换下工作装,穿上休闲服,身心都得到一种缓解……这只是按照最一般的,接近于农耕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图26)。如果是现代化工业或商业大都市的居民,一天的修饰社会角色的服饰并没有到此得到休息。换下工作装,再穿上的很可能是礼服或具体到晚礼服。它的豪华、它的精致和出人意料的美,就如同那晚霞一样辉煌,夜幕一样神秘。现代城市的夜生活使人们将一天最后的时间视为黄金时间,因而也将最能展示魅力、最迷人的服饰留在华灯初上的时间穿戴。

如此说来,时间与服饰的撞击点表现在人的心理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一致。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一天时间的流逝过程就因为有了昼、夜、晨、午,才使得一天也像一年那样富有节奏和韵律。

在生物界的时间进程中,时间是有着明确的镌刻标记的。公元1993年3月8日过去以后,这一天永远不会再来。尽管这种标记带着深深的人为的痕迹,但是,就自然环境中的时间概念来讲,也是流动的。既可以像昼、夜、晨、午、春、夏、秋、冬那样周而复始,也会像客观世界的自然生命,确实是一去不复返了。为此,围绕着时间的概念,着装者总会产生出许许多多复杂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有关服饰的心理活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件尚未上身的新衣也会显得陈旧。哪怕衣服上连尘土都没有光顾过,但是它的款式,它的面料,它的纹样,甚至连裁剪和缝制方法都已被逝去的时间带走了新鲜感。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最不愿赶时髦的人,也深知这件衣服确实已经过时。这是就人们日常穿着的衣服与佩饰来讲,当然其中包括礼服,总之是人们自己的服饰。

假如不是自己的服饰,而是作为文物或古董的服饰,那就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使人们渐渐对它减弱兴趣。相反,倒会因服饰所经历的时间积累,而使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与日俱增。不管是抛却经济成分,还是包括经济成分在内,四千年前的服饰(出土物或传世物)总要比四十年前的服饰更为人们所珍惜。即使不从考古学角度上去衡量,人们也依然认为远些年的服饰要比刚刚流行过的服饰更具历史价值。因为刚刚流行过的服饰已被明显异于它的服饰式样所取代,而远去的服饰倒有几分新鲜感,略略改动或是改头换面,都可以使它重新焕发青春。由此可以解开服饰演变史中的一个谜:古老的=新的,旧的≠新的。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类童年时代穿着的草裙,会令20世纪90年代的时髦女郎心驰神往,而且跃跃欲试。人类束发结辫之前的披发,也被如今的现代派激进者,诸如摇滚乐队队员们视为全新的发型。在服饰心理学中看时间,可谓无情亦有情。时间会带走艺术灵感,也会带走创作遗憾;会使着装者感到失落,也会使着装者感到充实。时间并未理会服饰,服饰却紧紧抓住时间。说到底,是服饰心理学范畴之中的人本体始终未间断与时间的心理环流。时间也就因此有了生命,生命的跃动点不时出现在服饰上。

(三)人为环境

人为环境实际上是社会产物,诸如人的工作环境、社区与居住环境、娱乐社交环境与交通设施环境等都带有人的社会化的痕迹。它们在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中自然不失物的性质,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以物的形态与服饰心理学中的人本体产生有关服饰心理的环流,并直接影响着装者的服饰心理。

1.工作环境

对于工作中的一员来讲,处于工作环境之中的时间大约占去人生的三分之一。所以,工作环境对着装者的服饰心理起着经常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工作环境的组织是人体工程学中的一部分,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和效率,虽然说与他的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关,但也不能忽视与他的认识、情绪、意志和心理活动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选择或专门设计制作统一款式、色彩的工作服,是出于企业或店家的需要。这就是在工作环境中其他物体处于排列有序的基础上,同样不能忘却工作者着装的秩序。表面上看去,这种种统一的着装,主要是为了庄严(如公安、税务部门)、为了卫生(如医务、食品业)、为了安全(如机械、建筑业)、为了美观(百货、旅店等服务业)等等,其实,最重要的是要以服饰的统一来创造出一种秩序。因为有序状态可以激发人的美感,从而引起工作者对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并在其间提高情绪状态,同时还有利于工作潜力的发挥和心理疲劳的缓减。当然,这是从客观上谈,而且是站在总体上分析,至于说工作者是否愿意穿这类服装等一系列心理反应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毕竟是统一的服饰穿戴在众多人身上,所以难免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或无可奈何,从而产生对工作服的种种抱怨。这时很难由一个权威人士用一句话解决问题,哪怕是再高明的设计师,再考究的服装面料与款式,也不容易使着装者和着装形象受众百分之百地满意。中国有句民谚:“一人难称百人心”,在世界各地也都有类似的民间总结出来的谚语。不过,有一种情况可以令着装者以完全自愿、无比崇敬的心情去穿戴上一种工作服,而不再挑剔。那就是这种工作具有社会荣誉感,因此使得这种工作的延续很久的具有标志意义的工作服当然也引起了人们的崇尚心理。再细分,有的是因为爱这份工作而爱这套服饰,有的是因为爱这套服饰而喜欢干这工作。这两个爱屋及乌的例子非常普遍,前者如少女们喜爱当空姐,因此穿上与日常服并无多大差别的空姐服装就感到无比自豪;后者如小伙子们喜欢警服,一身威武的警服也许从男孩子十岁时一直牵着少年的梦,为了这身衣服也要去当警察。人的多少年夙愿变成现实,着装者便不在工作服上吹毛求疵。工作服所带来的秩序感以及所有良好反应也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实现。

由于工作环境的色彩效果不同,工作者对工作服的色彩也寄予一种调适心理感受的希望。力图利用暖色或冷色来提高和降低自我在工作期间的心理温度。如高温车间的工人不愿再穿着橘红、橘黄或土黄等暖色的工作服,也不愿看到别人穿着,这种无形之中的强刺激无疑是使工人们倍觉酷热难挨。如果换上一身淡绿或浅蓝的工作服,就会给人以凉爽的暗示。相反的例子是在低温冷冻车间,多少年来的工作服用色习惯,使这种多与食品有关的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服总以白色为主。实际上,白的工作服虽然与白的冰块一样洁净,但是也与白的冰块一样冰冷,使人望之不寒而栗。此种心理反应并非出于恐怖,完全是实践的联想。为什么不能用暖色调的淡红、橘黄这些接近火焰和阳光的颜色去缓释一下冰冷环境中的工作者的情绪呢?近年来,有些医院的医护服由多年一贯制的白色改为淡绿色或淡蓝色,就是从患者的心理感受去考虑的。白色毕竟是太严肃了,另一端有时还联系着危险、死亡等不幸感,而淡绿、淡蓝不仅依然洁净,同时还以绿色显示植物的生机,以蓝色显示大海或天空的广阔,总之以大自然色给人以宁静和“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与生气,从而使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与希望(图27)。还有的医院尝试着以浅粉红色做工作服,使之不仅仍然符合医疗大环境的气氛,而且还能以暖色给患者以抚慰和温暖,但也有人认为粉红色含有躁动的情绪感染力。无论怎样,使工作服的色彩与工作环境的色彩相和谐,已经不只是一种生理性感受问题了。因为对于着装者和着装形象受众来讲,工作服彩度和明度的变化,直接可转化为着装体与受众情绪上的感受,绝不可等闲视之。我曾在一家不算太小的饭店里用餐,招待小姐那明度与彩度都呈弱态的暗灰色加黑领的工作服实在影响气氛,在影响进餐环境整体氛围的同时直接降低了顾客的食欲。沉闷的工作服与霓虹灯频频闪烁的店堂也极不和谐,使我与共用餐的家人始终提不起精神,饭菜的味道也顿时感觉差了许多。食不甘味竟是起因于招待小姐的工作服,也许在某些人听来有些过分,可是但凡有此体验的人都有深深的同感,一种本能的心理表现是希望马上离开,那还谈什么愉悦感,谈什么享受生活呢?与此类似的例子很多。食品商厦的售货人员着军绿色夹克装,戴美军士兵船形帽,不但给顾客造成不必要的紧张情绪,着装者本人也颇觉不适,食品的可口与兵器的威慑很难在着装者联想的心理活动中发生良性碰撞与融合。试想,当人们坐在冷饮店里,欣赏着墙壁上北极的冰天雪地与企鹅画面,品尝着冷饮、冰点心,顿时忘记了外面世界的炎热。这时招待小姐身着白色短裙套装出现,更使顾客增添了凉爽怡人的情与趣。而招待小姐作为着装体在此工作环境之中,也会因与环境相谐调,获取了着装形象受众赞赏的目光而感到信心倍增,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她们的着装形象连同礼貌待客的服务态度也会给顾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并因此给店家增强了信誉,再吸引来更多的顾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遍布在所有人的周围。只是不注意时,只能感受到愉悦,并不会上升到理论上来,即人(着装体)与工作环境发生心理环流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活动的分析(精神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服饰心理反应并不都是千篇一律的,也不因为工作环境的截然相反而相反。比如在露天环境中工作,且四周鲜花盛开,草木葱茏,这时的着装者本人和着装形象受众都希望看到色彩艳丽、花色丰富、对比强烈的衣服与佩饰,认为这样既可以与自然景物媲美,又可以与工作环境相谐调,从而产生出自信与兴趣,直接促进了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在机械车间中,到处是金属色,工作者也有喜欢鲜艳服饰的心理需求。与田间工作者的区别在于,田间工作者希望着装体融于整体环境之中,而车间工作者希望着装体为环境带来色彩,带来五颜六色,以为金属质的机械群增添生气。由此可见,人与环境,即与服饰之外的整个物质世界所进行的心理环流,应以愉悦心境为终极目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倒不一定一致,甚至有天壤之别。

工作环境中的服饰对着装体的心境影响至关重要,并因此直接影响工作。

2.社区与居住环境

生活场所,小者为住宅,大者为社区,都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地方(图28)。即使是需要外出工作的人,也要在自己的居住处所中度过好长的时间,其累积时间几乎相当于人生的三分之二,只是由于有一部分为睡眠所占,因而并不显得很长。人们要在这里休息,与家人亲友共同度过一些工余时间。人与居住环境进行的心理环流凝滞在服饰上,就是需要轻松、舒适、悦目,总之有利于休息放松,而不是振奋腾飞。如今社会的人们,将这些服饰以及服饰之外的业余需要,叫作消闲文化或休闲文化。落实到服饰上,自然有了时髦的休闲装。

休闲装一般宽松,如果紧裹躯体,那必须具有较强的弹力,绝不能束缚身体的舒展与随意运动。这时的着装者摆脱了笔挺西装和豪华礼服的约束,以最大的可能使身体得到解放与自由,以此再达到心理上的解放与自由,从而洗净一天的疲倦,在这里过一段尽可能温馨的时光。假如在居住处所还要穿上工作和社交时的服装,如西装领带或高跟鞋等,那非但着装形象受众感到与环境气氛不协调,着装者本人更会减弱居住环境的感受,从而影响休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