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却鲜有作为。一个看似平庸的王朝,却成为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禁烟销烟,摇摆不定。鸦片战争,战和两端。《南京条约》,丧权辱国。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战争失败的历史责任是穆彰阿还是道光帝?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与我们一同跨越历史时空,阐述对鸦片烽火的深层思考。
作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绝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但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却成为后世无法回避并屡屡提及的人物。在鸦片战争前的二十年间,他力图继承嘉庆帝的遗志,勤政图治,克勤克俭;他也曾戡定西陲,严禁鸦片流毒,以重现盛世的辉煌。但是道光的性格疑虑犹豫、反复无常,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他的治国之举成效甚微。他在禁烟时,严禁与弛禁犹豫摇摆;他在战争时,主战与主和反复无常;他在用人时,任贤与任奸功罪倒衡。战争失败后,他苟安姑息,得过且过。鸦片战争使清朝懵懂地败于陌生的对手,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苦难历程,也成为道光帝人生的转折点。
阎崇年:
清朝的第八位皇帝是道光帝,道光是三十九岁继位,在位三十年,享年六十九岁,他这一生也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譬如说惩办贪污,比如说他整顿吏治,比如说治河,通海运,整理盐政等等。道光这三十年皇帝,比较重大的政绩是一条,就是新疆回部发生了张格尔叛乱,道光比较坚决,平定了这场叛乱,这是道光在位三十年一件重大的历史政绩,因为他稳定和巩固了清朝对新疆的管理,但是道光这三十年的皇帝,最大的悲苦就是禁烟运动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画外音:
道光帝的人生悲剧,与鸦片直接相关,鸦片是罂粟中提炼出来的毒品,俗称“大烟”,原产于印度和小亚细亚等地,它可以作为药材,有提神止、泻和镇痛的作用,他同时还含有大量的麻醉毒素,人们若要吸食上瘾,就很难戒掉。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总督,哈斯丁就曾宣称,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它应当是受禁止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限制鸦片在国内的消耗。明知鸦片的罪恶,他们还是要向中国大量的输入,英国人险恶的用心显然是昭然若揭。
十九世纪初,世界已经被列强们瓜分,英、法、俄等国开始种两个方向瞅准了闭关锁国的大清帝国,鸦片就成了代替大炮,砸开中国门户的敲门砖。到1838年,国外每年输入到中国的鸦片,达到四万多箱,鸦片贸易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地摧残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败坏了社会风气。据1835年的估计,当时全国有两百万烟民,遍及十几个省。1838年10月,湖广总督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力陈鸦片的毒害,要求严谨鸦片,他说,若不禁鸦片,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鸦片毒害已经成为清王朝面临的又一棘手难题。
阎崇年:
鸦片问题由来已久,雍正的时候就禁烟,雍正的儿子乾隆的时候又禁烟,乾隆的儿子嘉庆还禁烟,但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雍正的时候一年流入鸦片二百箱,乾隆的时候增加到一千箱,嘉庆的时候增加到四千箱,道光鸦片战争之前,增加到一万三千箱,白银每年外流三千万,当时朝廷两派,一派主张弛禁,就是以许乃济为首的叫“弛禁派”,一个是以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这个时候道光支持严禁派,调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两广总督、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很坚决,到广州宣布:“若鸦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回”,态度很坚决。
画外音:
林则徐来到广州后,一边加紧海防政治,积极战备,对付英国人的武装挑衅,一边查办烟贩,林则徐下令,外国烟贩必须交出全部存烟,并保证不再运鸦片来中国,否则清王朝不但要没收他们的全部货物,而且要处烟贩以死刑,同时他还强调禁烟与正常的对外贸易并不矛盾,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主张,保护合理的正常贸易,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强大压力,林则徐始终不妥协,他发誓:“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到1839年5月,林则徐迫使英国烟贩子交出了两万多箱鸦片,共计一百一十六万多公斤,林则徐将这批鸦片全部拉在了虎门滩头当众销毁,表达了禁烟的决心。
阎崇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震动天下,但是林则徐的严禁鸦片的运动,触犯了国内一些人的不法利益,也触犯了英国殖民者的不法利益,他们必然要内外勾结,进行反抗,道光皇帝呀,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大清的君主,本来应该预料到,我严禁鸦片之后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但是道光没有。
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叩打中国的国门,作为对中国严禁鸦片的报复,这样鸦片战争就打响了,先打广州,由于军民抵抗不成,英国舰队又打厦门,因为闽浙总督邓廷桢率领军民抵抗,又失败了,英国的舰船北上,到了舟山,总兵葛云飞壮烈牺牲,定海失守。英国的舰船又继续北上,到了天津海面,直隶总督琦善妥协,后来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
画外音:
英国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道光帝惜钱如金,小败即止,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洞开了南中国的门户,1842年4月29日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二、割让香港给英国;三、向英国赔偿白银两千一百万两。《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那时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帝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不仅有惨痛的记忆,更有抱憾后的思索。
阎崇年:
我就提出两个问题思考,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一,鸦片战争清军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第二,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历史责任是穆彰阿还是道光帝?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鸦片战争清军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
现在中学的教科书说落后就要挨打,因为清朝落后,所以挨打了,的确当时清朝比较落后,大家知道,英国在顺治六年,就是公元1649年,已经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随后,到乾隆三十年,到(公元)1765年,英国就开始了工业革命,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已经七、八十年了。英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在西方,而大清帝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清朝当时比较落后,但是我们还要想一想啊,落后挨打,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是事物还有特殊性,挨了打我可能失败,我也可能不失败,那鸦片战争清军失败是不是必然失败?只有失败一条道,没有成功的一条道?只有失败的一种结果,没有胜利的另一种结果?历史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做个分析,从战略上分析:一,国力。清朝当时是有四万万民众的大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英国当时虽然崛起,但是还没有做到“日不没国”的时候,也还是个小国呀,总体的国力清朝还是很雄厚的。二,军力。英国当时有先进的武器呀,清朝也有武器呀,当时武器差别不是像后来那么大,英国后方很远,你在大西洋的那边,总体的军事力量清朝还是有的,而且,英国从大西洋那边到中国,路途遥远,长驱远袭,它是以动来制静,以劳来击逸,清朝占有主动。三,人心。英国它是殖民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清朝是自卫的,是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争,这是作为战略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这是战略上说。
从战术上来说,第一是兵力。懿律开始进攻广州的时候,军队是四千个人,舰船是四十艘,你四千军队,四十艘舰船来对付大清帝国呀,就显得兵力不足。第二,武器,清朝武器当时是火炮、火枪也都有,英国的武器比清军的武器先进一些,它的海军已经有蒸汽机做动力,但是还没有普及,好多船还是帆船,枪炮它这时候已经(由)后膛装弹,清朝主要还是前膛装弹,这有差距,但是也不像后来差距那么大。第三,后方。英国军队的后方在英伦三岛,在英格兰,清军的后方就在广州啊,就在厦门,整个大清帝国的领土都是清军的后方,后方对清军有利,对英军不利,所以这场战争有可能打胜。在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寡胜众这种先例是很多的,譬如说道光的祖先,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在“萨尔浒之战”,就是以少胜多,以寡击众,譬如说,道光的祖先清太宗皇太极,在著名的“松锦之战”,也是以少胜多,以寡击众,打败了明朝八总兵十三万大军,有人说那是中国的例子,而且是古代的例子,现在的例子也有,就是埃塞俄比亚,公元1894年,比这还晚呢,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的国王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军民抵抗意大利的侵略,两年战争把侵略军打败了,逼迫意大利签订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和主权。
英国四千军队打广州打不下来,打厦门,打厦门打不下来,打定海,你就是定海失陷了,四千军队一个不死,全上岸,我切断你后路,也可以歼灭你呀,你这四千军队一个不损伤,到了天津,你就是登了岸,道光可以发动天下兵勤王,切断你的后路,这四千人全部给你消灭,全歼,不是没可能打胜鸦片战争这一仗,我认为有可能打胜鸦片战争这一仗,为什么这仗打败了?就值得研究,所以我要讲的第二个小问题,就是鸦片战争失败,历史责任是穆彰阿还是道光帝?
画外音:
面对鸦片毒害的狂潮和白银的大量流失,清政府内部对禁烟问题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派是以军机大臣穆彰阿和直隶总督琦善为代表的弛禁派,他们当中很多人本身就抽大烟,在大烟贸易中,又大发横财,因此他们反对严厉的禁烟主张,另一派是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主张采取严厉措施,对外禁止鸦片贸易,对内禁止国民吸食鸦片,对待禁烟的这两种不同态度,影响着朝廷政策和国家命运,面对泛滥的毒害,是严禁还是弛禁?面对英军的武力威胁,是迎战还是和谈?道光帝态度不明,举措多变,而弛禁派代表,领班军机大臣穆彰阿在朝廷中的影响举足轻重,不同的历史抉择,改变着这场战争的走向,对于清王朝来说,是谁导致了这场战争的败局呢?
阎崇年:
对鸦片战争失败,从当时到现在,大家都非常关切,对失败的原因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开始很多人认为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林则徐严禁鸦片,招来了英国侵略,所以责任在林则徐,那么道光皇帝就把林则徐罢了官,把他遣送到新疆伊犁,这是第一种认识了。
后来人们认识又深刻了,说鸦片战争失败原因主要应不是林则徐,主要是因为穆彰阿,穆彰阿主和导致了鸦片战争失败,导致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我们分析一下,当时这个朝廷大臣里头,军机大臣五个人,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五个人,当时的大学士六个人,穆彰阿,潘世恩,王鼎,琦善,伊里布,汤金钊,是军机大臣又兼大学士的只有三个人,就是穆彰阿,潘世恩和王鼎。我们要分析一下这三个人,就是既是军机大臣又是大学士,穆彰阿、潘世恩、王鼎,这个潘世恩是状元出生,他对穆彰阿的态度就是两个字:阿附,还有两个字:伴食。再一个就是王鼎,应当说当时军机大臣和大学士里面,主和派主要是穆彰阿,主战派主要是王鼎。
我们把穆彰阿和王鼎做一个简单的对比,穆彰阿是满洲人,既是领班军机大臣,又是首席大学士,《清史稿·穆彰阿传》对他有一个记载,就说这穆彰阿一共有十六个字:“窥帝意移,乃赞和议,罢则徐,以琦善代之”,四句话十六个字,我们分析一下。第一,“窥帝意移”,就是穆彰阿窥视到道光皇帝他的心意转移了,不主张严禁鸦片,不主张坚决抵抗,主张妥协,第二,穆彰阿“乃赞和议”,因为道光他不主张抵抗了,所以穆彰阿才赞和议。第三,“罢则徐”,罢免林则徐,大家知道林则徐是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你穆彰阿权再大,再专权,你也没有权力罢免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你还是遵从了道光皇帝的意志。第四,“以琦善代之”,琦善是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后来改派钦差大臣属两广总督,大学士、钦差大臣、封疆大吏,你穆彰阿虽然是军机大臣和大学士,你没有权力任命一个大学士去做封疆大吏,这个权还在道光皇帝那儿,所以清史稿的这四句话是很有分寸的,因为穆彰阿窥测到了帝的意移,窥帝意移,乃赞和议,才罢林则徐,才以琦善代之,是这么一个因果关系。通俗一点说,就是穆彰阿窥出了道光皇帝的心意,说出了道光皇帝要说而没说的话,做出了道光皇帝想做的事情,是这么一个关系吧,所以穆彰阿的组合是完全秉承了道光皇帝的旨意。
画外音:
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清王朝面对陌生的对手,英国军队的挑衅,先是自大轻敌,疏于防备,在海防失守后,便又慌忙胆颤求和,道光帝,这位早年端枪持弓,冲锋在前,勇退天理教的英勇皇子,在强敌压境之际,却泯灭了杀敌的勇气,裁减军备,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以求苟安,当时朝廷中主张正义的主战派代表,大学士王鼎力谏道光帝积极迎战,以抗击侵略,最终用生命演出了一场“王鼎尸谏”的悲壮史剧。
阎崇年:
我们再看看王鼎,王鼎是军机大臣、大学士,这个人是陕西(蒲)城人,陕西(蒲)城在乾隆朝出了一个军机大臣大学士叫王杰,与和珅同朝,他是状元宰相,这个人很清廉,也很正直。王鼎和王杰是同乡同族,王鼎到北京来考进士,王杰想关照一下老乡同族,王鼎说不可,我凭我本事考,第一次没考取,后来又考,考取进士,就在朝廷里做官,这个王鼎做官我讲几个事情。
一个事情呢,就是浙江发生一个人命案子,三年没有破案,这个按察使,就是浙江最高的法律的官员,为了这个事情自杀了,王鼎到了浙江去,秘密查访,查到了,这个人命案子家里头很有钱,当地的官员勾结,就是搞了一个冤案,让你掏钱,不停地敲诈你,最后当事人在监狱里头死了,死无对证,王鼎把这个案子查出来了,惩治了一批腐败的官员,这是一。
第二让他清理盐政,九百万盐政的亏空,他经过清理之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第三就是让他去治河,黄河决口让他治河,他是军机大臣大学士,到了开封,一看呢,一片汪洋,王鼎怎么办呢,他有一个小的轿,肩舆扛着一个轿子,来回昼夜在工地奔波,白天在工地视察,晚上他就坐着一个小的轿子,就在工地小轿上睡一觉,接着指挥工地来治河,总共花了八百万两银子,用这个钱堵了两个口子,花了一千六百七十五万两银子,可见王鼎是很清廉的。
王鼎支持林则徐,不同意罢林则徐的官,建议道光皇帝要重用林则徐,道光不听,那王鼎怎么办呢?我给你提意见你又不听,奏章你也不同意,用“尸谏”,“王鼎尸谏”,自杀来向皇帝建议,劝说皇帝,来坚持反对英国的侵略,《清史稿·王鼎传》做了记载,他写好了奏章,装在衣服里边,把他的门关上自杀了,上吊自杀了,想用这个来唤起道光皇帝的注意,来坚持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
我们可以想一想,我说王鼎和穆彰阿都是当朝的军机大臣和大学士,他们是道光皇帝的两面镜子,照出什么呢?从这个镜子里照出君子消沉,小人猖獗,道光皇帝在英国军舰炮打中国大门的时候,把林则徐罢官了,把林则徐遣戍到新疆,这使我联想到一件事情,天聪三年,就是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兵攻打北京,兵临城下,当时的兵部尚书是袁崇焕,崇祯皇帝下令,要袁崇焕到皇城议军饷,不让袁崇焕进城,怎么办?袁崇焕坐在筐里头,用绳吊到城上,这么进的皇宫。进去之后,崇祯皇帝就把袁崇焕下了锦衣卫狱,第二年就杀了,有人评论说,说崇祯皇帝这是自毁长城,我们联想一下,英国殖民者炮打广州大门的时候,叩打中国国门的时候,道光皇帝把林则徐罢官遣戍也是自毁长城,所以我个人认为,禁烟运动的失败,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的责任不是穆彰阿,而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是清朝有史以来最为庸暗的一个皇帝。
尽管他很俭朴,传说他穿着带补丁的裤子,这当然也难能可贵了,大臣们也随着他,膝盖上也绑上这么一个破绸子布,补一下,装俭朴,这当然比奢侈好了,但是你道光作为大清帝国的皇帝,作为一代君主,作为当时的政治家,在重大历史问题上,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问题上,你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还是退在时代潮流的后面?当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诱发了“三藩之乱”。有的大臣就说,要把提议撤藩的大臣惩办,康熙怎么回答?康熙说我支持他,这是我的意思,康熙没有惩办主张撤藩大臣,而是下令平叛,八年战争消平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统一。
道光皇帝没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萨尔浒之战”的一种勇气,也没有清太宗皇太极当年“松锦之战”的一种谋略,更没有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那种胸怀,所以我认为鸦片战争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责任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名字应当钉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让那些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