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十二帝疑案
5381200000015

第15章 咸丰(上)

画外音:

一位在位只有11年的平庸皇帝,却改变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一位懦弱无能的皇子,却能够在皇位竞争中脱颖而出,君临天下。面对内忧外患,他理应救国于危难,却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之时,逃之夭夭,弃国门于不顾。北京城因此而生灵涂炭,圆明园因此而大火熊熊。花天酒地、放荡享乐的他临终之前,却因后事处理不当,导致慈禧控制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讲述这位弃江山社稷于不顾的渎职皇帝咸丰。

阎崇年:

咸丰皇帝名奕詝,20岁登极,在位11年,31岁病死,咸丰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的儿子同治是个独生子,同治又没有儿子,所以以后就没有秘密立储的问题。咸丰在位这11年,怎么来评说?我想借用陆游的一首词叫《钗头凤》,说:“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我就想借用陆游《钗头凤》这三个“错”字,“错、错、错”,来论说咸丰这11年的皇帝生涯,咸丰做了11年皇帝,我给他概括了三个字叫做“错、错、错”。

画外音:

在清王朝的历史上,皇位的继承,历来都充满了明争与暗斗,而咸丰在道光的九个皇子中,无论是学识还是智慧都是极为平庸的一位,那么,为何道光皇帝要选无才能,无胆识,又是跛足的咸丰来继承皇位呢?咸丰又是怎样阴差阳错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阎崇年:

现在我说咸丰的第一个错,就是错坐了皇帝宝座。他的父亲道光,道光有9个儿子,大阿哥奕纬,二阿哥奕纲,三阿哥奕继,四阿哥奕詝,就是咸丰,五阿哥叫奕誴,六阿哥叫奕訢,七阿哥叫奕譞,八阿哥叫奕詥,九阿哥叫奕譓,道光这9个儿子让哪个儿子继承皇位?到了道光26年,这一年他65岁,年纪也老了,身体又不好,考虑秘密立储的问题,这个时候,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都死了,四阿哥就是奕詝,年龄最长,五阿哥奕誴过继出去了,过继给醇亲王,绵恺。六阿哥就是奕訢。奕詝这一年是16岁,奕訢比他小1岁15岁,七阿哥奕譞7岁,八阿哥奕詥3岁,九阿哥奕譓2岁,所以可以考虑皇太子的实际上只有两个人,就是奕詝和奕訢。

事情又有一点特殊,奕詝的母亲很受道光皇帝的宠爱,但是她死的比较早。33岁,奕詝母亲死的,这一年他才10岁,虚岁10岁,谁抚养照顾他呢?由静贵妃,就是奕訢的母亲来照顾他,所以奕詝视静贵妃如同生母,视奕訢如同胞弟,奕詝和奕訢关系都很好,这就更增加了道光选择皇储的困难。道光26年,要准备立储了,在奕詝和奕訢这两个儿子之间选择哪个,犹豫不定,这个时候,野史笔记传闻就沸沸扬扬。大概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就是怀念皇后,欲立奕詝。因为奕詝的母亲死的比较早,《清宫词》说她死的时候暴死,有一些事情是秘不可宣的,就是死得有点蹊跷,可能道光有对不住奕詝母亲的地方,所以他怀念奕詝的母亲,就想立奕詝,就是咸丰做皇太子,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就是初定奕訢,后定奕詝,就道光在写秘密立储的时候,奕訢的“訢”字,最后一笔是一长竖,奕詝那个“詝”字,最后一笔是一短竖一勾,传说(道光)在写字的时候,太监就远远窥视到,见底下那笔很长,就传出去了,要立奕訢,道光听说之后就很不高兴,就改了,改成立奕詝。

第三种说法,帝定奕詝,天定奕詝,就是道光病重了,临危的时候,就招六阿哥奕訢,去临终交代事情,恰好奕訢这时候没在,奕詝就去了,去了之后(道光)就说我要立皇太子,说了一半就昏过去了,奕詝就说,我父亲说要立我做皇太子,他就登位就成了皇帝了,这是三种野史传说。我想靠不住,因为道光临终立遗嘱的时候,他正式有书面的,不会这么仓促脱口说一句的。

那么怎么立的?奕詝和奕訢因为只差一岁,都在上书房读书,奕詝小时候骑马的时候,摔了,把腿摔折了,经过这御医骨科把腿治好了,但是落了一个残疾,所以奕詝是个瘸子,奕詝还得过天花,脸上还有麻子,功课又不如奕訢好,奕訢功课比较好,骑射,刀枪功夫都好,能文能武,道光怎么选择?他就考虑是不是立奕詝,考虑奕詝拿不定主意,就要考一考他们,就通知他们在南苑骑射,奕詝的老师叫杜受田,奕訢的老师叫卓秉恬,他们的老师都分别给自己的弟子出了主意,到时候,就到了南苑了,大家知道,奕訢的骑射功夫很好,刀法,枪法都很好,所以,奕訢就按照他老师的指示就发挥他自己所长,射猎,射的鹿和其他东西很多,提着收获品去见他父亲,他父亲很高兴,这孩子很有本事,就考虑是不是立奕訢。这时候就看奕詝,就是咸丰,咸丰是按照他老师的教导,也不上马,也不射,见他父亲的时候两手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他父亲就很纳闷,你怎么回事?今天都要骑马,射猎,你怎么一无所获,他就跪到地下,他说父皇教导我,要仁爱,现在是春天了,母的牲畜正是怀孕的时候,我要把它射死了,连它的没有出生的幼畜也射死了,这是不仁,我不忍心这么做,所以一箭没有放。这个事情《清史稿·杜受田传》做了记载,应当是可信的,有人把它概括叫做“藏拙示仁”,把自己的短处藏起来,来表示自己仁爱的那个“仁”,道光很高兴,说奕詝很符合儒家这个“仁”的思想,但是他还要再测一次。再测一次,这两个孩子又找到老师了,老师又分别给他们出了主意,有一天道光就在他寝宫里面召见这个孩子,先召见了六阿哥就是奕訢,问他说,我呀,身体不好,又有病,可能不久于人世了,这个国家怎么治理呀?奕訢口才很好,就滔滔不绝讲治国的方略,他父亲很高兴,说这个孩子有大出息,说你退出吧。这个时候奕詝就是咸丰进来了,进来的时候,他有按照他的老师杜受田的指导,他老师就说:论口才你比不上六阿哥,你要藏拙,怎么藏拙呢?按照他老师的指示,进了门之后就给他爸爸跪下了,他爸爸把刚才那个话又说了一遍,问他的治国的方略,他就跪在地下磕头,痛哭流涕,一句话不说,他父亲说,我问你话你怎么不说,(咸丰说)我呀,就希望父亲健康长寿,不会有其它事情,我就要孝顺父亲,他父亲很感动,你看这孩子又仁又孝,这个典故,有人给概括一下,叫“藏拙示孝”,这个故事是野史记载,正史没有看到记载,但是这两个故事和前头的三个传说,我想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咸丰和奕訢,他们两个之间应当立奕訢,不应当立咸丰,就是不应该立奕詝,但是因为奕詝,就是咸丰,他老师教导他一个办法,“藏拙示仁”,又“藏拙示孝”,在“仁”和“孝”这两个字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所以道光就选择奕詝也就是咸丰做皇太子。咸丰做皇帝,错,不错在他自己,因为是他父亲决定的,错,错在道光,道光在选皇太子的时候,德、才两个条件,没有考虑德才兼备,只考虑到了德而没考虑了才,实际上咸丰后来在德的问题上做的也是很不够的,我后面还要讲,就说道光选皇太子的时候,应当说选错了,责任在道光,但是我们今天讲咸丰,所以我说咸丰错坐了皇帝的宝座。

画外音:

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咸丰,是一位很不称职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正是由于他的渎职,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导致山河破碎、国库亏空,更加剧了清王朝的灭亡,而就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之时,一国之君咸丰却置江山社稷于不顾,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继续过着他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生活。

阎崇年:

咸丰皇帝的第二个错,就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错逃离了皇都北京。咸丰皇帝登上宝座之后,面临着内忧,“阳九之运”,和外患,“明夷之变”。

第一件就是在国内太平天国的起义,道光三十年,年初,道光就故去了,咸丰继位的当年,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太平天国从广西起义之后,后来就占领武汉,占领了安庆,占领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号太平天国。

中原地区的战争,从康熙以来有三次大的战争,第一就是平定三藩的战争,第二是嘉庆时期的白莲教的战争,第三就是咸丰,同治时候的太平天国的战争,这三次战争。太平天国这次战争,地域之广,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耗银之多,影响之深,有清以来所没有的,这一场战争对清朝来说,元气大伤,这是对内。

对外就是英法发联军侵入中国,侵入北京,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七年,就是1857年,英国军队攻占了广州,咸丰八年,就是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到了天津大沽口,攻陷了大沽,同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到咸丰九年,就是1859年,英法联军又到天津就要求换约,但是清朝军队取得了小胜,咸丰很高兴,把《天津条约》撕毁。撕毁之后,英法联军重整旗鼓,又来到天津,在北塘登陆,攻占天津,这时候清朝派大臣去谈判。咸丰这时候是战和不决,犹犹豫豫,咸丰10年,1860年,英法联军从天津沿着运河往北京打,打到通州,咸丰派大臣去谈判,谈判破裂,在载垣、穆荫几个大臣诱擒了英使巴夏礼,诱到北京,事态扩大,英法联军打到八里桥,打到北京城外,这个时候咸丰怎么办?咸丰就暗示大臣,给他上奏章,让他去木兰秋狝去打猎,他借这茬儿就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訢在北京主持这些事情。

第一是割地,第二赔款,赔英法等军费及其它白银1600万两,第三最令人痛心的就是圆明园。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初三,阳历的10月18,英法联军一把火把圆明园毁了,大火数日夜不熄。圆明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和杰作,被付之一炬。特别是园里面收藏的中华五千年的文物宝藏,或者被焚毁,或者被抢掠。可以说每一件文物都是价值连城,圆明园收藏了不仅仅是清代文物,是中华有史以来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收藏在里面。圆明园被焚毁,被抢掠,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沉痛的浩劫。第四,英法联军等侵略者进了北京,进了皇宫,进了天坛,中国人民,特别是北京人民遭受涂炭,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外国侵略者侵入北京,这是第一次,破天荒的第一次,是中华五千年的奇耻大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空前浩劫。

这个时候咸丰做什么?咸丰,你是皇帝呀,是这一个国家的君主,也是这个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你做什么?这时候我想起历史上一件事情,大家知道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机,有人劝他迁都,他不迁,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而死,忠于社稷。咸丰你不守国门你做什么呢?这个时候咸丰第一没有下诏,号召军民进行抵抗。外国侵略军,侵到天津,侵到通州,侵入到北京,应当号召天下军民勤王,一起来保卫首都北京。

第二没有制订反对侵略的谋略,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军队失败了,就签订《天津条约》,得了一个小胜,就把《天津条约》撕毁了,敌人再来,你去谈判,谈判的时候把英使巴夏礼设计给抓住了,带到北京。这不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谋略。我把这个叫做猫伶狗俐的小计。

第三没有天子守国门。却带着老婆、孩子,带着唱戏的戏班逃到热河,美其名曰:“巡狩”,天子到外面视察,足足表现出阿Q精神,那咸丰到承德做什么了?当然有一些军机的事情,也不是一点没处理。

我说他四件事情,四贪,第一贪女色,在承德避暑山庄继续贪女色,后宫美女让她们先逃,先把她们运到承德,还在承德花天酒地。第二贪丝竹,把升平署那个戏班挪到承德,上午唱叫“花唱”,下午要“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第三贪美酒,咸丰皇帝好喝酒,见酒就喝,一喝就醉,一醉就耍酒疯。他身边的太监、宫女就怕他喝醉酒,喝醉酒以后,说打就打,说骂就骂,说罚就罚,酒醒了以后又后悔,又哄这些人,赏赐银子,赏赐小的物品,完了接着喝,喝着醉,醉了就接着闹。第四,贪食鸦片,雍正皇帝是禁烟的,乾隆皇帝是禁烟的,嘉庆皇帝是禁烟的,道光也禁烟,你咸丰不禁烟,你还抽大烟。

特别我看到一条材料,心里很难受。就是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咸丰过30岁的大寿,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的祝贺生日的典礼,百官朝贺,皇家和王公大臣特招到圆明园,演大戏四天,你用这个时间好好召集大臣会议,朝廷会议,仔细研究怎么反抗英法的侵略,怎么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怎么把西方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去,没有。

条约签订了,奕訢等上奏折请他回来,他还不回来,还赖在避暑山庄不回来。特别是做一个一国之君,大敌当前的时候,你自己带着老婆、孩子先跑了,这也是历史之罪,罪恶的“罪”。所以我说咸丰的第二个错就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错误地逃离了皇都北京。

画外音:

公元1861年7月17日,咸丰病逝于承德热河行宫,此时的清王朝已是满目疮痍,开始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穷途末路,临终前的咸丰又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出现了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使得慈禧控制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那么,这个错误又是什么呢?

阎崇年:

下面讲咸丰的第三个错,就是错定了顾命大臣,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力量有三股,第一股就是朝臣,第二个是帝胤势力,第三股势力就是帝后势力。我们分析一下这三股政治势力。

先说第一股,就是朝臣势力,这八个顾命大臣,第一个就是载垣,载垣的祖先是谁呢?是康熙第十三子允祥,怡亲王他的后代,御前大臣,第二个就是端华,端华的祖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封郑亲王,他的后代,说端华世袭郑亲王,他当时也是御前大臣,第三个就是肃顺,肃顺是端华的弟弟,第四个是景寿,景寿是道光的女婿,咸丰的妹夫,额驸,这四个是宗室贵族,加上皇亲国戚。另外那四个就是穆荫,匡源,杜翰和焦祐瀛,他们是军机大臣。

还有第二股势力,第二股政治势力,就是帝胤势力,主要的就是皇五子奕誴,他过继给惇亲王了,皇六子恭亲王奕訢,皇七子醇郡王奕譞,还有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这哥五个他们是宗室贵族,特别是奕訢,当年奕訢应该继承皇位没继承,后来做了军机大臣,咸丰死之前,奕訢的军机大臣等等所有职务全免了,就是一个空头的虚衔,就是一个空名的恭亲王,他们都到承德去花天酒地去了,北京的烂摊子交给谁了,交给恭亲王去处理,恭亲王当然一肚子气了。这个时候八个顾命大臣应当说应该有奕訢,你或者做辅政王,或者做议政王,或者顾命大臣,或者赞襄政务大臣都可以,总应该把奕訢做一个安置,是不是咸丰考虑到当年多尔衮和孝庄和顺治叔嫂叔侄之间的矛盾吸取点经验教训,那就不清楚了。因为这一年奕訢三十岁,慈禧二十七岁,但是后来慈禧还是和奕訢势力结合起来了,对他们兄弟五个是一股很强的政治力量,但是咸丰临终的时候没有考虑(这股政治力量)。

第三就是帝后势力,“帝”就是同治,“后”就是东太后和西太后,孤儿寡母三个人,你别看这三个人,当时是帝制时代,这三个人是封建皇权的政治核心。特别她有两枚图章,“御赏”和“同道堂”这两枚图章,你皇帝的谕旨没有这两枚章盖上你是不能生效的。咸丰临终的时候,有一部分考虑到了,这两枚图章他考虑到关系,特别是没有考虑到帝胤贵族,以他五个兄弟为代表的宗室贵族的势力,结果,这两股势力结合起来,帝后和帝胤这两股势力合起来共同对付朝臣的势力,那八个大臣,在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八个大臣的力量抵不过帝后和帝胤结合起来的力量,结果就出现了“辛酉政变”,出现了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出现了慈禧实际掌握朝纲近半个世纪之久,不仅影响清朝的命运,而且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几乎半个世纪,所以我说这是咸丰的第三个错。

咸丰虽然在位11年,但是这三个错误都是很严重。第一,咸丰错坐了皇帝的宝座,第二,咸丰在英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错逃离了皇都北京,第三,临终的时候,错定了顾命八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