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54175200000004

第4章 论苏南模式[9]

——无锡市乡镇工业鸟瞰

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先导,进而实现劳动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联产承包等变革,确立与完善了农村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当前,我国农村正稳步地进入另一次伟大的变革之中,这就是逐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农村的现代化。以苏南模式而驰名国内的江苏无锡、常州、苏州等地的农村经济的发展,采取以乡镇工业为重点,发挥工业的推动作用(通过以工助农等措施),引发了一场极为迅速和十分深入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劳动方式的变革,为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近年来,无锡农村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革命性变革,雄辩地证明了这条新路子是一条通往农业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当然,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劳动方式的变革,要从各地区的具体条件出发,它在形式上、步骤上、速度上都会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应仅仅遵循一种模式。在当前,除了苏南模式而外,还有多种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只是总结苏南模式,而且主要是谈无锡市的情况,但着眼于整个苏南。

一、乡镇工业的兴起及其成就

无锡市(包括无锡县、江阴县、宜兴县和无锡市郊区)近年来,特别是1982年以来,乡镇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1979年至1983年,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半;1979年至1985年平均每年递增34.4%,1985年无锡市乡镇工业企业数达9119个,工业总产值(包括乡、村、队、联户、个体工业5个层次)达92.1327亿元,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81.9亿元的50%。1985年实现利润8.53亿元,上缴税金4.79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9.3%。全市乡镇工业的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9.7亿元,自有定额流动资金达到8.0174亿元。就工业结构来说,机械占43.6%,纺织占20.29%,化工占11.65%,建材占9.74%,已形成以上述四个行业为主体的、涉及15个工业部门的体系。

无锡的乡镇工业一反人们心目中的老概念,它们大都拥有宽大的厂房,不乏性能良好的新型机器,绿化得很好的厂区。这些企业不仅可以生产一般的消费品,而且能制造性能十分复杂、价值十分昂贵的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有一些产品已取得国家的许可证;不少产品属于国家、省、市的优质产品;一些产品完全与国营企业产品并驾齐驱,并已打入国际市场。无锡市1985年生产的轻工机械已达10831台,机电交流电机达140967千瓦,棉纱4446吨,服装1251万件,电风扇47万台,颇有名气的菊花牌电扇就是这里生产的。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里一部分企业,在物质技术方面已经超越了工场手工业的阶段,开始了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乡镇工业的发展,对农村产生着全面深刻的影响。它给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开拓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无锡1985年乡村工业职工83万人,农业劳动力40万人,只占农村全部劳动力的25%。原先挤压在狭窄的农地上的丰富的劳动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农民富裕起来的捷径。经过几年的发展,拥有390万人口的无锡市,人均社会产值已达到5630元。1985年,在全市54个乡中,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乡已经有27个,超2亿元的乡已经有7个。“亿元乡”作为乡镇工业大发展条件下产生的新概念,在我国农村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亿元乡,工业产值已经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绝大比重。无锡市工业产值为工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而在亿元乡,工业总产值已经接近工农业总产值的90%。可以说,亿元乡赋予了“农村”这一概念以新的内涵,农村已不再是从事单一农业生产的场所,而是工业农业全面发展的经济基地。

在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收入有了迅速的提高:1986年农民人均收入达674元,比1978年增长37.2倍;同年工人人均收入达1113元,比1978年增长2.02倍。还有不少乡镇企业从业工人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188元至1500元,承包人(经理)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这里,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已经高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因此,已经不存在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盲目流动,而是就地向乡镇集中。

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也曾经对农业起冲击作用,人们对于收入较少的种植业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土地抛荒。对此,无锡市在乡镇工业发展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以工补农的措施:(1)按照农民土地承包亩数给以一定的现金补助;(2)按照承包农民完成国家的购粮合同的斤数,给以一定的价格补贴(每斤补助5分或6分)。同时,还采取了土地承包集中化的办法,例如使每个承包农户能包种10亩以上的土地(目前一般从事工业的农民还要种植他们自己的口粮),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家庭农场。在土地适当集中以及以工助农的措施鼓励下,从事土地承包的农民亦能够得到不低于务工农民的收入。从而,调动了农民的增产积极性,使这里的农业生产得以稳定下来。

特别令人注意的是,乡政府将乡镇工业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购买技术先进的收割机和其他现代农业生产资料,承包给农业机器队经营,在适当付费的条件下为从事土地承包的农民提供服务。无锡县的前洲、玉祁等乡都有一个这样的机械化生产的村。再加上经济联合体在育秧植保等方面的服务,都大大节省了土地承包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劳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家庭农场(虽然经营的耕地规模不大,每户承包十来亩地)也表现出一定的规模效益。这表明,只要措施得当,乡镇工业的发展并不必然排挤农业,削弱农业基础,相反,倒是可能通过以工助农等措施,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乡镇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和文化建设的发展。在无锡农村差不多每个乡都修建起了很像样的百货大楼,旅馆和其他服务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玉祁乡花160万元造起一个在大城市也可称为上乘的影剧院,花20万元盖了一个敬老院,一个值50万元的医院也在建造中。依靠乡镇工业提供的利润,乡镇马路、桥梁等公共设施都逐步修建起来了。当我们走访前洲和玉祁乡时,道路泥泞、破旧冷落的旧乡镇已变成颇有现代化气派的小城镇。每天早晨你所看到的,不是挑着粪桶下地的庄稼汉,而是穿着整洁的工作服,骑着自行车到工厂上班的青年工人。更使人惊叹不已的是农民住房条件的变化。近年来,农村经历了由拆茅屋、修瓦房到二层楼房甚至三层楼房的变迁。现代家用电器一件件进入了农村家庭,室内布置已如城市家庭。在这里,村民们正开始同贫穷落后告别。在以上种种变迁中,特别重要的是,乡镇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把先进的工业,引入古老的单一农业结构之中,并由此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和村镇的全面发展。所以就这个地区来说,乡镇工业的兴起,意味着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并行发展的前景,也表明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千百年来形成的重大经济差别正在逐步缩小的趋势。由于乡镇工业的大发展,一个现代化的农村产业结构和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出现。

二、乡镇工业兴起的原因

迅速发展起来的苏南乡镇工业,是下列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

第一,苏南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均耕地只有6~7分,家庭承包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传统的乡村单一农业生产结构与劳动力剩余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这一矛盾正是农村第二产业产生的经济基础,一旦人们抛弃了过去的“以粮食为纲”的模式,实行了“决不放弃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正确方针,乡镇工业的萌发和增长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二,农业联产承包化,固然调动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家庭农场规模狭小,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粮食单产已基本达到饱和点,加之粮价偏低,通过增产粮食增加收入的潜力有限,人们需要通过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工业来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

第三,在党的一系列新的农村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经济转上了商品经济的轨道,农民家庭和农村的集体单位,真正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听命于市场机制的客观要求,服从于更有利的投资选择。在从事农业的收入远远低于从事工业的收入的条件下,农村投资涌向盈利高的工业部门,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它也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在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中的必然表现。将这种现象简单地斥为“弃农经商”“不务本业”,或者简单地采取人为措施强行限制,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关键在于合理安排、积极引导,使农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苏南农村发展工业还有以下一些有利条件:

第一,苏南地区不仅在历史上文化发达,而且有发展工业的悠久的历史传统,如纺织业在宋代就已萌芽,明清以来更有进一步发展,李鸿章在这里曾设置江南制造局,荣德生的纺织、面粉等工厂都开办于这一地区。

第二,苏南地区接近我国大工业城市上海,苏州、常州等地的国营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也有很大的发展。有上海、无锡等城市工业为依托,就使乡镇工业发展中所需要的技术设备、资金以及技术力量等问题能够更好地解决。特别是有来自上海等城市的上万名老工人和约5000名工程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使农村办工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第三,苏南地区的交通发达,不仅有铁路运输和长江航运之便,而且运河和水网贯通农村各地,也是这一地区发展商品经济和兴办农村工业的有利条件。应该承认,苏南乡镇工业奇迹般地迅速发展和壮大,是与上述种种有利条件的存在不可分的。

三、乡镇工业的发展体现了企业的活力

苏南乡镇工业开始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其后20多年几乎停步不前。直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又急速发展起来。这一情况表明,乡镇工业的大发展,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新农村政策结出的硕果,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例如国家对新办企业实行的3年免征所得税政策,就对乡镇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更主要的是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制,改革了原有社、队企业的管理体制,调动了乡、村、队(组)、联户和户五个层次办工业的积极性,这是乡镇工业得以依靠自身力量,迅速发展起来的内在动因。

苏南乡镇工业主要是乡、村两级办的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它们从体制改革着手,解决了企业活力问题。如它们切实实行了政企分离;对集体生产单位采取了经营承包,落实了内部经济责任制;在工资上拉开了差距,进一步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加之国家计划管理体制的某些改革,使企业基本放活,有了进行商品生产与经营的自主权,由此调动了承包经理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企业有了活力和动力,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便大为增强了。他们把原来的十分破旧的农机厂,改建为拥有现代设备的新工厂;他们依靠工厂自身的内部积累,采取“母鸡下蛋”方式,办起一个又一个新厂;他们采取各种灵活措施筹集资金,例如依靠集资入股和职工工资延缓支付等方式,以缓解当前流动资金紧缺的困难;他们依靠无锡城市工业力量和毗邻上海的有利条件,与城市工厂和科研机构大搞横向经济联合,引进新技术,充实新设备,改进了企业的技术条件;他们从上海等地聘用兼职工程技术人员和退休老工人,充实企业的技术队伍和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他们十分注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根据市场要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使产品适销对路,大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十六字经;他们依靠45000名供销人员,跑遍全国,为企业采购原材料,推销产品,收集市场信息,催收欠款。这些供销人员在乡村工业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形容他们是:“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运回千船万担。”的确,有许多企业都是这样迎着困难,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

必须指出,苏南的乡镇干部、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在建设乡镇工业中所发扬的那种火热的创业干劲和自力更生精神,同“大跃进”时代的盲目热情和冒进蛮干是根本不同的。现在所发扬的精神,是联产承包化后,农村生产关系得到合理调整的现实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所释放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的表现。这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是完全正确、十分重要的。

四、乡镇工业需要大力调整、充实和巩固

苏南乡镇工业的发展,虽说成效显著,给人启迪,但作为出现不久的新事物,无疑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进行调整、充实和巩固。个人认为,当前尤其需要注意解决下述问题。

(一)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合理化

乡镇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大工业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注意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才能站稳脚跟,获得长期发展的前途,否则就难免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困境。乡镇工业的兴建,一般多为短期市场需要和眼前利益所诱发,它的产生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因而,紧接着它的匆忙的兴建期之后,还必须有一个调整、改造、充实的时期,以着重解决产品适销对路等问题。无锡市乡镇工业的发展也无例外。一些蜂拥而上的工厂(例如近年来一下子便上了几十家汽车装配厂),目前就已遭遇产品销售的困难。而且预计随着国营工业的搞活和潜力的发挥,今后这种困难还将进一步增大。精心调整行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看来是关系着乡镇工业巩固和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实践证明,乡镇工业一旦开始兴建,便必须根据农村经济的现状和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扬优势,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国民经济中短缺和对城市大工业起配套作用的产品,而不应该不顾条件,盲目向城市工业看齐,争着上热门,否则就会因此后市场状况变动和竞争的加剧而陷于困境。乡镇工业在调整行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时,可从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着手,采取与大工业配套,生产零部件;与大工业企业联合经营;与大工业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新产品等办法,使乡镇工业逐步转到对城市大工业起配合和补充作用的轨道上,为其长远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乡镇工业是受市场调节的集体所有制商品经济。它只有依靠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经过几年努力,这里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但也必须看到,更多企业在物资设备、技术人才、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处在落后状态,一些产品质量仍过不了关,还缺乏竞争能力。在建立和发展乡镇工业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自始至终,千方百计地致力于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完善经营承包制,以发展和完善企业所有制

在农村经济改革中,无锡乡镇工业普遍推行了“一包、三改”(实行经营承包制,改干部任免制为聘用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这一改革,企业初步成为具有责、权、利结合的经济实体,解决了长期以来乡镇工业中政企不分,政府机构对企业任意平调、摊派和企业吃“大锅饭”等问题。加之集体单位不存在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干预,企业成了具有自我发展活力和自行增值能力的经济细胞。

苏南乡镇工业目前是由乡政府(通过乡工业公司)加以规划、组织和领导的。企业的盈利40%~50%上交地方财政,其中10%为行政开支,40%为补农基金,40%~50%作为乡扩大再生产基金和文化教育基金。企业盈利的相当部分归乡政府集体使用,这种分配关系体现了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乡政府所有制的性质。另外,企业盈利的相当一部分,通过补农基金转归农民所有,这种产品占有和利益分配关系,体现了企业一定程度的乡(或村)农民集体所有制的性质。而总的来说,乡镇工业的集体所有制实际上超出了企业集体所有制的范围,成为乡农民集体所有的大集体所有制。对这种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与作用应如何认识,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这种大集体经济,(1)通过以工补农,在当前解决了务农与务工劳动报酬的不合理差距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工农产品差价所引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着稳定与牢固农业基础的作用。同时使农业劳动力能够转移到工业中来,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的资源。(2)通过乡政府集体所有形式,发挥一级政府的经济职能,不仅对乡村工业进行规划,而且通过乡财政来进行投资和组织,这是在我国具体条件下,乡村工业的初生和襁褓时期所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乡一级政府的经济职能的发挥,在资金、技术、管理、信息方面都存在很大局限性的农村土壤中,农民集体工业是难以大规模发展的。

但是也必须看到,上述乡大集体所有,把企业集体的产品归全乡大集体占有,不利于企业内部积累的增长和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甚至还会影响企业职工收入的持续增长。总之,从理论上说,这种超越了企业直接生产者集体范围的大集体占有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吃“大锅饭”的性质,是带有平均主义的弊病的,它不利于最充分地调动企业直接生产者群体的积极性。

这种大集体占有与分配的弊端,在国家对乡镇工业开征所得税以后,就在企业财务上突出地表现了出来。例如,这里许多企业不仅流动资金缺乏,而且扩大再生产与实现技术进步的基金严重不足。因此,进一步贯彻政企分离和简政放权,更好地理顺乡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以增强和巩固企业的经济实体的地位,使它成为真正的企业集体所有制,将是使乡村工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的一个重要条件。当然由于这种大集体所有制的改革,直接关系到乡村务工与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也直接关系到乡一级行政发挥其经济职能的方式,因而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需要认真研究和慎重地处理的问题。

(四)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无锡市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注意到农业的发展,采取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措施,调动了务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拿出相当一部分利润用以改造现有农业生产条件,从而在工业迅速增长的同时,使农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近年来无锡市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毕竟对农业的发展是个“冲击”。在这江南鱼米之乡,某些农副产品的供应却还是较为紧张的,价格也上涨很多,还出现了农村副食品价格比城市贵的现象。同时,无锡工业与农业的增长速度不同步,出现了强烈的反差现象。1985年无锡市乡镇企业增长了65.91%,而农业总产值却反而下降了4.84%。此外,由于乡镇工业发展造成的耕地缩减,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等现象,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良后果。

当然,从地区分工的原则来看,不能要求每一个地方都搞“以粮为纲”,无锡有它的工业优势,可以用更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发展工业。但无锡亦是江南富庶之地,农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把无锡农业搞上去,对无锡经济和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来讲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五、乡镇工业需要国家大力扶植

迅速发展的苏南乡镇工业,在当前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银行贷款的困难、流动资金的不足,使企业难以购进原材料,特别是在全国性银根紧缩中,这里收不回的欠款增多,1985年达到13.17亿元,为当年销售额的22%(正常的比率为17%)。乡镇工业面临着销售困难。这不仅仅是由于上项目存在着盲目性,而且直接与1985年下半年以来全国性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有关。到1985年12月底为止,无锡市乡镇企业中亏损企业达872个,亏损金额达2056万元,目前滞销与积压产品约占全部产品的24.1%。在今年3月产值19.1亿元中,销售额为13.5亿元,产销率为70.9%,即还有29%的产品待销。使资金紧缺加剧的另一因素是今年取消了对于乡镇企业的某些优惠政策。按照新的规定,乡镇企业应上交所得税55%,税后利润中按八级累进税上交。上述情况,使一些企业的生产难以为继。

目前,苏南乡镇工业正在根据宏观控制加强、基建规模压缩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微观调整。它面临着与之有业务关系的国营企业欠款增加的新困难,而更重大的考验还在于日益开放的市场上的激烈竞争。由于体制改革后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因此无须把问题估计得过重。但对于尚处于十分幼弱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来说,确实要看到形势的严峻。基于这一点,一方面,要求人们理顺乡镇工业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关系,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要求各级领导坚决贯彻对乡镇工业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从财政税收上加强对乡镇工业的扶持,是一项重要的和必要的措施。无锡市的乡镇工业1985年实现利润8.53亿元,上缴税金4.79亿元,每年用于以工补农达到1亿元。就前洲乡来说,1985年乡镇企业实现利润达5774万元,上缴税金1770万元,对国家已经做出重大贡献。这是一项带来很大经济效益、财政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事业。基于长远的利益的考虑,国家放宽税收政策,加强扶植,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