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兴海
如果施舍于人,应在对方恳求之前;若对方已提出恳求,就只能算给了一半。
——吕克特
每天傍晚下班之后我都要去学校门口接孩子回家,这是我与他心照不宣的约定。
快下课时,我总是推着我的自行车努力从人潮的夹缝中挤过去,争取让孩子一出门就能看见一脸笑容的我。
不知何时发现了她,一个面容憔悴的老妇人。每次我去接孩子的时候都能看到她,铺一张油纸在地上,放一把青菜、一把香葱,或是一捆蒜苗在那儿卖。
看她的神色,不像是卖菜之人。站在那儿,几乎从不叫卖,也不会问路人要不要买。而我,总习惯把她剩余的那一把香葱或是青菜买走。几毛钱的问题,何必让一个老人家苦苦地站在那儿?再说了,晚饭之时,吃一点蔬菜不也正好吗?
逐渐的,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买了她的东西之后,她并不离开,依旧地站在那儿。目光的方向与我一样,正对着校门口。
或许是由于好奇的缘故,我接了孩子后,故意将速度放慢了许多。我一边帮他整理书包,抱他到自行车上,一边用余光扫视着这位老人。
一个男孩“嗖”地从我身旁窜了过去,直奔她的怀抱。她一脸幸福地摸摸男孩的头,然后牵着他向远处走了。
一路上,我都被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困扰着。我难以想象,当我出于善意地将她那把唯一的青菜买走后,她是如何在人潮背后度过那漫长的半小时?我在想,那把青菜,或许根本不是她站在那儿的真正目的。
放一把青菜在那儿,她的心里就有了一种依托,就能让她在漫长而又枯燥的等待中多一份期待和乐趣。我的善意,我认为无所谓的那几毛钱,却把她这半小时的期待和乐趣都一并粉碎了。这半小时里,她该是多么地无奈和焦急啊。
我们常常没有任何思虑地做着那些我们自己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好事,却忘了去想,那些被我们帮助的每一个对象,真的在那一件事儿里受益了吗?我们所付出的“几毛钱”,是不是已经粉碎掉了他人半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