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殇魏殇
5448400000081

第81章

腊月中旬是洛阳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时候,地面上到处结着明晃晃的大冰块,房檐下挂着一排排亮晶晶的冰溜子,冰块和冰溜子释放出的大量寒气,使洛阳变得冷飕飕的,滴水成冰,哈气成霜。

天寒地冻并没有阻止住时光的流逝,更不能滞留住司马炎以晋代魏的步伐,在何曾等人的积极奔走与推动之下,一切都按照预先议定的日程,一步步地把司马炎推向权势的顶峰。腊月十六日,正逢黄道吉日,是司马炎正式登坛受禅的日子。一大早,晋王府里便开始忙起来,为司马炎的登坛受禅做着最后的准备。只有王元姬居住的后院里并无什么异样,与繁忙而嘈杂的大院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司马昭去世以后,王元姬的身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像似患了一场大病,一直就没有缓解过来。为使得母亲能安心静养,尽快地恢复健康,司马炎下令谁都不得去打扰她。所以,这些日子,尽管大院里因司马炎要登坛受禅而变得躁动不安,而王元姬居住的后院里却像世外桃源似的静谧安详,除了司马炎兄弟每天早晚两次来向她请安之外,极少有人入内。

虽然司马炎再过两三个时辰就要登坛受禅,变为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皇帝了,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要来给王元姬请安。虽然王元姬昨晚彻夜未眠,感到十分困倦和疲乏,但她还是按时地起床梳洗,等待着司马炎的到来。今天,不仅是司马炎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日子,也是王元姬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日子,她有很多的话想对司马炎说,也必须对司马炎说。

王元姬是聪明而又理智的,她熟读经典,精通历史,深知太后干预朝政的种种弊端与危害。她已下定决心,在司马炎登基称帝以后,她绝不再参与政治,只想在清静无为中了此余生。可是,作为司马氏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作为一个新皇帝的母亲,她还是有些担忧,害怕司马氏王朝会重蹈蜀国与曹魏的覆辙,担心年轻的司马炎登基称帝后会步刘禅的后尘,变成一个昏聩的君主。所以,她经过一夜的反复思考,决定要在司马炎正式登坛受禅之前,与司马炎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开诚布公的谈话,以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大概司马炎也从王元姬凝重的神情与严肃的语气中察觉到了母亲的心思,在给王元姬请过安后,就主动地问道:“孩儿今日午时便要正式登坛受禅。我家能有今日。完全是祖父、伯父、父王与母后之功,孩儿只不过是坐享其成。为此,孩儿深感惭愧,心中十分不安。如何才能光大我家之千秋大业,如何才会使国家社稷长治久安,如何才可告慰祖父、伯父与父王之英灵,请母后多加教诲!”

王元姬欣慰地点点头,低声细气地说:“为娘虽是女流之辈,但却也粗通经史,略知义理。故而,从明日始,为娘就再也不参与政事了。以后我儿来给为娘请安时,也只许言家事,而不许言国事。”

“母后何出此言?”司马炎有些吃惊地瞅着王元姬,诧异地说,“莫非孩儿有不孝之处,令母后心中不悦?若是如此,母后打亦可.骂亦可,孩儿甘愿领受!”

“非也。我儿不必多虑。”王元姬轻轻地摇了摇头,慢条斯理地说,“历观前朝各代,凡女子干政、外戚专权之世,国家社稷皆动荡不安,甚而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有鉴于此,为娘才作出如此决断。”

“父王生前曾多次对孩儿言……”司马炎还想再说些什么。

“为娘之意已决,我儿不必再多言。”王元姬打断了司马炎的话,郑重其事地说,“不过,在我儿受禅之前,为娘还有几句心腹之言需对我儿明言。”

司马炎连忙跪在王元姬膝前,诚惶诚恐地说:“孩儿恭候母后之教诲!”

王元姬不动声色地问:“我儿以为,蜀国何以会亡国?”

司马炎冷静地回答:“孩儿以为,蜀国灭亡,乃刘禅昏聩无能、纵情声色、宠信奸佞、疏疑贤良所致。若是刘禅能以诸葛亮之法治理国家,信赖姜维、郤正等贤臣良将,凭借山川之险固,天府之富庶,完全可以保土自守。”

王元姬赞许地点点头,又接着问:“那么,曹奂何以会退位禅让?”

“这……”司马炎沉吟有顷,吞吞吐吐地说,“一是曹魏气数已尽,天命难违;二是祖父、伯父与父王功盖天地,德被四海;三是曹室后继无人,一代更比一代昏庸……”

王元姬慢慢地摇了几下头,遗憾地说:“我儿此言,乃隔靴搔痒之论,难以令人信服。”

司马炎连忙说:“孩儿愚钝,请母后为孩儿指点迷津。”

王元姬打量着司马炎,严肃地说:“古人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曹魏自代汉以后,内兴宫室,外兴师旅,政苛刑酷,横征暴敛,租赋沉重,徭役繁多,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彼之失民已久矣。自汝祖父、伯父与父王辅政以来,废除了曹魏之许多赋役,救苦赈贫,养息民众,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而,淮南三叛而腹心不乱,宫廷数变而四方不动,征讨巴蜀如摧枯拉朽。此皆民心所向而致也。民众乃国家社稷之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社稷之兴衰存亡。此乃曹魏先取代刘汉、后又退位禅让真正之因。”

“母后之教诲字字千金,孩儿定铭记在心。”司马炎瞅了瞅庄重的王元姬,再次恳请道,“请母后再教孩儿治国之法、安邦之道,以使我家江山永固、社稷长存。”

王元姬沉思了片刻,认真地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忧民之忧者,民亦忧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之。’我儿君临天下之后,要以民众为本。知民心,顺民意,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劝农桑,奖耕织,轻徭役,薄租赋,切不可劳民扰民,更不可竭泽而渔。惟有如此,方可本固根深。此乃其一。‘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遍观历朝历代之兴衰废立,任用贤良则国家兴旺、社稷稳固,宠信奸佞则国家社稷由衰而废。我儿应以史为鉴,举贤任能,远离奸佞,奖忠赏善,惩恶罚伪,使贤臣良将可以大展其能.让邪恶之人难逞其奸。惟有如此,方能富国强兵。此乃其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一国之君,肩负着国家安危、社稷存亡之重任,时时事事应谨慎行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居安思危,勤于政事,切不可贪图享受,讲求奢华,追欢逐乐,沉湎声色。惟有如此,方可治国安邦。此乃其三……国家犹如一株大树,民众是其根,贤良是其干,而奸佞小人则是其蛀虫。只有根深于壮,才会枝繁叶茂,才可抵御风雨,才能硕果累累。民间有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娘以为,此话有些欠妥。前人栽下之树,后人若只顾乘凉而不去用心护理,必然难以持久。我儿要精心呵护汝祖父、伯父与父王栽下之大树,勤施肥,常浇水,除虫灭害,修枝剪权,使这株大树日益茁壮,四季常青。惟有如此,王元姬把昨晚所思考的问题,毫无保留地全告诉了司马炎。司马炎泪眼蒙咙地瞅着王元姬,十分感动地说:“孩儿定遵照母后之教诲,呵护好这株祖父、伯父、父王与母后为孩儿栽下之大树,使其本固根深,枝繁叶茂,年年岁岁硕果挂满枝头!”

“我儿若能如此,为娘便放心矣。”王元姬轻轻地抚摸着司马炎,满怀深情地叮咛道,“愿我儿好自为之,做一个圣明之人主国君!”

当王元姬与司马炎正在进行着一次事关国家社稷的重要谈话时,洛阳南郊的受禅坛下已是人头攒动。那些即将由魏臣变为晋臣的文武百官以及前来护驾的兵马,都冒着刺骨的寒风,汇聚在受禅坛下,准备参加司马炎的受禅大典。

这座新筑成的受禅坛,高九丈,方五十丈,分上下两层,呈“凸”字状;四周有青砖护坡,正中一条青石铺成的阶道直通坛顶;坛顶四周为石雕栏杆,雕刻着腾云驾雾的飞龙;中心建有一个雕梁画栋的八角亭。亭柱之上描绘着张牙舞爪的彩龙,亭内摆放着龙尊宝座,镶金嵌玉,熠熠生辉……远远望去,这座受禅坛犹如一位盘腿而坐的巨人,背依邙山,面对伊阙,俯视着脚下那些如蚁般琇动的文武百官。

旷野郊外,没遮没挡,受禅坛下更是寒风凛冽,冷气逼人。那些峨冠华服的大臣,按照各自的官衔品阶,整齐地排列在受禅坛下,默然肃立,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恭候着一个新皇帝的降临。由于他们在寒风中站立得太久了,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大臣一个个被冻得面颊青紫,手脚麻木;一些年老体弱者更是被冻得泪流涕出,狼狈不堪。然而,他们谁也不敢擅自离开自己的位置,去活动一下几乎被冻僵的身体,只能在袖筒里暗暗地搓着已有些失去知觉的双手,用袍袖偷偷地揩抹着流出眼鼻的涕泪,或捂住嘴巴小心地打个喷嚏和轻轻地咳嗽几声。他们都急切地盼望着司马炎能早些出现在受禅坛上,快点结束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煎熬……

可是,迫不及待地要当皇帝的司马炎今日倒显得异常沉稳。将近午时,他才乘着玉辂,来到受禅坛司马炎面带微笑,扫视了一下跪伏在脚下的文臣武将,然后又把目光投向那座高大雄伟、平地崛起的受禅坛,久久地凝视着。此时,他想起了四十五年前矗立在许昌南郊的那座受禅坛,想起了曹丕登坛受禅时的情形。当年,他的祖父司马懿与叔祖司马孚,也曾像他脚下的那些文武百官一样,拜倒在曹丕的脚下。可是,那时谁又能料到,四十五年后的今天,那种情景又会在洛阳的南郊再次出现!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是天命所在还是民心使然?是权势所致还是谋略的结果?

“吉时已到,请晋王升坛受禅!”随着何曾的一声高喊,受禅坛下再次鼓乐齐鸣。

司马炎从沉思中惊醒,整整衣冠,迈步踏上了受禅坛的台阶,一级一级地慢慢向坛顶登去。随着坛顶的逐渐接近,他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激动。他想起了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和父亲司马昭艰苦创业的历程,想起了司马氏与曹氏争夺政权的反复较量。他脚下的这座受禅坛虽然高不过九丈,通往坛顶的石阶也不过百级,但是他们祖孙三代却攀登了近二十个春秋,才获得了今天由他完成最后登顶的时机!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座受禅坛比世上任何一座大山都要高峻,脚下的这条阶道比世上任何一条道路都要艰险;这是一座世上最难攀登的高峰,这是一条人间最为险恶的道路!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条通往权势顶峰的道路上被摔得粉身碎骨,有多少胸怀大志者在这条道路上含恨死去,能够成功登顶者寥寥无几,而他却是这为数不多的幸运者之一!

受禅坛的石阶被司马炎一一踏过,他终于成功地登上了坛顶。站在高高的坛顶上举目四望,只见雄伟的洛阳城像是一桌丰盛的宴席,摆放在他的面前,任凭他享用;冰封的伊、洛诸水好似数条银光闪闪的玉龙,伏卧在他的脚下,恭候着他的指令;阡陌纵横的万顷良田沃土,仿佛一个巨大的棋盘,展现在他的眼前,等待着他来落子布局;而坛下那些如蚁琇动的文武百官,则犹如他手中的一粒粒棋子,由他来任意点放……

冕冠: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冠。其冠顶部为冕版,冕版两端垂有数串玉珠,名为“旒”。旒的多少视戴冠者身份而定,以十二旒为贵,专用于帝王。

衮服:帝王、上公之礼服.衣色黑,上绣卷龙、华虫等图纹。

“献传国玉玺!”就在司马炎居高临下地眺望遐想之际,何曾在坛下又一次高声呼喊。

随即,侍中荀勖用一只金盘托着皇帝的传国玉玺,快步登上坛顶,跪在司马炎面前,双手把金盘举过头顶,诚惶诚恐地说:“传国玉玺在此,请晋王受之!”

司马炎收住遐想,再次整整衣冠,神情严肃地双手捧起传国玉玺。

就在司马炎捧起传国玉玺的那一刻,受禅坛下又一次鼓乐齐鸣,文武百官再次拜倒在地,齐声欢呼。鼓乐声和欢呼声如同滚滚的雷声,在受禅坛周围响起,传向远方。

司马炎手捧着传国玉玺,心中不由得怦怦乱跳,几滴热泪夺眶而出。此时此刻,他已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成为国家的主宰。他在接过传国玉玺的同时,也接过了治国安邦的重担,接过了平灭吴国的重任!他能挑起这副重担、完成这一重任吗?他如何才能挑起这副重担、完成这一重任呢?这时,他突然想起了母亲王元姬早上与他的那一番谈话:只要他能继续奉行祖父、伯父与父亲已实行了多年的以民为重的治国方略,励精图治,举贤任能,减少徭役与租赋,富国强兵,就一定能够治国安邦,平灭吴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想到这里,他顿觉精神振奋,信心倍增,真想振臂高呼,向天下人宣布:朕刚刚步入而立之年,正年富力强,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