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为自己创造一个奇迹
5546000000010

第10章 启动梦想,给奇迹一个轨迹 (3)

哥伦布那种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当水手们畏惧退缩的时候,只有他还坚持勇往直前;当水手们“恼羞成怒”警告他再不返回,便要叛变杀了他时,他的答复还是那一句话:“前进啊!前进啊!前进啊!”

看看哥伦布,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打破传统框架,要具有勇于冒险的坚定信念。然而,可悲的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崇尚“稳中求胜”,认为“凡人世险奇之事,绝不可为。或为之而幸获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视为常然也。可以为常者,必其平淡无奇,如耕田读书之类是也。”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已明显落伍。常人的机遇,常人的成功,往往存在于危险之中。你想要美好的机遇吗?你想要事业的成功吗?那就要敢冒风险,去探索、去创造,不要瞻前顾后,不要害怕失败。

在冒险时,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盲目地采取行动,最终也是劳而无获。

2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如果没有准备,便仓促上阵,很可能因为缺少支持而失败。

3要有自信心。自信心可以帮助一个人树立一种正确的思维习惯,也只有自信心才能激励一个人在艰难中不断攀登的勇气和精神。

最后告诉自己:与其平庸地过一辈子,不如轰轰烈烈地干一场。

大成功来自高层次的需要

在同样的一个社会现实里,一些人成大业成大功;一些人成小业成小功;一些人一蹶不振。不少人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能经受长年累月的奋斗考验,做长期的努力,也有不少人虽向往成功,却经不起几次挫折便向困难投降。

这里,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你的需要是什么?产生的内在动力是强还是弱?一台小马达,也许可以带动一辆小拖车,但绝对带动不了一列大火车。

你想成大功成大业吗?很好。但你必须了解带动火车飞速前进的动力机车与一般小马达的区别。确切地说,你必须了解你内心世界能推动你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动力有多大。

美国现代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一生最大的贡献是研究了人的需要与行为动机的关系。

马斯洛指出,人的行为动机与五个层次的需要相关联——

生理需要(饥、渴、性欲等)

安全需要(身心不受侵犯、有保障)

爱的需要(友情、归属、爱情等)

尊重与成就的需要(地位、荣誉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潜能得以发挥、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创造性的工作等)

一般情况,人们必须先生存后发展,所以人的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比高层次的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更加强烈。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必须在前面四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会产生。

有些人由于长期没有得到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可能会永久地失去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

然而,从成功的大小来说,高层次的需要推动大成功,低层次的需要推动小成功。

松下幸之助的例子再好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当年,松下幸之助在父亲的劝导下,离开故乡——和歌山,来到商业都市大阪,当了火钵店的小学徒,开始了他艰难的人生道路,那时他才9岁。

他在火钵店每月只能得到5分的铜板。但这对于在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的松下来说,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以后,松下转到五代吉开的自行车行做帮工。一年到头,只有春节、天皇生日、祭夏节等几天能休息。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星星出来为止。穿的是老板给的粗布衣。每月的零用钱只有三四角到一元。吃得很简单,早晚两餐是酱菜,中餐是蔬菜。每月只有两天午餐可以吃到鱼,这是他当时惟一感到快乐的事。

可见,松下在谋生的初期只有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

松下的体质,生来就是很虚弱的,疾病不断困扰着他,他的安全欲望不断增长。1915年,松下结婚,建立了家庭。这时,他只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生活能过得去就可以了。但是他婚后身体仍然虚弱,常常患病,不见好转。他一想到“假如得了什么病”,就不由自主地不安起来。

松下在有心理上和安全上的需求时,心里也朦胧地考虑到将来生活的安定,但他的需求还没有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当松下住在大开町时,年仅28岁的他,已被大家选为街道委员会的会长、卫生工会的评议员。起初,他以身体不好等理由,拒绝参加竞选。由于选民们极力推选他,他的雄心苏醒了,他想到了自己的价值应该被他人承认,于是决定参加竞选。数年以后,松下这样描述当时的心境,他说:“凡是人都会有这样的欲望。说得好听一点,那是一种理想,也可以说是一种志向。无论谁都会想显示自己的愿望,有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心情,这是岁数再大也不会消失的。”就是由于这种心境的推动,松下参加了竞选。而结果是,他在街道选民的支持下,把那些原区议员、各街道的老资格实力人物都远远地抛在后面,在28名候选人中,以第二名的票数当选。

就这样,松下的需求、欲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终于实现了他自己的构想。松下的一生都在满足人各个层次的欲望,包括最高层次的欲望,他坚持不懈地努力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你的头脑中也有自我实现的钥匙,在你的身边埋藏着无数愿望。把它们发掘出来加以培养,转化成强烈的欲望,这是打开成功之门的另一把钥匙。

做欲望的主人

巴尔扎克说:“欲望是支配生命的力量和动机,是幻想的刺激剂,是行动的意义。”

德萨末说:“我把人的欲望比作一道激流。”

艾匹克蒂塔说:“欲望,是指我们所希望的事物。”

欲望是你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你努力刻苦的基本动力。对人生怀有梦想,而督促这些梦想变为现实的就是欲望。

只要是人,就会有欲望。比如,呱呱坠地的婴儿,不用谁去教,就会一个劲地寻找母亲的乳房。断奶后,则会一个劲地寻找奶瓶、点心。进入少年时期的人,会去寻求玩具、连环画。到了青年时期,会去寻找美丽的恋人。而人到中年,不少人就追求起金钱、地位。最后,人即使在弥留之际,也会追求进入极乐世界、天堂。这种不断追求的行为,就是人欲望的特征。

一个人在家庭、工作单位、社会的各种场所,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行为,而推动这些行为的力量,就是“欲望”。

欲望,始终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向。只要我们活在世上,欲望就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不会得到彻底的满足。可以说,“生存”就是“欲望”,如果欲望停止,即欲望消失之日,就是生命停止之时。

我们没有一天停止生命的进程,就像我们的欲望不断地产生,旧的欲望消亡又产生新的欲望。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我们发现,人不满足于已给定的世界,他专心于制造他的世界。”这一切都说明一点:人类不能以自然生命的存在为目的,我们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需求体系。

即使欲望再强烈,我们也不要任其摆布。我们不能做欲望的奴隶,我们要做它的主人。

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少年时在人家的农田劳作,每天挣三毛七分钱。他把挣来的钱存起来,有50美元时,他以年息七厘借给别人,结果发现一年所得的利息等于他做10天的苦工。从那时起,他发誓:“我决心要使钱成为我的奴隶,而不再做钱的奴隶。”

因为赤贫,他也被女友的母亲斥为没出息,使他无法与女友结合。这些都大大刺激了他赚钱的欲望。

年轻时一心要赚钱的洛克菲勒,在他55岁一场大病后,他却又决心要捐钱了。他说:“我深信上帝赐予我赚钱的本领……我要用上天这份礼物为人类谋幸福……我要赚更多的钱,然后与同胞分享这些钱,造福人类。”

这时,洛克菲勒似乎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钱”。

此后,他建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他生命的后半段,他几乎变成了个“大施主”。至今,洛克菲勒基金会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

欲望的极致应该是狂热的。

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创办人沃尔特·克莱斯勒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狂热。”爱迪生也说过:“世上从来没有一件伟大的事,是在欠缺狂热下完成的。”

“狂热”一词源自古希腊语,大意为“上帝”、“感召”或“上帝住在里面”。

布道家葛拉姆说:“只要态度够热切,什么都可以得到;渴求的时候必须让内心的欲望外溢,并且与创造天地的能量彼此结合。”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均宣称,人类一切行动,不外受到两股强大的力量驱使。有人说,这两股力量是快乐与痛苦。但是,往深层探究,在苦与乐的背后,其实是两股更高层次的吸引力与排斥力,分别对人类行为与生活产生拉或推的作用。

如果这种力量拉你一把,你就会往上走一步;如果这种力量推你一下,你可能下跌不止一个台阶。欲望的力量也就神奇在这里。“向上”的欲望也是人的本性之一,那就让这种欲望发扬光大吧,而不是别的欲望。

全力以赴更易成功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以求得不断的进步。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工作准则。

有一个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对待工作便十分随意。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的企业做一个广告宣传方案。

这个年轻人自以为才华横溢,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方案做完了交给上司。他的上司一看不行,又让他重新起草一份。结果,他又用了两天时间,重新起草了一份交给上司,上司看了之后,虽然觉得不是特别完美,但也还能用,就把它呈报给了老板。

第二天,老板让年轻人的上司把他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问他:“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了他,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拿起方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然后,他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给了老板。老板还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心中还是忐忑不安,不敢给予一个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还是让他拿回去重新斟酌,认真修改。

这一次,他回到了办公室,费尽心思,冥思苦想了一个星期,彻底地修改完后交了上去。老板看着他的眼睛,依然问的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信心百倍地回答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

有了这一次的工作经历之后,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尽一切办法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够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以后,在工作中,他便经常叮咛自己,方法总比困难多,一定要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结果,他变得越来越出色,受到了上司和老板的器重。从此不断得到提升,很快成了公司的高层。

如果当初他没有全心投入,就不会有持久的成功。成功者都相信热诚的力量,如果要挑出一个与成功密不可分的信念,那就是完全的投入。你可以观察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不都是最优秀的、最聪明的、最敏捷的、最健壮的,但绝对都是最苦干的。

在任何领域中,我们都可看到全心投入的例子,甚至于在以体力求胜的领域中。

就以体育界来说吧,是什么因素让拉瑞·勃德成为美国职业篮球赛中最佳的球员之一?有许多人一直都感到奇怪。他行动慢、又跳不高,在以重视手脚迅捷的世界里,勃德的行动看起来仿佛是慢动作。但是当你详细分析后会发现,勃德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全心投入。他平日辛勤苦练、矢志不渝,打起球来比别人认真,对自己要求也高,结果成就也高于他人。另外再看看伟大的高尔夫球手汤姆·沃森。他在斯坦福大学时默默无闻。虽然他只是队中的一名普通球员,但他的教练对其苦练的精神万分赞许,认为是他一生中仅见的用功球员。在以技巧取胜的领域中,说明了唯有埋头苦练,方能脱颖而出。

全心投入的确是在任何领域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丹雷瑟尚未成名之前,就是休斯敦电视公司内最辛勤工作的新闻记者。同事常津津乐道,他有一次为了采访龙卷风即将肆虐得州海边的新闻,不惜把自己吊在现场的树上。

《圣经》上说:“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竭尽全力!”他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在一定时期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这一信条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