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法总比问题多
5625200000007

第7章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1)

问题高一尺,方法高一丈

成功的企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非常注意营造一种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氛围,他们相信问题高一尺,方法就高一丈,无路可走的人总是那些不下工夫找路的人,而成功永远属于积极去寻找解决方法的人。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困难面前积极想办法的态度会激发我们的潜在智慧。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力在平常都处于半开发的状态,而一个人只有在兴奋和激动的时候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智力表现。因此,一些成功的企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非常注意营造一种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氛围,他们相信问题高一尺,方法就高一丈,无路可走的人总是那些不下工夫找路的人,而成功永远属于积极去寻找解决方法的人。

一位和尚画家云游到京城,被招进宫里作画。有一天,慈禧太后让太监给他一张5尺长的宣纸,要他画出9尺高的观音菩萨的站立像,这简直是为难人。

臣子们心里紧张极了,谁都认为这是一件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和尚却不着急,他借研墨的工夫,冷静思考,很快就有了主意,只见他挥毫泼墨,一挥而就。原来,他笔下的观音菩萨并不是笔直站立的姿势,而是弯腰在拾地上的柳枝,5尺长的纸,弯着腰的人,站立起来应该就是9尺了吧,慈禧太后看罢,点头称是,众大臣也松了一口气。

和尚画家的出色表现正体现了“问题高一尺,方法高一丈”。无论问题有多么难,只要去找方法,就一定能够解决。

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智慧的大小。在古代的众多名人中,提到智慧和方法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大学士,他多次面对乾隆皇帝的诘难,都能够巧妙地应对。下面就是一个他用巧妙的方法克服难题的故事:

有一次,乾隆皇帝和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饮酒,开始的时候,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挺火暴,可后来渐渐地都没有话了,乾隆知道纪晓岚平时说话幽默滑稽,就想让他来调节一下气氛。于是他就向纪晓岚问道:

“纪爱卿你说你是忠臣,还是奸臣?”

“当然是忠臣了!”纪晓岚答得一点儿也不含糊。那些大臣不知乾隆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注意力立刻被乾隆吸引过来。

“忠臣讲究什么呢?”乾隆接着问。

“君让臣死臣就死。”纪晓岚还是答得很干脆。

“既然君让臣死臣就死,那你就到荷花池投水自尽吧!”乾隆这话虽然说得轻巧,但大臣们可都吓坏了。这还了得,乾隆的话就是金口玉言呀!话一出口就是板上钉钉,说别的还不要紧,可这是让纪晓岚投水自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呀!大臣们都吓傻了,可纪晓岚却像没事儿人一样,不慌不忙地答道:“好吧!”

纪晓岚说完,迈着四方步就向荷花池走去,他四方步迈着没事儿,可那帮大臣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纪晓岚离荷花池越近,大臣们的心就越沉重。

这时,纪晓岚已经来到荷花池边。可就在他头朝下,刚要往下扎时,身子却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了,只见他嘴唇一张一合,好像在跟水里的什么说话,有时还见他微微点头,众人都很纳闷,这样,纪晓岚待了一会儿,他又回来了,跪在乾隆面前为难地说道:

“万岁,不行啊!有人不让我死!”

“这人是谁?”乾隆和大臣们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屈原呀,屈原他不让我死。”乾隆和大臣们更让他说迷糊了。心想:屈原都死了两千多年了,怎么会跟纪晓岚说话呢?这时纪晓岚接着说:“就在刚才我要往下扎时,屈原突然从水里冒出来,我对他说:‘屈夫子,我真羡慕你呀,当年你投的是滚滚的汨罗江,今天我只能投进这小小的荷花池啦。不过为了表示我的忠诚,投荷花池我也是心甘情愿的!’可屈原对我说:‘纪昀,你不能自尽呀!我那时跳汨罗江自尽,是因为当时皇帝昏庸无道、残害忠良,我是被逼无奈才这样做的,我听说乾隆帝是明君,如果你跳水自尽,这事要传出去,不是给乾隆帝脸上抹黑吗?’我听了这话,仔细一想,他说得也对,我死事小,可给圣上抹黑是大呀!所以我没跳。”

大臣们听了这话,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乾隆听罢,哈哈大笑,指着纪晓岚道:“纪爱卿,真有你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啊!在这种方法高手的眼中,任何问题都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解决。

罗斯福曾说过:“克服困难的办法就是找办法,而且,只要去找,就一定有办法。”生活中、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被人视为畏途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应该坚强地面对它们,积极地寻找办法,努力地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滞销不可怕,市场不景气也难不倒我们,问题层出不穷,方法也源源不断,而且方法的“咒语”总能将问题“魔怪”降住,让它在我们面前屈服。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面对同一种工作,有的人认为无从下手,而有的人却可以做得很好,其中的关键差别就在于能不能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一点能够做到,还有什么工作是做不好的呢?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这份工作太难了,根本就做不好嘛。”

“这么难,让我无从下手,可怎么做啊?”

他们认为找不到方法来解决问题,自然工作是做不好的。这些只能说是推托之词,只有主动去找方法才会有办法。

我们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只要拥有方法这把宝剑,工作中再大的障碍也会被夷为平地。

下面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是一个善于找方法的老人。

在东太湖的一个小岛上,有一个带狗捉鳖的老汉,他每天能挣50多块钱,是远近闻名的生财有道的新闻人物。

他在太湖边生活了半个世纪,对鳖进行了长期的观察,找到了老鳖“晾滩”的规律:每逢产卵或骄阳如炽时,鳖便爬上岸来,于阴凉处吹风、透气、纳凉;有时为争一块“风水宝地”,众鳖竟簇在一起,甚至叠起罗汉来。太湖边芦苇茂密,沼泽地连绵不绝,给捕鳖者带来极大的不便,更何况,老鳖感觉灵敏,稍有动静,便立即逃之夭夭。

但是,老汉想了一个办法,训练了一只小狗,使小狗成了捕鳖的能手。他训练的方法是选择一只优质小狗,养在一个不深的地洞中,留个出气孔。小狗进洞后,不喂食,让它挨饿,每日三次于洞口上风处,熏鳖壳鳖骨,再以鳖汤拌饭供食。如此反复进行三四次,小狗便对鳖有了兴趣,一闻到鳖的气味就会立即扑上去。这样,小狗就成了捕鳖能手。

捉鳖老汉用巧妙的方法向我们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捉鳖绝技”,他能够想到用训练有素的小狗来代替自己捉鳖,根本原因在于他善于从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并且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25届世乒赛时,有一个戏剧性情节:中国选手容国团战胜自己的同胞队友杨瑞华。杨瑞华则大胜匈牙利老将西多,不是偶然获胜,而是每战必克,被称为西多的克星。西多则每每战胜容国团,不是偶胜,而是常胜,两天前的团体赛就赢得很爽快,被称为容国团夺冠的拦路虎。最后的冠亚军决赛由容国团对阵西多。第一局,容国团很快就告负了。赛场预测,男单冠军必属西多无疑。可是,最后的结果却相反,容国团为我国体育代表队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是为什么?中国队采取了什么战术?

在第一局结束后,教练傅其芳退后,队员杨瑞华临时充当教练,指导容国团。杨瑞华时而比比动作,时而侧目西多,眼中充满火药味。西多见杨瑞华为容国团面授机宜,浑身觉得不自在,心里直发憷。他双眼直盯杨瑞华,自己的教练说了什么都未能听进去,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第二局开始,荣国团士气大振,越战越勇,西多却步伐错乱,连连失误。最后,容国团以3:1捧回金杯。

教练导演了一个戏剧性变化,赢得了中国体育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块金牌。让我们看看这一方法的根蒂:

一是场上条件不足场外补。根据历史表现与现实表现,教练断定,容国团战胜西多的概率很小,换句话说,仅靠容国团个人在场上的力量很难制伏对方。场上条件不足,但我们有场外条件优势,让它发挥出来,不无小补,这是一个极为出格的决策。

二是技术条件不足心理补。很明显,在技术条件上,容国团根本不占优势,甚至说是遇上了拦路虎。场外条件虽好,但鞭长莫及,替代不了,那就提供心理力量:教练的创新打击了西多的求胜心理。对阵的还是容国团、西多两人,两人的技术也不可能在瞬间发生很大的变化,客观条件很难改变。着力点就在主观上——让西多的克星杨瑞华站到教练席上,对西多实施精神压迫。让杨瑞华面授机宜,尽管客观上不一定发挥多大作用,这让西多听不懂,猜不透,以为自己的弱点被对方抓住了,心中没了底气。同时,安排杨瑞华“侧目怒视”,充满火药味,进一步给西多施加压力。

通过教练的计谋,增添了容国团的自信心。而有杨瑞华点破西多的破绽,自己对西多的畏惧也消除了,在杨瑞华的点拨下,他对自己的攻击力也有自信了,斗志自然更加旺盛了。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种工作,有的人认为无从下手,而有的人却可以做得很好,其中的关键差别就在于能不能转换自己的思路,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信大家都读过“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乍一看,这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却有人可以作出很不错的业绩。原因就在于,他突破了传统思维的限制,梳子除了用来梳头发还可以做什么呢?可以做纪念品。如果在其上刻上“积善梳”三字,其意义又非同寻常了,根据不同的香客身份赠送不同品种的梳子,市场也就更为广阔了。

这就是方法的力量。有了找方法的人,原来看似难以解决的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看似难以完成的工作都可以顺利完成。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解决问题、寻找方法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最好的方法,而是每一种方法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更简便、更有效的方法,我们要不懈地追求“更好”,而不能安于现状,更不能退而求其次。

新飞电器曾有一句广告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