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法总比问题多
5625200000008

第8章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2)

在工作中,在寻找方法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应成为指导我们的理念。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求得不断的进步。

有一个刚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对待工作十分随意。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的企业做一个广告宣传方案。

这个年轻人自以为才华横溢,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方案做好了并交给上司。他的上司一看不行,又让他重新起草一份。结果,他又用了两天时间,重新起草了一份交给上司,上司看了之后,虽然觉得不是特别完美,但也还能用,就把它呈报给了老板。

第二天,老板让年轻人的上司把他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问他:“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了他,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拿起方案,折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然后,他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给了老板。老板还是那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心中还是忐忑不安,不敢给予一个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又让他拿回去重新斟酌,认真修改。

这一次,他回到办公室,费尽心思,冥思苦想了一个星期,彻底地修改完后交了上去。老板看着他的眼睛,依然问的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信心百倍地回答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笑着说:“年轻人,我这么问你并不是向你要最好的方案,因为对于广告创意来说是不存在最好的,只有更好的。经过你几次的修改,现在的方案已经比以前的好了许多倍,这个方案可以通过了。”

有了这一次的工作经历之后,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得日趋完美。

明白了这一点,当你面对新问题的时候,你要逼着自己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新的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公用科技”是一家不太显眼的上市公司,但是在股民的心目中,它却是一家不断发展的一年比一年创造更好业绩的公司。其实,这与“公用科技”的企业理念是分不开的,原公司董事长陈杰就经常向他的员工灌输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做事原则。陈杰认为,干任何工作都是没有最好的标准,关键能不能做得更好,只有把每一次做得更好了,才能体现工作的进步。由于这种时刻想着“更好”的企业,员工怎么能不激发出全部的工作热情呢?因为工作干得好与坏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的过去比,自然就形成了企业“多干实事,少谈经验”的传统。

虽然许多人都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意思,但是要真正把它和实际行动相融合,却非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调整好对待工作的态度,显然不是“有人要你好好做”,而是“自己要想做得好”。这个“好”是持续的,但不要被“最”所累,而是对前一个“好”的否定或提高,以至于达到“更好”。日本的管理专家士光敏夫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人们能力的高低强弱之差固然不能否定,但这不是人们工作好坏的关键,而工作好坏之关键在于他有没有干好工作的强烈欲望。”他还认为,尽管有的人具有做好工作的才能,但由于缺乏工作的热情和欲望,往往不能做得很好。换一种说法,如果两个人的能力相当,但由于对工作的态度不同,一段时间以后,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有关“硅谷神话”,谁都听到很多,但留给人们最深的感触却不是天才、财富和创新,而是那些疯狂工作的硅谷人。在这个地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观就是“活着是为了工作”,在他们看来工作本身是乐趣,创业本身是目标。毋庸置疑,事业的成功及一旦成功后的巨大利益是硅谷人巨大的工作动力,因此,硅谷人才把紧张和劳累当成一种习惯,时刻不忘自我提醒要做得更好。只有做得更好了,才能产生创造“硅谷神话”的机缘。以此可见,即使是在不缺少人才和资本的硅谷,同样离不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态度。硅谷人从不认为,“神话”就是最好的,他们说只有下一个“神话”才是更好的。假如说创业精神是硅谷的灵魂,那么对工作的态度则是硅谷灵魂所依附的一种积极的行为指令。

“一只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桶壁的那块最低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那块最高的木板。”这是管理学上的“木桶效应”,其实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着异曲同工的道理。前者是把简单的道理形象化,而后者则是直接把道理说白了。既然道理已经一目了然,关键还是要看你的造化,即能否学以致用,只有运用到工作中去才是硬道理、好道理。否则,所有的口实,也只是废话一篇,相信没有最好的说服力,但一定会有更好的说服力。我们常想,干好一件工作容易,但要不断地把工作干好就不容易,干得更好则更困难了,所以只能反问一句:“何最之有?”

做问题的“终结者”

如果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问题止于自己”,自己对问题负起责任,不把问题丢给别人,那么,这个企业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个企业将变得高效、强大。

美国总统杜鲁门上任后,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了个牌子,上面写着“book of stop here”,翻译成中文是“问题到此为止”,意思就是说:“让自己负起责任来,不要把问题丢给别人。”把这句话引申到职场上,做问题的“终结者”,不把问题留给老板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职业精神。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对那些容易解决的事情负责,而把那些有难度的事情推给别人,这种思维常常会导致我们工作上的失败。

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说:“员工必须停止把问题推给别人,应该学会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责任感,着手行动,处理这些问题,让自己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让问题止于自己的行动,不把问题留给别人的最佳典范是给加西亚将军送信的安德鲁·罗文中尉。

这个被授予勇士勋章的中尉最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有他令人钦佩的职业精神。

那是在多年前,美西战争即将爆发,为了争取战场上的主动,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一名合适的送信人,把信送给古巴的加西亚将军。军事情报局推荐了安德鲁·罗文。罗文接到这封信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完成任务的困难,孤身一人出发了。整个过程是艰难而危险的,罗文中尉凭借自己的勇敢和忠诚,历经千辛万苦,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一个掌握着军事行动决定性力量的人。

罗文中尉最终完成任务,凭借的不仅仅是他的军事才能,还有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定要将问题解决”的敬业精神。

除了一定要将任务执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之外,一名不把问题留给老板的员工在面临工作中林林总总的问题时,还应当有自己的主见。面对问题,他们既不会幻想逃避,也不会犹豫不决,更不会依赖他人的意见,而是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自己能够判断,而又是本职范围内的事情,他们会大胆地拿主意,“让问题到此为止”,而不是全部请教老板。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铁路公司做电报员。有一天正好他值班,突然收到了一封紧急电报,原来在附近的铁路上,有一列装满货物的火车出了轨道,要求上司通知所有要通过这条铁路的火车改变路线或者暂停运行,以免发生撞车事故。

因为是星期天,一连打了好几个电话,卡内基也找不到主管上司,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而正好有一次列车驶向出事地点。此时,卡内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冒充上司给所有要经过这里的列车司机发出命令,让他们立即改变轨道。按照当时铁路公司的规定,电报员擅自冒用上级名义发报,唯一的处分就是立即开除。卡内基十分清楚这项规定,于是在发完命令后,就写了一封辞职信,放到了上司的办公桌上。

第二天,卡内基没有去上班,却接到了上司的电话。来到上司的办公室后,这位向来以严厉著称的上司当着卡内基的面将辞职信撕碎,微笑着对卡内基说:“由于我要调到公司的其他部门工作,我们已经决定由你担任这里的负责人。不是因为其他任何原因,只是因为你在正确的时机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老板聘用一个人,给他一个职位,给他与这个职位相应的权力,目的是为了让他完成与这个职位相应的工作,妥善及时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听他讲关于问题长篇累牍的分析。

美国肯塔基丰田装配厂的管理者迈克·达普里莱把丰田生产方式描述为3个层次:技术、制度和哲学。他说:“许多工厂装了紧急拉绳,如果出现问题,你可以拉动绳子让装配线停下来。5岁的孩子都能拉动这根绳子,但是在丰田的工厂里,工人被灌输的哲学是,拉动这根绳子是一种耻辱,所以人人都仔细操作,不使生产线出现问题,所以那根绳子潜在的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作用。”

在这里,是否拉动这根绳子,其实体现的是对待工作的态度问题。一个对工作积极负责,不把问题留给别人的员工是不容许自己去拉动这样的紧急拉绳的,相反,他们会使出自己所有的办法,让问题止于自己的行动。

在老板眼中,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比一个员工处理和解决问题,更能表现出他的责任感、主动性和独当一面的能力。一个经常为老板解决问题的人,当然能得到老板的青睐。首先,他没有让问题延误,酿成大患;其次,他让老板非常省心省力,老板因此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更重大的问题上。有了这样的员工,老板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本章要义

·无路可走的人总是那些不下工夫找出路的人。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要找到了方法,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只要去找办法,就会有办法。

·总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存在。

·让问题止于自己。

心得体会

读了本章内容,你有何感想和体会?不妨把它们写下来:

行动方案

1.列出自己平时不太擅长的工作,尝试做一次,在工作中体会方法。

2.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做你最拿手的那道菜,看看有怎样的体会。

3.做完一项工作后,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并记录下来。

4.遇到问题不要再说“我该怎么办”,学会说“我想想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