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提出离婚时,一般都以“性格不合”、“没有缘分”等为理由。夫妻俩天天生活在一起,双方如果性格不合,那确实很不愉快,非常无聊,最后甚至会发展到连看上一眼都觉得讨厌的地步。不过“性格不合”这句话,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内容,所以光从字面上去理解,是无法了解其中的底蕴的。
夫妻俩如果兴趣一致,那么他们的婚姻大都是美满幸福的。不过,也有这样的情形:夫妻生活美满幸福,可是夫妻俩的性格却截然相反。譬如说,一般认为,丈夫性格果断、干脆,妻子性格优柔、软弱的夫妻,在性格上就能相互补充。然而,这种性格上截然相反的夫妻,其婚姻也未必都是美满幸福的。
特曼认为,下面几点可以作为预测美满婚姻的指标:
①两亲家的生活都很幸福;
②夫妻双方的童年生活也很幸福;
③很少与母亲争吵;
④接受过充分的、高雅的教育;
⑤爱自己的母亲;
⑥爱自己的父亲;
⑦很少与父亲争吵;
⑧在性的问题上,双亲是规规矩矩的;
⑨儿时很少受到处罚,所受的教育都是温和的;
⑩婚前对于两性关系并没有形成嫌恶和反感等观念。
夫妻双方在小时如果都具有上述经历,那么夫妻之间就会出现相互尊敬、相互信赖、相互疼爱、相互安慰、意见一致和同心协力的局面。因而从根本上说,双方都具备了讨人喜欢的性格,他们的婚姻就将是幸福的。
牛岛义友曾将夫妻分成:
①双方都善于社交;
②双方在社交方面都属于一般水准;
③一方属一般水平另一方善于社交或不善于社交;
④一方善于社交而另一方不善于社交。牛岛义友并对夫妻的社交能力与结婚后美满幸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这两者的关系不大。夫妻俩的社交水平相同也好,不同也好,对于婚后夫妻生活的美满幸福,似乎没有特别的影响。于是,他转而研究性格与婚姻的关系,结果发现这两者关系极为密切。
通过研究发现,感情型性格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夫妻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反应都很强烈,理智型性格则会努力谋求双方的协调,防止相互对立。夫妻双方如果同属感情型,这种结合大都是不幸的。夫妻双方假若都是理智型,他们的婚姻一般不会出现不幸。
此外,夫妻俩属于进步型还是保守型,夫妻俩是否神经质等,与婚姻的美满幸福虽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夫妻俩是否固执己见,是否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等,与夫妻生活美满幸福似乎有着一定的关系。不过,比起双方都属于固执己见的类型,因而处理不好夫妻关系来说,倒是双方都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抑或极端自私自利的场合,更处理不好夫妻关系。那是因为,双方如果不能做到畅所欲言,气恼就会在心头郁结起来,精神就会感到很紧张,致使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情绪越来越坏。由上可知,婚姻幸福美满与否,还可以通过双方的性格来预测和评判。
△“性格不和”的离婚者
如前所述,夫妻俩婚后生活幸福与否,是由丈夫和妻子所具备的种种条件决定的,也是由双方能否很好地满足对方的要求决定的。
(1)对于身体条件的要求
希望对方的容貌、身高、体重、体型、风度和健康状况等符合自己所期待的。
(2)对于智力条件的要求
对方过于聪明不行,对方智力低下,知识贫乏,话不投机,无法理解自己各种条件的也不行。也就是说,双方的智力水平如果能与对方所期待和所希望的相符合,那在这方面就算相互满足了对方的要求。
(3)对于社会条件的要求
妻子往往要求丈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符合自己所期待的,或者能使自己感到满意。而丈夫则要求妻子能协助自己,得到和达到自己所希望的地步和经济水平。
(4)对于情趣条件的要求
希望知道对方在兴趣爱好、性格和生活态度等包含着情趣性的方面,是怎样理解自己的。同时并希望知道对方是怎样理解并支持自己参加宗教、艺术和政治等活动的。特别希望对方接受、帮助并支持自己的上述要求。
(5)对于性的要求
一般考虑,对方能否使自己性的要求得到很好的满足。那些有施虐欲或受虐欲的人,则考虑对方能否完全容忍自己的这种欲望,而不老是以“变态”或“怪癖”等为由加以回避。另外,有的人还考虑,对方能否将各种姿态的性交作为爱情的一种促进剂加以接受,而不认为其反常而加以拒绝。总之,人们要求对方在性的方面能给自己以各种各样的满足。
对方如何满足自己的上述要求,将决定每个人对自己婚姻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有的人则认为自己找错了对象,因而自己的婚姻是不幸的;还有的人陷入了郁闷和痛苦中,想离婚或离家出走;有的人甚至会感到悲观失望,或者急不可耐地想在对方身上找出哪怕是一丁点儿优点,以便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根据上述诸点,可以将见诸离婚者的性格归纳如下:
①轻率浮躁;
②情绪不稳定;
③有自卑感;
④讨厌循规蹈矩;
⑤在政治、经济和性的方面态度过激;
⑥始终过分地依赖父母亲;
⑦性格比较幼稚;
⑧过度埋头于工作或社会活动;
⑨沉溺于同性恋,因而讨厌正常的夫妻生活;
⑩与比自己年龄大或年龄小的异性过于亲近,甚至暖昧。
这样的性格和生活态度,都会使夫妻关系蒙上阴影。此外,在前面谈到的那些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夫妻关系也会从不和发展到离异。总之,这样的性格和生活态度,在夫妻之间是不受欢迎的。也是一方被另一方所讨厌的原因。所以,夫妻俩要和睦相处,就应该具有被对方所喜欢的性格和使对方满意的生活态度。
案例分析:性格狭隘导致家庭破裂
--蒋碧微与徐悲鸿的婚姻蒋碧微是艺术大师徐悲鸿的第一位夫人,在徐悲鸿的一生中占有重要位置,两人的结合,可谓才子佳人。对于这场姻缘人们更多的是赞叹和祝愿,祝愿他们相约白首。二人相处十几年,他们究竟白首了吗?没有,为什么呢?蒋碧微性格狭隘自私,而徐悲鸿个性坚强有气节、能舍小家顾大家。再加之国民党特务从中挑拨。蒋碧微离开了徐悲鸿,而投入了张道藩的怀抱,岂知张道藩乃国民党大特务头子,等待她的不知又是怎样的命运?
蒋碧微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蒋梅笙在上海大学教国文,她自小也受过良好教育。
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江苏宜兴屺亭桥镇。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徐悲鸿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酷爱绘画。
1916年春节过后,徐悲鸿来到上海。这一年是他一生中重要的一年。一天,他在街上闲逛的时候,从报纸上得知上海哈同花园附设的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画像的广告。为了弥补生活的不足,徐悲鸿就画了一张去应征,结果被录取了,明智大学的教授们很欣赏他的画,希望他到该校讲美术课,并再画几张不同姿态的仓颉画像。于是,徐悲鸿住进了哈同花园内明智大学的客房。在这里,徐悲鸿结识了蒋碧微。
由于同乡的介绍,徐悲鸿认识了蒋梅笙。蒋氏夫妇见徐悲鸿才华出众,外貌英俊,十分喜欢。但更喜欢徐悲鸿的是他们的小女儿蒋碧微,本来蒋碧微同苏州查家订了婚,尚未过门。19岁的蒋碧微认识徐悲鸿以后,常常不自觉地把他与未婚夫比较,觉得真有天壤之别,她越来越被徐悲鸿吸引住了。每当徐悲鸿来到她家时,她兴奋不已,一面装着毫不在乎的样子忙着别的事,一面认真地听他与父母的每句谈话。几天不见到他,她就觉得魂不守舍,茶饭不思了,对于她的多情,徐悲鸿开始并未注意到。直到有一天,蒋碧微听到母亲说,查家明年要来娶亲了,她便失声痛哭起来,徐悲鸿才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已经定了婚,怎么办呢?
天无绝人之路,不久,明智大学赠给徐悲鸿1600元,作为4幅仓颉像稿酬。徐悲鸿拿着这笔钱,决定东渡日本追求世界艺术。行前,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蒋碧微,并要她也一同去日本。听后,蒋碧微兴奋不已,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经过周密的策划,她秘密地逃出了家。蒋碧微的这一做法,颇有些叛逆行为,在那个时候为爱情而自择,是要有很大勇气的。
1917年5月,徐悲鸿和蒋碧微这对热恋中的情人,从上海登上驶往日本的海轮,开始了共同生活。轮船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乘风破浪,他们相依相偎,凭栏远眺,沉浸在美好生活的憧憬中。他想,她是这样地挚爱着自己,甚至甘冒被人耻笑的风险,大胆地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跟着自己去颠沛流离,她是多么的坚强和富有魅力啊,今后,一定要努力奋斗,好好待她,也不枉费了她一片赤诚相托之心。她呢?也在做着美好未来的梦,这个才貌双全的小伙子,这个未来的画师就属于自己了,这是真的吗?这也可能是一个少女对爱情的单纯认识吧!
在艰难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没过多久,蒋碧微就觉得自己太天真、太轻率。到了日本东京,徐悲鸿整天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日本美术中,到处观览书画店,遇到自己所喜爱的书籍或美术品,便不计价钱地买下来。有时,她也陪着去书画店,但她对艺术根本就不感兴趣,往往坐在一边等他,一坐就是半天。她还担心他们的钱很快就会花光。她开始对徐悲鸿不满了。最初她只是婉言相劝,多次规劝无效,便继之以口角,接着而来的是激烈的争吵。渐渐地,她感到徐悲鸿的全部身心都放在艺术上,他只爱艺术,并不爱她。而徐悲鸿则想,即使生活艰苦些,也要省下钱来买书买画,等她有了自己的事业追求,她就会明白的,就会理解的。或许是徐悲鸿太偏爱艺术了!或许是徐悲鸿太没有情调了!其实二者都不是,既然选择了对艺术的追求怎能轻易放弃呢?而这其中的问题则在蒋碧微的性格太狭隘,有一句话叫“爱屋及乌”,即便做不到这点,总不致于连丈夫的事业都给剥夺了吧。
没过几年,钱果然用完了,他们无法再呆下去,只好打道回府,又回到了上海。
为了节省路费,徐悲鸿决定弃铁路走水路乘船北上,并且买了三等舱的船票。乘坐三等舱的大都是穷苦的劳动群众,船舱里也一片黑暗。在贫困中长大的徐悲鸿对此泰然处之。但是,对于名门出身的蒋碧微来说,和这些“下里巴人”相处,她觉得难受,有失体面,总觉得“内心非常苦恼”.更使她难堪的是船到天津塘沽口,没有码头,上岸的时候,中间有段必须涉水而过。徐悲鸿提着行李,无法顾她,没有办法,只好雇一个工人把她背上岸去。她当时直想呕吐,“真觉得难过,满心委屈”.在夫妻二人的世界里光想着享福而不能患难这也算不得好夫妻。其实徐悲鸿是实实在在地爱蒋碧微的,可她哪能理解,可见以她的性格与徐悲鸿分手是早晚的事。
到北京住下来后,徐悲鸿就一头扎进了对艺术的追求之中,在这段时间里,徐悲鸿感到很充实。但蒋碧微就不同了,徐悲鸿在她眼里没有最初见面时那么有韵味、有情调了,她所追求的是那种夫妻间相互厮守的感情,对丈夫的事业她根本不理解,不支持,如此以她狭隘的性格,根本难以与“视艺术为第一生命”的徐悲鸿沟通。
1919年,徐悲鸿被公费派去法国留学。3月,蒋碧微同徐悲鸿一同登上了去巴黎的轮船,从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留学生活。
留学生活是清苦的,再加上靠徐悲鸿一个人的公费供养两个人,当然就更困难些,好在当时巴黎物价不贵,生活总还过得去。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上大学,蒋碧微则在一所学校学习法文、音乐。有时候,他们也去各处名胜参观。两人互相帮助和照顾,生活是恬淡、美丽的。如果说,有时还会有不愉快,那仍旧是由于徐悲鸿改变不了的癖好,一遇到他喜欢的书籍、图片,便要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购买,有时因此而只能以开水加面包充饥。但徐悲鸿甘之如饴,而蒋碧微则时有怨言。显然二人性格、爱好的差异太大了,在性格决定命运的现实中,二者肯定会有不同的命运。
1921年夏,由于国内政局动荡,留学生的学费中断了。徐悲鸿便来到了柏林,在德国生活了两年,徐悲鸿一面学画,一面省吃俭用,甚至借钱,又买了大量的精美印刷品,他坐卧在那些书籍、画片上,感到一种平生从来没有过的巨大欢乐。但蒋碧微却坐在一旁,愁眉不展。经过多年的生活和流离,这时的蒋碧微应该对徐悲鸿的性格、爱好、志向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这时还在斗气,显然,狭隘的性格是难以逆转的了。
“唉!”她沉重地叹着气,“我看你简直发疯了!你借了这么多钱,以后怎么还呢?”看徐悲鸿不吭声,她声音提得更高了,“你也该为我想一想,你看我这把小提琴的音质这么差!就这样的琴,我能学好吗?”
徐悲鸿的脸上猝然出现了既抱歉又难过的神情。是呀,他极力支持她学音乐,希望她爱上这门艺术,投身到他们共同的理想中来,带她来巴黎的目的不就是要让这无与伦比的艺术来熏陶她么?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给她买一把好琴!
幸运的是,1922年春,巴黎的一家书店和一家画店几乎同时给徐悲鸿寄来了将近1000法郎的稿费。他立即把蒋碧微接上街头,进了一家又一家商店,耐心地挑选。他们终于在一家商店的柜台前站定了,看中了一把音色无比优美的小提琴。徐悲鸿催促她赶快买下,但她此时犹豫起来,说话吞吞吐吐。她在想什么呢?原来,她刚刚在斜对面一家时装店的橱窗里,看到一件漂亮的皮大衣,价钱跟那把琴差不多。她不顾徐悲鸿的惋惜与不快,坚持买下了那件皮大衣,并且还振振有词地说“在社交场合,我连件普通的大衣都没有,更不用说像样的大衣了,我觉得难堪。”
性格与追求上的不同,使他们又往情感边缘走近了。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在英国伦敦学习美术的中国留学生张道藩在柏林旅游,他慕名而来,特来拜访了徐悲鸿。这位来自贵州举止阔绰的花花公子无心学画,因而在绘画上一无所成,但在寻花问柳上倒有一套。他那双狡黠而邪恶的眼睛,从第一次看蒋碧微起,就闪出了兴奋的光芒。便暗暗地打起了蒋碧微的主意。
中断已久的留学生公费又从国内寄来了。1924年春,徐悲鸿和蒋碧微又回到了小阁楼,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除了学习,还为商店搞橱窗、布景,为书店画插图、散稿,蒋碧微也为一家百货公司做点刺绣,以补生活不足。他们的生活是艰苦的,时不时要向别人借钱。这种时候,多是徐悲鸿出面的。因为蒋碧微觉得开口借钱,实在有失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