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往往表现为突发的人格变化,活动减少,兴趣狭窄,偏见,多动,怪癖的心境和习气,模仿语言。此外还有情感变化,如对所爱的人冷淡,对爱物残忍。有的表现为焦虑、执拗和不忠实,有的表现为无目标地损坏物品,自我伤害,危及自己生命,丧失鉴别力。Kallmann等(1956)通过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精神分裂症发病,一致率为70.6%,而异卵双胎为17.1%,一般人群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是1%.父母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发病率是5-10%,患者的兄妹发病率是8-14%.
(4)遗传与多动症
多动症是当今最令人感兴趣和最引起争议的问题。据外国资料表明,多动症的患病率约占学校人群的5-10%,有的高达20%.多动症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多动症患儿的表现之一是过度活动。家长和教师常常发现这类儿童坐立不安、烦躁,运动量也超出一般活动水平,表现出杂乱无章,不系统,缺乏目标。多动症的另一个特征是,注意力不能集中指向目标。多动症的最后一个表现是学习困难,在阅读、拼写、计算等方面成绩较差。多动症的发病率与饮食因素有关。近年来,人们注意较多是铅与光,有人测量了患儿牙质中的含铅水平,并了解其病史,发现高铅水平的儿童比低铅组儿童在智力、语言和注意方面均差。Willermam(1973)发现,同卵双胎儿比异卵双胎儿的多动症的发病率要高。另一项研究对4对同卵双生子进行配对测试,发现他们都存在多动症,而6对异卵双生子只有一对表现出多动症状。
(5)XYY染色体型
1961年,病理专家检出了第一个具有额外Y染色体的男性。科学家进一步研究196位男性发现约有6.1%有异常染色体型,其中3.6%有额外染色体,即XYY.有XYY性染色体型的男性的特征是:细高的身材,长长的四肢,面生痤疮,中度精神正常,易患精神病和易出现严重的侵犯性的行为。
近来,加拿大的儿科医师和遗传学家们报告了对4个具有额外Y染色体的男孩进行的一项研究。虽然4个孩子中的3个孩子掌纹有畸形特征,但这些孩子中,没有一个表现出任何特殊身体特征,孩子们看起来都很好,身体也都很强壮,没有一个特殊细高的身材,有一个有严重的语言缺陷。4个孩子有3个在行为和智力方面,实际上都是正常的,对社会管理不是攻击性的,也不是破坏性的和有害的。相反,他们是招人喜欢和可爱的。然而,所研究的孩子中有一个在两岁零9个月时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并且与其他孩子间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亲热关系,他吃不正常的东西,如:砂子、颜料等。他的语言能力和智力已降低了,显得笨拙和不协调。在这个例子中,说明在对他的抚养过程中,其个性缺陷可能仅仅是开始。生他时,他的父亲只有17岁,而且尚未与他母亲结婚,这个17岁的爸爸也有一个智力迟钝的同胞和精神分裂的妈妈,该孩子的妈妈也被证明是十分不可靠和反复无常的人,常常无缘无故毫无目的地离家出走。这个孩子就是在这种最不稳定的感情气氛中养育了头两年,而最后又在领养家庭中教养。这个家庭中,他们把他描述为非常倔强和顽固的“像地岩石一样”的人,具有极端的反抗脾气。在两岁的孩子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常常摔东西,咬其他小孩,甚至咬大人,并常常吃脏土地、砂砾和肥皂。
另外,科学研究表明,XYY染色体的男性犯罪率比正常男性高,而且他们的智力分数比正常男性都低得多。
(6)遗传与同性恋
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称为同性恋。据美国的有关资料报导,同性恋可能占人群的10%左右,其具体分布如下:
表3-2
单一的异性恋35%主导异性恋,偶尔的同性恋35%主导异性恋,稍多几次的同性恋20%几乎两者相等2%主导同性恋,稍多几次的异性恋2%主导同性恋,偶尔的异性恋2%单一的同性恋4%
同性恋行为常常在幼年时期就出现迹象,如在游戏时喜爱扮演异性角色,爱着异性服装,体态、动作,腔调也与异性类似等。在这些迹象形成中,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有的人从小生活在异性同伴之中,处处仿效异性行事;有的人因为家长出于某种目的而让孩子扮成异性。这些都对孩子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儿童时期同性恋行为的迹象,有些处于不自觉的阶段,以至青春期性腺开始活动,情况就会恶化,开始对同性发生好感,而对异性不感兴趣。同性恋以男性多见且大多独身。监狱、男女修道院、远洋航船及寄读学校,都是容易造成同性恋的环境。但是在脱离该环境而有了接触异性机会以后,大多数人也会把兴趣转移到异性。有些同性恋者认识到社会不允许按照违反人类习俗的欲望与同性发展性爱关系,而本人不愿与异性结合,并感到非常苦恼。
一个25岁男性同性恋这样来表达他的痛苦心情:“人类异性恋爱,通婚,这是客观规律。然而我却热烈地疯狂地恋爱着自己所爱的同性。这种心理已产生多年,一直背着沉重的包袱,万分痛苦。自己也曾想过许多办法来改变这种心理,但都无效,有时一眼看见所爱的’情人‘,心就像被挖去了,人也要昏过去,而对异性却毫无兴趣。每想到这些,痛苦极了,有时自己禁不住痛苦起来。这种尖锐激烈的自我斗争,内心冲突在无声无息地进行残酷的自我毁灭,身体一天天地虚弱了。从道理上自己也明白,这是极错误的,但怎么也改变不了。有时我捶打着胸膛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妖魔在我身上显灵呢?我还是一个人吗?”
对于同性恋是否属于疾病这一点,意见尚有分歧,但卡尔曼通过家谱调查指出:这种人的亲属属于病态人格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卡尔曼还发现(1950年)单卵双生儿同性恋的发病率达到100%,这说明了同性恋和遗传的关系。
(7)遗传与恐怖症
恐怖性神经又称恐怖症,是指对于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强烈的恐惧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都很不相称,难于理解。由于不能自我控制而极力回避引起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患者常常知道这种害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引起恐怖反应的事物或情境实际上对个人往往并无伤害或威胁,也知道别人并不会因这些事物或情境引起恐惧,因此这种恐怖是不合理的,是一种异常的表现。
一般来说,恐怖症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而且起病较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虑和恐惧发作以后,该物体或情境就可能成为恐怖的对象。某县城一个青年患者,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被分配搞计划生育,患者认为自己是个男青年,搞这个工作“丢人”,不肯接受。后来被分配银行工作,一天在某办公室的柜子里,患者打开柜门,见到一女同事放在里面一大捆卫生纸,引起了他的一阵恶心。从这以后,怕见女人,特别是怕见到长得丑陋的女人,因而不敢出门,甚至不敢上班。
恐怖症一般有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社交恐怖主要是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尤为敏感。他们不敢到公共场所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发抖、脸红、出汗,怕因自己笨拙拘束无措和怯懦等而引起别人注意。因此,患者不敢从成排的人面前走过,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不敢在乘坐舟车时与别人对面就坐,不敢去排队买东西,尤其是回避与别人谈话。其中较常见是怕脸红,因而很不自然,内心忐忑不安。此外,还有的病人表现为害怕见陌生人。有的男病人怕见到女人,而女病人怕见男人,以致不敢出门,不敢上街,甚至为了避免看见人不管什么时候出门都要戴一副深色的墨镜。旷野恐怖是指经过空旷地方时就发生恐怖,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因此,病人怕越过旷野,严重时甚至害怕越过任何空间。例如,害怕过街道、过桥等。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闭室恐怖,患者害怕封闭的空间。另外,还有高空恐怖,患者害怕上楼以及任何高处。旷野恐怖症常发生在15岁至35岁的年龄阶段,女性占2/3.动物恐怖表现为害怕看见或接触某种动物,如“猫猫”等。动物恐怖多发生于童年期,但常持续到成年期。一位对蝴蝶和飞蛾产生恐怖感的妇女在夏天也必须把家里的窗户紧闭,以防它们飞进屋里。有几次在汽车或火车上看到蝴蝶和飞蛾时不得不中途下车,这种恐怖甚至使她造成了几次事故。每次进房间都要细心检查房子里是否有飞蛾或蝴蝶,否则就不能消除恐怖感。疾病恐怖表现为患者害怕得上某种疾病,例如麻疯、癌症等。为了防止“感染”,每与别人握手前都要戴上手套,或根本不敢与人接触,患者常从多方面寻找证据,以证明自己并未患上某种疾病。
恐怖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即对某种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和害怕。从种系发展来看,对于保存个体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使有机体避免接触某些对个体危害的事物或情境。一个完全没有恐怖情绪和无所畏惧的人,可能要比别人更多地处于危险的境地,但如果这种恐怖情绪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那就成为一种病态了。
通常,恐惧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的影响。如1岁以内的正常婴儿在能分辨陌生人和家庭熟悉成员的差别之后多害怕陌生人,2-4岁的正常孩子多害怕动物,4-6岁的儿童多害怕黑暗,再大一些的儿童则害怕暴风雨和雷鸣电闪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与先天因素有关。
(8)遗传和躁狂、抑郁症
所谓躁狂抑郁症是以情感、活动过分高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疾病。发病多在青壮年期,躁狂抑郁症其心理异常表现为:躁狂状态、抑郁状态或躁狂抑郁混合状态。躁狂状态,首先表现为情绪高涨,这种状态是强烈而持久的喜悦和兴奋。病人情绪高扬,眉飞色舞,谈笑风生。但有时也会因一点小事不称心而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在说话时,滔滔不绝,但内容肤浅,缺乏逻辑联系。这种病人严重者表现为又唱又跳,无法进食。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无精打彩,失眠早醒,工作能力下降。有时忧郁、沮丧,常常感到前途渺茫,独自伤心,有很强的自卑感。有时莫名地感到自己思想迟钝,是个天生的傻子。此种病人严重时会产生自杀的念头,混和状态的患者较少见。如激动性抑郁。
根据外国资料表明,一般居民中这种病的患病率不超过0.4%,而病人的家属中这种疾病的患病人数,要比一般居民高出10-30倍,而且与病人血缘关系愈近则患病率也愈高。例如,患者的同胞、父母或子女的患病率可达12-24%,而患者的堂、表兄弟姐妹的患病率却只有2.5%,孪生子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单卵双生的同病率可高达69-95%,而异卵双生却只有12-38%.据上海第一医学院精神科统计,躁郁症病人有家族精神病史者占29%.
性格与血型的内在关系
性格与血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血型是性格的生理基础;不同血型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与个性。
△血型是性格的基础
血液不仅在人体的细胞中可以找到,其他的诸如肌肉、内分泌系统、骨胳等构成体质的任何材料中都可以找到。具有不同血型的人,可以说是构成他们全身的物质材料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可以说是由于血液的不同而造成的。
培育人体细胞的物质,来自于食物,食物的本质对细胞本质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血型则是食物本质与细胞本质的中介物。在身体中消化吸收的营养物,全部由血液吸收,由红血球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有的被骨头吸收,有的被肌肉吸收,最后这些成分都转换成人体细胞中的成分。每个人的血液中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些相异的特征在它输送营养成分时又产生难以表达的微妙差别,这些差异中,理所当然地包含了细胞、骨胳、肌肉等体质的差异。
于是,可以这样说,血液造就了体质,血液决定了体质。如果体质不同,性格也不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血液不同,性格也不同。人们自古就知道体格、体型和体质对性格来说是一种外部的身体条件,是一种对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的环境。个高个矮、体胖体瘦、形象的俊丑、声音的高低、体质的强弱等都与幼年、少年、青年时期性格形成息息相关。
血液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由于血液不同,因而在性格形成,环境影响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正是我们提出的通过血型了解性格的意义所在。
对血液与性格的关系稍加整理,可以看出以下的关系:
食品的本质→血型(血液的本质)→人体细胞的本质→体质→体格、体型、容貌→性格。
但是为什么有许多血型相同的人,他们的性格却不尽相同呢?
让我们再回到血型的分类上来。血型如果有ABO式的话,其种类充其量不过是6种,但检查血型的方式不只是ABO式,大约有十几种以上。如果把ABO式的6种血型,导入S式中,从中又分成分泌型和非分泌型,这样,同是A型血的,又有了分泌式的A型和非分泌式的A型,产生了12种血型;再导入Q式,又可分成QQ型,Qq型,qq型。以此类推,这样在理论上,以ABO式血型为基础,再配合其他方式来检验每个人的血型,血型的种类就有数十亿之多,甚至多于现在地球上的全部人口。
根据现代的血型研究来看,血型完全相同的人是没有的,即使同是A型血,也会有微妙的差别。虽说通过血型可以了解性格,但并不等于详细的区分出数十亿人的性格,而只能求出最大公约数的共同性格。也就是说,如果是A型血的人,具备A型人的特征之外,也同时具有他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人出生后,在先天的气质的基础上通过各个成长阶段,在不同的环境中,后天培养而成的。先天的血型材料,是性格形成的基础。然后各人的境遇不同,即包括来自父母的教养、社会的教育、人类关系及来自朋友和教师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加上与生俱来的素质(血型),经过繁杂的过程,才形成一个人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如果越是受到特殊环境的扭曲,其气质特征就越无法原原本本的表现出来,这也如同加工菜肴一样,加工越多,最后就越难分辨原材料的味道,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吃的茄子一样,哪里还有茄子的原味。
所以,由于每个人后天环境的不同,相同血型的人性格表现特点和行为倾向不完全相同。但是无论如何,每种血型的人所特有的显著特征还会在言行中处处展示出来,那些共同的倾向,是别的血型所没有的。
△不同血型的个性特征
一般来说,血型不同的人,人的性格与个性特征就不相同,而血型相同的人,其性格与个性特征大体会相似。
(1)A型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