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懂点儿销售心理学
5799000000010

第10章 “秒杀”需求苗头—发现和引导客户心理 (2)

(销售人员作势要将书打包,给客户开单出货。)

客户:“哦,我考虑考虑。你能不能找出其中的某部分比如文学部分,让我们了解一下其中的内容?”

销售人员:“本周内有一次特别的优惠抽奖活动,现在买说不定能中奖。”

客户:“我恐怕不需要了。”

对客户来讲,“值得买的”不如“想要买的”,客户只有明白产品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才会购买。在销售时,如果销售人员只把注意力放在销售产品上,一心只想把产品推给对方,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样,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更多,因为你可能推出了一件产品,但从此失去了一个客户。

这位销售人员给客户的感觉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好像他需要的就是客户需要的。他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对产品进行理解,然后强加于客户,让客户感觉:这样的书是你需要的,而不是我需要的。

所以,以上的失败只是源于销售人员的疏忽,他自顾自地说话,没有仔细想一想对方的需求,其实客户已给过他机会,只是可惜他没有及时抓住这样的信息。

因此,一场不欢而散的谈话所导致的失败结局也就在所难免。

【亮点重温】如果不了解客户的内心需求,那么再漂亮的话也只能是对牛弹琴。

制造示范效应引发跟风抢购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想法:要搬新家了,通常会换一套新的家具家电。拿电视机来说,到了商场一看,同样尺寸同样液晶彩电,价格相差很大,但很多人买的并不是价格便宜的,而是价格高的名牌产品。这个现象让人很困惑,据行家说,国内家电特别是电视机产品质量其实相差不大,用的都是进口显像管。

那为什么人们选择价格高的呢?因为名牌产品给人信赖感,越多的人愿意买品牌,便有其他很多的人会效仿,同样购买市场口碑好的“品牌”。如果其他产品的质量不如名牌的,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这种选择显然是不公平的。

人们对电视产品的质量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实践得来的。电视不像日常生活用品那样经常更换,购买一台电视通常要用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人们无法积累感性经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多受报纸上公布的评比和调查结果影响,或是其他消费者的经验与推荐,如哪种电视销量最大,哪种电视评比第一,哪种电视寿命最长等,而并非完全依据自己的理性来进行购买决策。

有这样一句话:“市场上吆喝得最响的人,往往就是要卖出东西最多的人。”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无论怎样的产品,都面临着同质化的巨大竞争,无论多么“物美价廉”的商品,都可能湮灭在大量的同类产品中。因此,销售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的广告销售,招徕更多的顾客。只有顾客听到了你的吆喝,他才可能关注你的产品。换句话说,只要顾客听到了你的吆喝,他就有可能给你带来商机。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完全是理性的,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类因素的干扰,做出感性的消费决策。其中,广告和品牌的效应是干扰其作出选择的重要因素。

广告和品牌的效应实际上就是对于消费者的一种示范效应。示范效应这个名词最早是心理学家对人类行为研究所做的总结,现在已广泛地被经济学家用于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人类的消费行为。所谓的示范效应就是指某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被作为榜样,其他人向他学习而产生的影响。

一个群体中,某些有影响的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尽管在起初被视为有违传统,但逐渐有可能使其成为人们仿效的模式,从而成为未来的主流。示范效应往往是双向的,这就是所谓“坏”榜样和“好”榜样所起的影响。从动态上看,示范效应最终会使少数成为主流。

那么人们最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主流趋势呢?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利·伯克尔的著作《口味的经济学分析》中的理论,可以得到解释。

说来有意思的是,伯氏理论的获得竟和他经常陪太太去餐馆有密切关系。当时,在加利福尼亚有两家海鲜餐馆。伯克尔发现他太太总有一个很奇怪的行为,就是在两家餐馆中,她总选座位被占满的那家。而在伯克尔看来,两家餐馆质量完全一样,差别在于,其中一家餐馆人多,而另一家人少得可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经过细心观察研究,伯克尔得出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理论之一:理性的人们支持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其他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简称这就是消费的示范效应。

用示范效应解释大家的就餐行为,就是每个人在不知道选择哪家餐厅就餐时,往往参照其他消费者的选择,哪家餐厅的已有顾客多,说明它的口味一定受欢迎,价格也能被普遍接受。

毋庸置疑,消费者在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收入与消费及其相互关系时,会和其他消费者相比较,尤其是和自己所在的或是所向往的参照群体比较。参照群体可能是消费者所属的群体,如所在的公司、行业,或是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的群体;也有可能消费者并不属于这个群体,却喜爱或向往该群体中的生活方式,并将该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南,成为努力要求达到的标准。例如,我们通过明星给自己的产品做广告代言,明星的FANS便因为喜爱这个明星,从而愿意将该明星代言推广的服装、食品、化妆品等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另外,也因为消费者将自己归入“某某歌迷会”、“某某粉丝团”的群体中,因而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追随这一群体中的消费习惯。这便是“明星代言”的示范效应。

其实,示范效应在销售中的应用还有很多。我们进行特价促销或是限时抢购时,也是正是希望为营造一种群体“疯抢”的抢购氛围,来对更多的消费者产生“示范效应”。参与抢购的顾客或许并不一定原本有购买此商品的打算,他们大多数都是受疯狂人群的感染,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抢购狂潮中,抢购平时不屑一顾的商品。另外,有些人看到别人的衣服漂亮,或是关注到某款服装是今年的流行,不管自己穿着好不好看,也要千方百计弄一套穿在自己身上。这些都是由于其他消费者的“示范效应”而引发的跟风行为。

因此,销售员在销售过程中,注意积极地营造促销的氛围,给消费者树立“示范”的榜样,绝对是聪明的行为——因为“示范效应”下,你赢得的不仅仅是以为顾客,而是一群顾客!

【亮点重温】理性的人们支持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其他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简称这就是消费的示范效应。

挠到客户的痒处

了解客户是获得成交的前提。在面对资料不明细的客户时,销售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了解客户最需要的东西并满足他,挠到客户的痒处,从而顺利达到销售目的。

电话销售员:“您好,请问陈工在吗?”

客户:“我是。”

电话销售员:“陈工,您好。我是××公司的销售代表,张恒。我们公司即将在深圳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一个新产品巡回展,时间是7月8日,请问您有时间参加吗?”

客户:“我现在还不能确定。”

电话销售员:“我们所有的产品都将展示出来,而且我们公司的电子商务专家也会亲临现场,他对互联网的数据中心很有经验,您一定会感兴趣的。”

客户:“有数据中心的讲座?如果有时间我一定去。”

电话销售员:“我马上寄请柬给您,并会提前打电话与您确认。另外,陈工,我可以了解一下你们报社的情况吗?”

客户:“我只有5分钟时间,一会儿要去开会。”

电话销售员:“那好,我抓紧时间。你们报社发展很快,前几天我在厦门出差时,看到厦门的报摊上也在卖你们的报纸。您知道,报社高速发展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支持。报社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哪些部分?”

客户:“我们主要有编辑系统、记者采编系统、办公系统和我们的网站。”

电话销售员:“您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

客户:“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报社的Internet数据中心。我们刚刚在厦门开了一个这方面的研讨会。”

电话销售员:“是吗?我们的客户服务中心和工厂也在厦门,您喜欢厦门吗?”

客户:“厦门是个很安逸的城市,风景和气候都很好。”

电话销售员:“饮食呢?您喜欢厦门的小吃吗?”

客户:“不错,鼓浪屿的新四海馅饼很有特点。”

电话销售员:“哦,您的会议开得怎么样?”

客户:“很好,所以我对你们的展会有一些兴趣。对不起,我要去开会了。”

电话销售员:“好吧,我现在就将请柬寄给您,我们会展中心见。”

一周后,客户收到了请柬和各种口味的鼓浪屿新四海馅饼。

案例中电话销售员在开始请客户参加公司新产品巡回展时,客户的态度并不明朗,而听到“我们公司的电子商务专家也会亲临现场,他对互联网的数据中心很有经验”时,客户的反应积极起来,从而使得双方的交谈顺利下去。

为什么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原来该电话销售员是一家计算机公司的销售代表,在分派任务时,经理让他负责《××晚报》报社这个客户。现在他要知道这家晚报负责采购的人是谁,什么时间采购,由谁决定采购计划。

为了掌握这些资料,首先,该销售代表浏览了这家报社的网页,了解报社的组织结构、经营理念、通信地址和电话,然后把这些资料记录到客户资料中。

随后,他打电话给一些报社的老客户,了解到报社的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编辑排版系统和记者采编系统。

他又向行业界的朋友打听了关于这家报社的情况,他们告诉他报社信息中心有一位工程师叫陈旭,经常与厂家联系,最近陈旭一直在了解互联网数据中心方面的进展。

最后,该销售代表又搜索了自己的邮件,找到了市场部定期发送给每个销售代表的关于最近市场活动的时间表,发现两周以后将会有一个新产品发布会在深圳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销售代表才拨通了陈旭的电话。

为接触客户而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了解客户最需要的东西并满足他,才会让客户有兴趣与你交谈下去,电话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另外,在与潜在客户沟通中,得知他喜欢鼓浪屿馅饼,于是销售代表在给客户送请柬时一并送上各种口味的鼓浪屿馅饼。在销售过程中,送给客户一点他喜欢的小礼物会带给客户惊喜,从而获得他的好感,这是一种典型的销售策略。

【亮点重温】只要找到客户最敏感的神经,销售过程才会高效。

没有需求也许只是本能防范

客户时常会这样表示:“我已经有了……目前还不需要”、“我拿不了主意”、“以后再说吧”等等。面对客户的这种信息,销售人员要在交谈中有意识地引导客户发现自己的需求。

案例一:

销售员:“您好,我是××电器公司业务员杨威,我打电话给您,是觉得您会对我公司最新推出的LED电视机感兴趣,它是今年最新的款式,全新配备了200Hz智能动感技术,色彩更艳丽,清晰度更高,而且是超薄的,还节能省电……”

客户:“哦,我们的电视机,凑合着还能用,LED电视目前还不需要。”

销售员:“哦,是这样,请问您喜欢看体育比赛吗,比如说F1赛车?”

客户:“是啊,F1是我最喜欢的体育赛事了。”

销售员:“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过,看比赛的时候,画面会有抖动和闪烁的现象,看着非常不清晰。有时候,还有拖尾现象。”

客户:“是啊,是啊。每次都让我非常郁闷,但我一直认为电视机都是这样的。”

销售员:“不是的。其实采用一些智能技术之后,就可以消除这些令您不爽的现象。比如说我们的这款电视,就可以通过自动分析相邻两帧的运动趋势并生成新帧,彻底消除画面的抖动和闪烁现象,画面就像丝绸一样平滑顺畅。要不您改天来亲身感受一下?”

客户:“听起来不错,那我改天去看一下吧。你们最近的地址在哪儿?”

案例二:

情人节的前几天,一位销售员给客户家里打电话销售化妆品。接电话的是男主人。

销售员:“先生,我是×××化妆品公司的美容顾问罗斯,我们公司的化妆品是公认的好牌子,深受广大爱美女性的喜欢。我想您的夫人可能想买套化妆品。”

客户:“化妆品?我太太没准会喜欢,她一向就爱打扮。但她今天不在家,我没法替她拿主意。”

销售员:“先生,情人节马上就要到了,不知您是否已经给您太太买了礼物。我想,如果您送一套化妆品给您太太,她一定会非常高兴。”

客户:“嗯。”

销售员(抓住时机):“每位先生都希望自己的太太是最漂亮的,我想您也不例外。”

客户:“你们的化妆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