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安德海是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而安德海得宠,是因为辛酉政变出了大力。当年咸丰帝病殁热河,临终顾命,把辅佐嗣皇帝的责任,托付给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安德海奉命行苦肉计,慈禧太后才得以与恭亲王秘密联络,发动政变,诛杀肃顺,从而开始了长达48年之久的垂帘听政。
安德海其人,贪婪狡诈,言行闪烁,是个典型的儇薄小人。他在宫里,除了对慈禧太后奉命唯谨外,其余的,连小皇帝载淳,也要欺侮。小皇帝才六岁,刚刚开蒙不久,连自己的名字都认不得,却写下了“杀小安子”几个字,可见恨之入骨。满朝文武,只恭亲王不买他的账。同治三年岁末,他去内务府要东西,狮子大张口,把内务府的官员们,拿捏得恨不得即刻去死。结果被恭王撞上,一见之下,勃然色变,拿起笔来,在单子上大删大减,并警告安德海:再借事生非,小心脑袋!由此结怨。不久恭王被黜,小鬼跌金刚,据说是小安子在慈禧太后面前捣的鬼。
就这么气焰薰天的一个人,后来还是被杀了。杀他的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安德海借皇上大婚,采办龙袍的名义,乘楼船沿运河南下。清朝家法,太监不准出京。但安德海却私挟妇女,张挂龙凤旗帜,抓差纳贿,一路招摇,惊扰地方。所过顺天府衙门、直隶总督衙门,都隐忍不敢发;丁宝桢在济南接到报告,大发雷霆,说:非杀了他不可!安德海被带进山东巡抚衙门时,神色间大有“擒虎容易纵虎难”的意味,见了丁宝桢,依然言语骄狂,气焰熏天。丁宝桢幕府中的幕友和文案们,都知道此人在慈禧太后面前专宠,深怕丁宝桢意气用事,为一个太监自毁前程,纷纷劝他三思;丁宝桢却神色凛然,声称:安德海绝不能从我的手上,逃出一条命去!
这真正是语惊四座了。他的文案们彼此相顾,惊慌失色。期间有人苦苦相劝,以至长跪不起。杀安德海一举,大快人心,也使丁宝桢博得了清议的热烈赞许。一时间,声光凌驾于曾左之上,成为铮铮名臣。
但也有人说,丁宝桢是借杀安德海立威扬名。我很讨厌这个话,我想,说这话的人一定不敢去杀安德海,因为这种人一向都只看重自己的前程和性命。据说,拿获安德海的消息传到曾幕时,李鸿章“矍然而起,传示幕客,字呼丁公曰:稚璜成名矣!”而患目疾多时的曾国藩,闻之张开双眼,瞿然动容曰:稚璜真豪杰之士!丁宝桢字稚璜,但秉性却清刚激烈,并不温润如玉。后来,两江总督曾国藩中风逝世,慈禧太后曾有让丁宝桢接任两江的想法,但职掌户部印钥的宝鋆却以为不可,原因是皇上不久要大婚,户部所拨婚典经费,不过一百万两银子,大量的都要各省报效。两江是富庶之地,传办物件最多,以丁宝桢的刚介戆直,到时候只怕又要抵制。两江是第一等要紧的地方,慈禧太后居然打算把它交给丁宝桢,可见不仅丝毫没存报复之心,而且对丁宝桢,是真赏识。从这件事上看,慈禧太后恐怕还算一个有心胸的人。
民间说法,皇上是金口玉言,因六岁的小皇帝说过“杀小安子”的话,所以安德海终究难逃一死。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丁宝桢》:
安德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德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
王之春《椒生随笔》:
同治庚午之秋,太监安得海私自出京,沿途招摇,为山东德州知州赵新禀揭,经中丞丁公宝祯拿获,奏明奉旨将安得海正法,跟随私逃之太监陈玉祥,李平安、李得喜、郝长瑞、李顺、计得寿均绞决。假充前站官之黄石魁、田儿及镖丁韩宝清、戴登云、何林、高振邦、刘凤喜一并正法。苏拉金安信、刘交瑞、刘凯、黄广喜,跟随苏拉之张瑞,僧人广文,家属安得邦、安马氏,均发黑龙江给披甲为奴,并将八月十一日、九月初九日谕旨,载入宫中现行则例。又以太监王天福为安得海经管家务,亦即处绞。命下之日,臣民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