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四)
58800800000005

第5章 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广大公务员是加强群众工作的主体,能力素质,工作方法和作风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群众工作的成效,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做好群众工作,公务员需要掌握以下基本要求。

(一)必须牢记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我们了解民间疾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情感基础。我们对老百姓的感情深不深,关键看我们的宗旨意识强不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高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具体行动。

党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宗旨,就是因为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从群众中来,扎根于人民,人民群众就是我们各级公务员的大地母亲。因此,我们对老百姓充满感情,为老百姓做好自己分内的事,那是天经地义的。

对我们广大公务员来说,对老百姓有没有真情实感,是不是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事,完全可以作为检验我们宗旨意识是否牢固的唯一标准。当前,广大公务员能不能带着真感情,深入到群众当中,与群众保持一种比较良好的互动关系,发自内心地体会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

(二)必须精通政策

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中,必须做到讲政策,用政策教育群众,在政策固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对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努力做到用发展的理念、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来解决问题。

对待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减少随意性。近些年来,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民告别千年税赋,不少农村遗留问题得到逐步化解,农民心情变得更加舒畅。不少农民还一五一十历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路通、电通、水通、教育免费、新合作医疗等种种新变化。

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区居民到乡村农民,大家谈起党的惠民政策无不喜形于色,从中可以看出,政策已经深得民心,老百姓对党和政府出自内心十分拥护。既然党的政策深得民心,为什么干群关系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问题还是出在群众工作薄弱上。由于群众工作没有跟进,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引发或激化的矛盾还不少。群众工作一方面要抓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工作重心下移,机关干部下沉,切实加强群众工作,好政策加上强有力的群众工作,才会产生巨大收效和积极的社会影响。

(三)必须为民解忧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回顾党的发展进程,就是一部与群众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发展史。但是现在的群众工作同以前比,不去论条件好坏,也不去论能力大小,单就同群众的感情就差了很远。

人民群众对公务员的意见,也集中反映在感情没有到位上。应该肯定,绝大多数基层干部同群众感情很深,工作兢兢业业,在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十分不易。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同群众感情确实逐渐疏远了,有的虽然在基层工作,就像葫芦掉进井里,下是下去了,仍然浮在水面上,不像秤砣一沉到底。因此,只要我们把功夫下在做群众工作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之以法,再大的难题也是可以克服的。

其实做群众工作并不难,一要加强联系同群众“亲”;二要解决突出问题让群众“认”;三要严格要求自己使群众“服”;四要完善民主管理让群众“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让群众动员对参与进来,各项工作就一定能落到实处。

(四)必须关心群众

加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切实关心群众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必须解决群众生老病死等具体困难,这是做好群众工作最起码的要求。

当前,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变化。要把群众工作做到实处、抓出实效,就要与时俱进,研究并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认真解决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这个矛盾,引导群众不断进步。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群众生活困难这个层面上,必须更多地关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

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事实上,绝大多数群众更多的关注根本利益。

这些利益集中体现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优化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问题上。如果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能较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顺应民意,深得民心。

(五)必须讲求方法

加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

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而实际的教育资源,群众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我们要从小处着眼、把握全局,时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自觉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富裕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难题作为“第一抓手”。

一些地方小事突变,酿成事端,往往在于对群众意见置若罔闻,方法简单粗暴,确实伤了部分群众的心。是我们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认真对待和解决。现在开展了县委书记大接访,情况大有好转。对于县委书记大接访必须坚持、巩固、完善,进一步扩大成果。

同时,还要深入开展大排查、大下访、大回访、大调解,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些制度落实了,各种矛盾纠纷完全可以在基层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必须十分明确,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我们的主要职责归根结底就是做群众工作,只有群众问题解决了,社会情绪理顺了,改革才有动力,发展才有环境,稳定才有保障。

(六)必须转变作风

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印象怎么样,关键还是要看我们的干部怎么样。当前,一些干部不屑做群众工作、不愿做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不想做群众工作、不敢做群众工作和不去做群众工作的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干部作风是做好群众工作的试金石。

现阶段,部分群众的意见不在于上面的政策,而在于基层干部的作风。主要反映在少数干部对群众观念淡薄,不屑做群众工作;基层条件艰苦,不愿做群众工作;工作本领缺乏,不会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回避矛盾,不想做群众工作;解决问题手段少,不敢做群众工作;依靠现代通讯工具,不去做群众工作;工作不出问题,不主动做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要加强,关键在干部作风要沉下去。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党校要加大对干部队伍的培训,重点进行群众路线、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纪律的再教育,打牢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二是要明确工作任务。主要是明确管理和服务职能。职能不明确,要么事无巨细,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要么就会无所事事。三是要强化制度约束。与传统的基层干部相比,如今的一些干部少了些乡土味,多了些现代气息。“走读”干部不在少数。对进村入户要作出硬性规定,并落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工作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