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136

第1136章 搞不好

迅速绕过金律园前往御书房,此时女帝正在在接周启的电话,欧阳羽和郝仁也在。

御书房的侧殿有专门的电话房,有十五部电话,负责接收各部门的电话。

同时女帝的桌上有红白黑三个电话,最常用的是黑色和白色,红色不常用。

白色是外线电话,黑色是内线电话,外线电话目前最远能打到长安刺史府,神都治下各县也全部接通,郑州、汝州也接通了直达电话,十年后全国主要地区电话网络完成,这部外线电话可以任意达到全国所有地方。

淄州案后,周启去了江淮和江南,名义是巡查江淮、江南治水,其实是去查当年一些旧案,七月下旬刚刚返回神都。

女帝打着电话,沈云卿问道欧阳羽:

“欧阳大人与郝大人这是有事?”

“羁縻金戋局刚来消息,羁縻各地隐有旱情,之前打你电话不在,先来向陛下禀报。”

“这么说,户部那边还不知道。”

“嗯。”

当前官僚系统反应比较迟缓,金戋寺的反应速度要快得多。

这些年朝廷在北方和南方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缓解了小冰期旱情带来的农业生产压力,并且正在改造一些小水库,用于发电。

而西南由于交通艰难,水库建设工作一直没提上来,零星也建了几座,但是不成规模,整体的蓄水调水工作就很差。

虽然朝廷一直加大对西南的基建工作,开山修路遇水架桥,但受到技术和工程设备的制约,也仅仅是修一些土路,架设索桥,大型的公路、隧道、铁路、桥梁根本谈不上。西南一旦出现旱情,就会很麻烦。

道路跟不上,漕运指望不上,从大山外往大山内运输大量赈济物资,如果没有铁路和汽车,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是幸亏朝廷这些年财政充裕,粮库储备充足,否则搁在三十年前,可能是要出大问题。

约莫等了五六分钟,女帝挂断周启电话,脸色有些凝重。

“三位爱卿何事禀报?”

“启禀陛下,据羁縻道金戋局来函,羁縻道隐有旱情发生,臣建议朝廷应该尽快调度所需赈灾物资。”

郝仁详细禀报了灾情。女帝纳闷儿,这都八月了,这个时候发生旱情几乎很少。

“奇怪,眼下都已八月,为何此时会现旱情?”

这时沈云卿接话说:

“陛下,西南旱情发生在八月,往往会有冬旱与连年旱情,臣建议应该提前做好连年抗旱的准备。”

“现如今北方、南方大修水库旱情基本缓解,陇西、呼延、天山、西南、蜀中与岭南的水库兴修可否提上日程?”

“启禀陛下,陇西、呼延、天山和蜀中的水利建设调查已经完成,要建随时可以,但西南、岭南地区道路艰难,尤其是西南,没有漕运,要在西南大量修建水库,眼下极为困难。但如果一定要修,也是可以的。

但臣建议眼下在西南少修一些,然后再等十年,十年后朝廷会有更好的技术,铁路也将修到两湖和蜀中,届时再从中原调集人力、物力修西南水库和铁路要容易得多。

另外,西南人少,臣建议可以派人前往西南多打井,同时从朝廷调拨一批抽水机与油料,建造更多水房,如此要比兴师动众在西南修水库更能解决问题。”

眼下西南地区人少,在籍总人口才刚过一千两百万,没有发展到近现代动不动就两三亿,两三亿人缺水干旱,和一千两百多万人缺水干旱,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和概念。

所以可以派出工程队,携带打井机和抽水机去打井,把河流里的水抽上岸,这都比在西南建设水库强得多。

眼下西南环境优越,地下水其实很丰富,只要打井,就会出水。现在的旱情多数都是表面旱情,人力挖掘的井,深度十分有限,二三十米已经是很深了,但还都是浅表地下水。

朝廷现在的水井打井机利用双缸内燃机机驱动,能打七八十米,如果使用功率更大的配套的蒸汽机,能打两三百米,绝对能出水。

而且朝廷还在研制钻深一百五十丈,约合五百五十米的深井钻,用于日后的石油和天然气钻进。

这些年朝廷在全国各地到处打井,解决吃水和旱情问题,积累了大量地质勘探经验,这次去西南打井,问题不大。

当然,眼下打井的价格并不亲民,但仍然要比在西南建设水库便宜太多,而且现在打井都是地方官府和朝廷出资打井,老百姓无需承担费用。

“那就打井抽水与赈灾同时进行,务必控制旱情。财政由户部调拨,就由欧阳前去协调。”

“是。”

吩咐欧阳羽,女帝看向沈云卿问:

“海郡王何事禀报?”

“启禀陛下,臣与赫努已经初步谈过,忽喇方面的胃口果然很大。”

“他们又要什么?”女帝口气明显不痛快。

“忽喇想要工业。”

“什么啊!”

女帝恼怒,这时欧阳羽说:

“如此无异于掘断我朝命根,日后养虎为患。”

“是的,所以臣并没有直接答应。”

没有“直接”答应和没答应是完全两个意思,尤其是沈云卿的“没有直接”,往往都在暗示可能会答应。

“爱卿应该言辞拒绝,何以留下余地。”

“臣是这么想的,即便把工业给了忽喇,其实忽喇也发展不起来。同时忽喇遍地文盲,他要发展工业,需要花十五到二十年时间先普及文字,然后在搞工业,还得二十年时间,才能达到我朝二十年前的水平。

等到五十年以后,忽喇还停留在我朝二十年前的水平,而我朝工业已经遍及天下,是他的数百上千倍,而且更加先进。

以上还是乐观估计,臣倒是认为,即便我朝手把手教他也没用,忽喇学去之后根本掌握不了。

另外,西夷也有工业,为了引诱忽喇西征,臣建议忽喇去西夷抢掠工业,所以忽喇要得到更多工业,就只能去西征。”

“这也不行,忽喇祸害无穷,工业决不能给他。”女帝断然拒绝给忽喇工业能力。

这时郝仁说:

“陛下,臣有话讲。”

“讲。”

“臣倒是认同海郡王的看法,这忽喇其实与腊婆、交趾土民、南洲百夷土民一样,懒散、愚钝,很多匠术即便交给了他们,他们非但学不会,反而可能还会给学没了。

而且要发展工业,需得农业、物力、民力,而忽喇地处塞北苦寒之地,农业无从谈起,同时也没有道路、漕运,无法大量运输,也就搞不起工业。

臣认为工业对忽喇非但不是好事,还可能是坏事,最终可能拖垮了忽喇。”

郝仁说到了根本点子上,就是搞工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物流系统,工业非但搞不起来,还可能成为累赘。

西方为什么要搞殖民和黑奴贸易,本质上就是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无法生产更多的农业产品,维持其农业脱产人口从事工业、教育、军队、行政的消耗支出。

国家要发展工业,就一定会有技工、学校、教师群体,这些人都是农业脱产者,需要农业产出保障。

当你无法给农业脱产者提供足够多的农业产出,要么停止工业化,把人力转向农业,要么就去掠夺。

欧洲直到十八世纪中后期,其农业体系才达到中国宋朝时期的水平,工业革命早期的欧洲,农业还停留在中国秦汉早期,他们要搞工业,就只能去掠夺和殖民,搞黑奴经济。

同时欧洲物产有先天性缺陷,没有糖,没有高效的油料作物,橄榄油不算,每年只能种植一季麦子,亩产还停留在汉朝产量,农业的低下导致人口增长放缓,同时也没有体系化的医疗,人口死亡率高。

他们搞工业,本质上是违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但是,如果能够靠抢解决问题,那就不是问题。

而忽喇比欧洲的情况恶劣的多,首先忽喇还是游牧形态,其次是忽喇地处内陆,可没有大海提供高效的海运,从海外获得所需的工业发展物资。

其三是忽喇核心领地的海拔比欧洲高得多,气温更低,农业也发展不起来,要不是这些年朝廷给了他们土豆、红薯和玉米,忽喇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其四是忽喇没有高效的物流,他们没有道路,什么都靠马驮,也没有漕运,不能用船运输。

试想岐帝国年产几百万吨铁料,煤炭和铁矿都靠肩扛马驮,那要多大的成本代价,根本不现实。

郝仁有基层工作经验,这些年经常和忽喇人打交道,东南亚人和游牧民族的民族秉性比较之下,他得出游牧民族和南洲百夷都搞不好工业,因为文化、地理、基础设施、农业决定了他们搞不好。

只要看看当今世界就知道,真正能把工业搞好的其实只有两个文明圈子,一个是以西方新教为首的圈子,一个是以亚洲儒家圈子为首的文明。

而且西方新教工业圈子基本都靠掠夺,早年靠武力掠夺,现在靠金融掠夺,一旦他们不掠夺,他们的发展就会停滞和萎缩。

而东亚儒家圈子有人口规模效应和勤奋、高智的三个补丁,所以能够完成工业自给的良性循环

但不管你怎么说,哪怕说出花来,女帝也不会做出妥协让步,郝仁其实并不知道,女帝对工业的扩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更多是经济层面。

岐帝国能有今天的财富,其实就是因为工业,对外扩散工业,就是分自己的蛋糕,谁傻谁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