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191

第1191章 扬州

“疏堵深拓”是工部治水总结出的治淮经验,“疏堵”很容易理解,堵住洪水还要疏浚河道,把水引入该去无害区。

“深拓”则是把河道挖宽、挖深,把洼地变成湖泊,通过人工挖掘河道链入水系,从而增加大地的蓄水量。

同时更大规模的开挖运河,打通独立水网,兴修一些关键位置的大坝拦洪蓄水,调节水位。

治理淮河非但没有搞垮财政,也没有引发民变,相反治理淮河产生的效应正在进入经济回报期,大量土地因为治水成为绝好的粮田。

朝廷仅仅通过治淮,就从两岸回收土地近两千万亩土地,回收的土地作为新田制的示范区,进行新田制的示范和推广,从而在江淮地区打下一个楔子,遏制了地主膨胀和发展,这也是江淮地主阶层反朝廷的原因之一。

朝廷通过治淮,把洪水波及的土地全部回收,同时还在江淮打下了田政的楔子,对地主而言无疑如鲠在喉不拔不快。

如果按这个逻辑,朝廷治水到哪里,哪里就给打下一个新田制的楔子,二十年后本土至少有一亿七千万亩以上的土地,在本土没有强制推行新田制的情况下,给潜移默化的改了产权性质。

这还不算,朝廷还在江淮和沿海地区大搞盐碱地摸底,种植抗盐碱农作物,截止到今年,高粱推广的二十八年当中,高粱累计种植面积超过两千五百多万亩,抗盐碱农作物七百六十多万亩,潜在可耕种低盐碱土地四千多万亩。

而且更缺德的还在于,朝廷通过在江淮地区治水,建立了大量盐碱泄洪区。

这些盐碱泄洪区人口全部牵走,专门就在这里用洪水冲洗土地,降低盐碱浓度。

通过泛洪,冲洗土地盐碱,同时泛洪会带来大量淤泥沉淀,改良土地。等到若干年后将泛红区河流改道,当地就是沃野千里。仅仅通过泛洪冲刷,朝廷累计就得到可耕种土地三百多万亩。

此外朝廷还加大了地主土地回购力度,进一步压缩了地主土地保有量。

按目前这个趋势发展,再过十年,朝廷手中的公田将超过本土土地的百分之七十,届时公田变“国有土地”,地主的危害将进一步削弱。

所以现在地主们很焦虑,非常焦虑,谁都没有想到朝廷在没有强推土地改革的情况下,就把产权性质给变了,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的。

抵达扬州已是三月下旬,扬州是江淮的道府,淮南的重心,自古以来都是江淮的经济中心,与苏杭并称东南明珠,兴也扬州,衰也扬州,扬州的起伏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替衰亡。

此前扬州一直提防海通做妖,但近些年来扬州其实没少沾海通开发的光,海通毕竟就在扬州的东边,海通经济发达,扬州其实是有很多好处的。

这也是淮南要比淮北和淮西经济更发达的原因。

当前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经济中心就已经牛掰,一个省能把道府经济搞活就很不错了。

而淮南地区有两个经济中心,而淮北只有徐州一个,而且徐州还不如扬州和海通。淮西则一个都没有,所以淮南的经济规模要比淮北大多的。

当然,如果和江东比起来,淮南其实逊色得多。

江东有秀州、兰陵、金陵,钱塘这些年也搞的风生水起,整个长三角地区有四个经济重镇,每一个经济重镇至少都是扬州级别,总量自然要比淮南高得多。

扬州目前重点搞文化和商业,海通搞农业和早期基础加工业,如面粉、木工、造船、养殖等等。

而淮北以小手工业、传统农业为主,商业其实没扬州发达,扬州商业的发达很大程度上和江南有关,现在又有海通这个经济补丁,无疑让海通成为了淮南手中的经济牌。

以前江淮地区手中最大的经济牌就只有盐,打来打去就是盐,最后还搞得民怨沸腾,怨声载道,吃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但先在江淮手中有加工业、粮食加工业,优质农业、优质养殖业、造船业、传统手工业、还有化工业,比单纯打食盐一张牌有效多的,而且还不得罪人。

抵达扬州境第九天,沈云卿专程去了许平丞在扬州郊外的那套“大别墅”。

这套别墅目前还在许家名下,并没有没收查抄,当然,主要是沈云卿的面子,否则肯定是要充公然后拍卖的。

据说刑部派人去别墅的时候都给惊到了,正门两根直径超过一米三,高度超过四米五的金丝楠木立柱,比朝殿里的立柱还要惊人。

朱漆的大门更是用的紫檀,门楣上的牌匾是用阴沉木做匾刻字,镶的红宝石粉填字。

这红宝石粉是加工红宝石产生的粉末,一般都是御用装饰原料。

此外加工钻石产生的金刚粉,会用于制作金刚砂轮和高级研磨工具,而许平丞奢侈到用红宝石粉填字。

这种极度奢侈与当前社会格格不入完全畸形,一旦消息被舆论扩散,会引起极大的社会负面效应。

女帝获悉消息后也极为震怒,随后下令拆毁别墅,但被沈云卿给阻止了。

原因有两个,一是拆毁太浪费,这么多的名贵木料和精致建筑就此拆毁虽然是解恨,但也是巨大浪费。

二是这处宅院距离扬州州城其实不远,日后城市大发展,城市边界早晚要把这处宅院纳入城区或者城郊,因此这处宅院日后可以进行一些改造,变成一处大学,和大学内部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

而且是土木工程大学,专门从事建筑、土木工程的大学院校校区,而这处宅院作为校区的办公地点或者部分校舍,然后在宅院的内外周边建立一些大楼建筑,让这座奢侈宅院变成文化符号,而不是奢侈享受的符号。

在此之前,宅院全部人眷腾空,宅院封闭,在宅院被重新启用之前的修缮维护全部由许家承担,也算是物尽其用。

这皇帝一旦记恨上什么东西,最喜欢给你来个兜底毁,从来不知道坏事的另一面有好的一面,但凡是要尽可能把好的一面利用起来,坏的一面给管起来。

许平丞这处宅子连带周边的人工造林得有上十亩地,日后用于大学用地其实正合适。

宅子修的极为精致细巧,堪称当下园林典范,完全是从江南移植过来的设计理念,拆了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