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195

第1195章 姜还是老的辣

“这里是五支特等人参,你收下好好炖汤补补。”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刘岩镜接过五支人参摆在桌旁,随后继续说道:“你此来应该不是专程来看我吧。”

“是,也不是。顺道过来看看,另外有些事要向你询问。”

“密党已经半年多没有联系老夫,老夫也已很少收到他们什么消息,恐怕要让郡王失望了。”

“是一些陈年往事。”

“陈年往事?”

“嗯。刘员外可知道密党内部有刺客组织。”

“难道说,去年你被刺,是密党所为?”

“正是。是密党的刺客组织,具体叫什么,不能告诉刘员外,以免你年纪大了,给说漏了嘴,害了自己性命。”

“嗯,郡王说的也是。年纪大了就容易忘事,万一说漏了嘴,确实容易招来杀身之祸。那郡王是要问老夫知不知道密党内部刺客的情况。”

“正是,据孟曾泽交代,他也不知情。其他线人也不知情,看刘员外的反应,看来也不知道。”

“其实,老夫倒是知道那么一些。”

“哦,刘员外如何知道的?”

“因为阻挡刘某,以及阻碍江南密党发展的绊脚石都给搬走了,这些绊脚石消失一两个也许是偶然,但全都消失了,那就不是偶然,而是有人从中谋划。”

“但据孟曾泽交代,他会自己解决一些绊脚石,而不是通过密党高层的刺客组织。所以刘员外看到的绊脚石,也许只是江东地区大头目的所作所为。”

“不,地区头目虽然有自己的势力和手段,但有些事情,不是本地人干的。”

“刘员外何以区分是本地人干的,还是外地密党干的。”

“这天南地北之人,性格迥然不同。江东之人不喜杀戮,江东的头目我是了解的,杀一两个人可能,但是要杀几十、几百人,是不会去做的,所以只能是外来的密党下的手。”

“原来如此。”

刘岩镜说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人性。

不同地区受到环境、文化、民风影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行事准则。

如孟曾泽是职业军人和密探出生,也是河南人,行事就极为果断和狠辣。卢乾是扬州人,是文人和商人世家出生,性格就温和,不喜欢杀戮和流血,所以他处理阻碍利益的绊脚石,通常都是用商业手段和官场手段。

而江东地区的人的性格较为传统、守旧和知书达理,所以也很少采取激进手段解决问题,更多是采取商业打击、经济围剿和司法、行政、官场迫害,但凡是能用文的,尽量避免用武力。

刘岩镜对江东头目的性格极为了解,要杀一两个人也许可能,但要杀几百几千人,根本下不了手。

即便是当年刘岩镜让人绑了沈云卿,也没敢下杀手,只是拖延时间而已,因为这是人性的底线。

而这些年阻碍密党在江南扩张的绊脚石,最后要么消失,要么死亡,累积起来多达好几百人,这就只能说明是外来的密党成员,在没有争得本地密党头目同意下,进行了秘密谋杀。

刘岩镜的洞察力无疑是极为敏锐的,他观察到的现象佐证了密党在有组织的系统化谋杀阻碍密党发展的人,而执行这个任务的人,一定是密党高层训练的刺客,独立在所有地方头目之外,只隶属于高层,地方上根本不知道。

“山东、江淮接连遭创,密党得要忙活两年,一时半会儿顾及不到你这老家伙,你就安心在家养老,密党事的就少参合。”

“仁举还请郡王多照应一二,以免被密党构陷。”

“嗯,你放心,仁举我一直盯着。密党之事内阁已经传开,刘仁举是知道的,他自己也在提防,你就放心吧。”

密党的存在,上层官僚现在全都知道,但与密党有关的核心内幕消息,目前只有内阁和主要皇室勋贵知道,之外的官僚不清楚。刘仁举作为周启的高级幕僚,他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自己爹是打入密党内部的卧底。

结束与刘岩镜谈话,翌日前往宁阳,视察宁阳农业和工商业发展。

宁阳现在是兰陵最大的县,人口近十五万,只比兰陵州城少两万,不用多久,江南又得出现几个百万人口级的州郡。

宁阳的发展要比兰陵其他各县更快、更好、更大,有沈云卿这位财主的鼎力支持,想不快也很难,毕竟是他发迹的地方,总要支持一下家乡的发展。

这些年宁阳也出了不少人才,三甲就出了六个,贡士五十一人,贡郎一十七人,这个密度已经非常高了。

宁阳仍然以种植农业为主,小手工业为辅,但种植农业更多转向种植油菜、油花生、向日葵、草药、麻丝、桑树、养蚕、种茶、育种等,农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是单普遍一种植粮食。

宁阳县令目前由司农寺放缺,专职负责宁阳农业和育种,当年的宁阳书院一直是农经科和司农寺在当地的大本营,培养了不少农业技术人才。

眼下开春不久,各地忙着春耕,今年开春气温较低,但农民都跟着历法和节气进行农业种植,其实很容易造成农业损失和灾害。

“最近十多年气候都不正常,去年和今年是晚春,前年是早春,气温一直上不来,但农民都已经开始春耕,对秧苗影响会很大。”县令吴淳延无不担忧道。

“节气和历法都是相对时间表,不是固定时间,全国各地不可能做到统一。理论上每一个维度的节气都不一样,朝廷目前不可能给每一个地方都制定详细的历法。目前还只能跟着老黄历来种地,贸然进行大面积调整,不利于农业生产。”

“要是能在全国每州郡都建立一个气象站,可以根据气象气温指导农业生产。”

“话虽如此,但至少也得是十五年后,十五年内还搞不起来。”

吴淳延的想法很好,建立气象站,根据日平均气温,结合历法确定农业生产周期,但这需要气象人才和建立气象站,同时需要通信联网,全国统一调度。而且最开始只能是先搞一两个县的试点,不能全国都这么搞,否则是要出乱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