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这插秧机虽然快,但还是比耧车慢得多,一天撑死了也就二十亩地。”沈律君对插秧机的意见很大,觉得效率太慢。
“这种手扶插秧机,一个时辰就插三亩半到四亩,但人插秧,一天最多半亩多地,效率已经提升了四十倍,难道还不快。”
“但是与耧车比起来,差得太多,耧车一天能耕至少六七十亩。”
“但小麦的亩产只有水稻的百分之六七十,小麦的养分消耗比水稻更多,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小麦的效率比水稻高不了多少,而且日后会有大型插秧机,一天插四五十亩绰绰有余。”
手扶插秧机和手扶收割机,都是泰德七年研制成功的技术,手扶插秧机解决了水稻插秧慢的问题,但正如沈律君说的一样,手扶插秧机效率比畜力耧车低得多,日后比播种机耕还要低,但是毕竟解决了水稻播种效率低下的致命问题。
中国人虽然发明了牛耕、先进犁具、镰刀和耧车,但是谷物的收割问题,和水稻的快速插秧问题一直没解决。现在有了手扶小缸收割机、插秧机,基本从技术层面解决了插秧和收割问题。
现在的手扶插秧机每小时能插一亩半到两亩,一天工作十小时计,能插至少十五亩。而人工一天就只能插半亩多地,力气大一点的稍微多一点,效率比机器慢得多。
一台手扶插秧机两天就能插一户人家的稻田,如果手工插,一户人家齐上阵,至少要插十天半个月,如果有更多的土地,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由于是轮插,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插下的水稻间隔时间长,还会导致收割时间延长,影响夏稻、晚稻的种植。
因此以水稻为体系的农耕王朝,即便是巅峰期,也无法推高亩产,只能以增加人口的方式增加农业产能。
但现在有了机械化插秧和收割,就解决了这个瓶颈。
目前受到石油供应的影响,内燃机普及不了,手扶插秧、播种、收割机只能在朝廷控制下,小范围使用,目前主要在宁阳、湖南、海南振州三地育种基地使用,虎屯营在北方也用一些,但总数并不多。
一来是现在油料问题解决不了,无法普及。二来是性能和结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积累经验和摸索改进。
三来是“手扶”产品不会是农业增产的主流,而是大型的车辆式播种机、收割机,这才是未来发展方向。等到四缸机出来,日后就能搞大型的播种机、插秧机和收割机,届时石油问题也会解决。
而现在的农业产能和技术已经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手扶产品可以暂缓普及。
最后是机械化粮食产能过高,也会带来农民失业的问题,一旦国家控制的农业产出大幅增长,老百姓的公粮是少交了,但粮价也会迅速暴跌,老百姓卖粮卖不出价格,就会影响收入和生计,进而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然后又带来贫困问题。
所以技术进步是好事,但是还得照顾社会的发展,必须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和人才培养,增加更多的工业生产。
沈云卿琢磨着,日后即便有了大型播种机、收割机,暂时也只能用在东北、塞外、西伯利亚、中亚、美洲和非洲地区,因为这些地方人口少,粮价高,尤其是东北、塞外、西伯利亚,都是寒带地区,亩产地,人口少,只适合广种薄收。
而中亚和美洲,人口少,劳动力少,农业效率低,也需要大型化的农业设备。
“吴县令,现在宁阳十一号,亩产能有多少?”
“理论上能有四石,但实际上即便是上等田,老百姓只有两石五斗。这是江南地区,腊婆地区高得多,能有三石左右,而北方,尤其是河南、河北的水稻,即便是上等田,用了宁阳十一号,亩产也只有两石,晚稻只有一石七八斗。
听说振州育种亩产能搞到四石三斗,但宁阳已经连续五年没有继续增产的迹象,下官以为,也许已经到了一个极限。”
“嗯,育种基地都靠田间管理、施肥和农药,亩产高是自然的。但民间还在靠天吃饭,靠人工积肥,没有农药,光靠种子和土地养分肯定是不及化肥农药的。
等日后化肥普及,民间老百姓亩产还会进一步增长,育种的技术也要革新一下了,轩禾书院农经科正在研究新技术,十年内有望取得重大进展,宁阳、湖南和振州目前主要任务是把种子遗传给稳定住,不要给退化了,否则这三十多年可就都白干了。”
宁阳育种的理论亩产从三石到三石五斗用了十二年,从三石五斗到四石,用了十五年,五年前开始,理论亩产达到四石后,宁阳育种再未出现明显增长,亩产始终维持在亩产四石。湖南的育种基地也差不多,维持在四石,只有海南振州的亩产突破了四石,达到了四石三斗。
但这都只是理论亩产,实际情况差差别很大,以江南为例,上等田使用宁阳十一号水稻,亩产只有两石五六斗,和理论亩产差了一石五斗,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如果是中等田,下等田,基本上就是三斗三斗的差距,但即便是极下等田,亩产也能有一石六七斗,比三十多年前下等田只有七八斗的亩产高了很多。
而北方,不算河南、关中,由于维度、气候问题,导致南方繁育的种子,到了北方水土不服,即便是上等田,水稻的亩产也只有两石多,晚稻只有一石八九斗。
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化肥和农药,育种基地的管理都是科学管理,同时育种基地周边还会提供技术指导,所以有育种基地的地区亩产都较高。
然后是化肥,人工积肥效率和覆盖面永远不可能超过工业化生产的化肥,育种田和试验田用的都是化肥和农家肥,其中化肥为主,农家肥为辅,有了化肥自然就能往死里催肥,亩产也就个抬了上去。
但一旦把种子撒到普通农田,立马就会原形毕露。
最后是农药,虫害的防治。
育种基地都喷洒农药杀虫,普通老百姓现在是不可能用上农药的,所以就有虫害,虽然规模不大,但会造成一定影响。
农药和化肥目前都受到产能和运输条件制约普及不了,化肥目前还只能在河南和关中、京畿南道大规模使用,因为河南、京畿、关中通了铁路,又有漕运,运费成本低,而其他地区靠漕运,运费会高得多,同时漕运有湿度问题,会让化肥变质和挥发。
而农药是沈云卿是限制使用的,只准在育种区使用,其他地区没有严重虫灾不得使用。
因为昆虫会对农药产生耐药性,同时进一步刺激昆虫野蛮生长和发育,一旦害虫进化,并出现抗药性,就会迅速扩散和繁殖,危害到全国农业,而农药产能和机具又跟不上消耗,就会带来严重的虫灾问题。
同时沈云卿的想法也不太一样,沈云卿想的是靠生物防治。育种和试验田可以用农药,但今后多数的农业种植,应该依靠生物防治,大量培养害虫天敌,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实在不行,再上农药。农药用多了毕竟会产生很多副作用,能不用还是尽量不用。
至于亩产问题,农经科正在研究杂交技术,通过杂交提高谷物亩产。尤其是泰德元年出使南洲百夷,发现了文宣太子周儒瑾逃难的居所,在当地发现了野化三百年的南方水稻。
经过这些年的选育和培育,这种野化的水稻体现出不同于本土水稻的异化特性,尤其是这种水稻抗倒伏能力强,土地肥力转化高,目前正在组织对该种品种进行杂交,选育新的品种。并且对野外进行探索,寻找野生状态的水稻植株,获取更好的样本。
同时加大对燕麦、大豆、玉米、马铃薯、红薯、苜蓿草、奶牛进行育种改良,提高亩产,研究抗旱、抗寒、抗虫品种,增加谷物和非谷物主粮在北方,尤其是寒带地区的亩产和适应性。
虽然有了工业,但农业问题永远是国家的根本问题,细化到环节,就是粮食、农业原料、畜牧、养殖领域。
沈云卿在宁阳呆了四天,随后继续前往其他各县视察,重点看了建设中的几处水库和配套的小水电。
宁阳水库拆除后,兰陵选址建造了三处中型水库和配套的水电设施,宁阳水库爆破之后,现在成了宁阳鱼塘。
因为大坝底无法完全爆破和拆除,需要使用工程机械进行破碎,所以爆破之初只炸到了根部,没有全部爆破拆毁。农经科在宁阳鱼塘试点淡水鱼养殖实验,也算是废物利用。
兰陵计划行程十一天,会见了地方各界工商人士后,改道前往金陵。
金陵境内的人口五年前就突破了百万,是江南地区首个百万级人口城市,不过不要高兴的太早,沈云卿的险恶用心很快就会接踵而至。
自从朝廷开始鼓励生育,除了西南地区、都护地区、腊婆地区,全国省会城市人口都破百万,即将突破百万的大城市也有十多个。
但是,一旦开始行政范围调整,现在的各地州郡的行政面积至少砍掉三分之一,甚至腰斩,百万人口的州郡,转眼就会变成七十万,五十万人口。